李玫瑾:「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

2020-11-29 智慧爸媽學園

身為父母,沒有誰是真想打孩子的,只是沒辦法孩子鬧騰起來實在太氣人了。

不打吧,怎麼好言相勸孩子都不聽;無奈只能下手一頓胖揍,孩子立刻就安靜了。相比「耐心勸說」,實在是立竿見影。

打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孩子只要犯了錯可能就會被一頓胖揍。

長時間接受「棍棒教育」的孩子,勢必會產生不一樣的變化。

孩子如果犯錯的確需要懲罰,但也要區分是什麼樣的錯誤。

李玫瑾教授作為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家、教育家,對青少年的教育和心理行為研究頗深。在參加《圓桌派》這個節目時,曾被問到「到底要不要打孩子?」這個問題。

李玫瑾教授是這樣回答的:

「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他要形成一些東西,就是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有了敬畏以後孩子就不敢再犯錯,知道自己做錯了,也不會出現打罵父母的行為。」

李玫瑾教授認為,當孩子犯了原則性的錯誤時,一定要打。但打孩子並不適用於所有情況,如果孩子只要犯錯就會挨打,身心勢必會產生問題。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也提到:「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會出現以下這些差距。


01:更容易恐懼、焦慮

德克薩斯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就「父母打孩子」這個問題進行長達50年的跟蹤研究。

這項研究收集了超過160000名兒童的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

孩童時期越經常挨揍的人,在成年後越有可能表現出反社會行為,並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其中產生最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經常處於恐懼、焦慮的狀態

一個長期處於挨打環境的孩子,會分不清威脅的類型,孩子會隨時處於「應戰」的狀態。

這個狀態讓孩子本不成熟的大腦情緒系統處於高負荷工作狀態,長此以往神經系統、心理會產生嚴重、持久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嬰幼兒時期。

李玫瑾教授也曾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的孩子總是會對周圍環境保持警惕狀態。

02:性格走向差異

在這項長達50年的跟蹤調查中,研究人員還發現,在3歲時就經常挨打的孩子,到5歲時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概率比不挨打的孩子增加了49%

這些被暴力對待過的孩子,更有可能對其他人施加暴力。

李玫瑾教授也提醒過家長們,經常挨打的孩子會產生兩種極端性格:要麼膽小、懦弱;要麼暴躁、易怒。

03: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

早在1963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阿爾伯特教授就進行了一項研究攻擊性社會行為的實驗。

實驗選取66個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看一個成年人攻擊模型的視頻。

孩子們分為三組後,看到了這個行為不同的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當攻擊行為受到肯定,孩子們就會模仿這個行為,並做出更強的攻擊性行為。

當家長打孩子,而家長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時,就會給孩子傳遞「打人被允許」的認知。孩子在解決問題時就會用暴力的方式,而且他還會認為這是對的。

經過研究發現,這些認知都是在孩子在6歲前挨打時形成的。

而李玫瑾教授認為產生這樣結果的原因是,在6歲前,家長沒有及時給孩子立規矩。


那麼,家長該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給孩子立規矩,需要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制定規則,比如孩子把水弄撒了就要自己收拾乾淨、 吃完飯才能離開座位等等,從生活中切身實際的小事給孩子立規矩。

同時家長們也可以用繪本的方式,告訴孩子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比如在我給孩子看得繪本中有這樣的對話:

孩子問:「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不管孩子問什麼,媽媽都會強調愛他,但也強調了孩子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也可以用這種方式。

這裡是智慧爸媽學園,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

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成年後差距明顯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成年後會出現三大差距01:性格走向差異要說孩子挨打最頻繁的階段,當屬3-6歲。頻率之高讓很多父母痛心為什麼現在孩子的心理承受這麼差。有很多人把這個原因歸結於:從來沒挨過打。相對比從小就挨打的孩子,這些從沒挨過打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稍微有點挫折就會被輕易打敗。
  •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所以我覺得,「棍棒教育」並非完全不可取,有些時候該打還是要打!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哪些差距?1、性格差距首先,我要說明一點,我認為孩子在6歲前是可以適當通過打來教育的,6歲後則要減少,尤其是在12歲後就不能再打孩子了。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這幾方面差距很明顯
    、調皮搗蛋,家長被氣得沒辦法了,也會動手打孩子。對此,亮亮爸爸很難以置信,因為孩子平常在家的表現都很乖啊。班主任經過一番溝通,了解了亮亮爸爸的教育方式後,直接指出了問題所在。就是因為亮亮爸爸從小就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從來沒有和孩子好好地溝通了解,所以孩子自然就從爸爸身上學到了遇到問題用暴力解決。如果不及時糾正,將來會有很大問題的。
  • 「挨打長大」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肉眼可見
    在20多分鐘的時間裡,媽媽對女兒不斷地推搡和毆打,小女孩卻沒有半點反抗,不哭也不鬧,只是掙扎著想回到座位上寫作業。「挨打長大」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肉眼可見01心理承受能力近些年來,不少年輕人因壓力太大而輕生的報導愈發凸顯,於是很多人感嘆: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弱。我們發現,那些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更強,更能從容應對失敗。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老一輩的眼中,他們一直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是不能成才的,不過到了現在,很多年輕的家長似乎改變了教育的方式,那麼到底孩子犯錯要不要教訓呢?中國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她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同時在育兒領域中也有自己的見解,近幾年關於李玫瑾教授的講座火遍全網,得到了很多父母的認可,李玫瑾坦言:「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但你知道"從小經常挨打"的孩子,他們長大後很可能會有一些心理健康問題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發展是扭曲的,因為他們在童年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未來的生活中常常懷疑自己,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長說笑:誰小時候不挨打,這有這樣孩子變得更堅強。如果家長們知道孩子小時候挨打和沒挨打的區別
  • 「挨打」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據研究調查顯示,經常挨打的孩子可能不會乖,反而還會產生暴力傾向,因為孩子小時候經常挨打,會讓他產生一種認知,打能解決一切的問題。父母打孩子,不是一件好事,這不僅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產生傷害,更多的時候會產生更深的家庭矛盾。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異懸殊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非常大。 每家現在都有隻有一個寶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可以出人頭地,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會糾正,可是教育方式很多種,家長要怎麼選。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李玫瑾:挨打的孩子和從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1、性格的差別 所以,經常被挨打的孩子,不是變的叛逆就是性格暴躁,常常反抗父母,長大後遇上其他的事情時,總喜歡使用暴力解決,不喜歡與人交往,內心是比較內向、自卑的。 相反,沒有被挨打的孩子性格比較平和,遇到事會用溫和的方式解決,很有理性,並且很有自信,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 一個經常挨打的孩子,一個從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有多大?
    一個經常挨打的孩子,一個從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有多大?相信大家都聽過&34;,這句話的意思講的是孩子在家長的打罵下長大後會孝敬父母,其實這種思想是非常不科學的,從古至今,有很多家長還一直信奉&34;想法,從而會對孩子們進行一些&34;,以前在校園裡&34;也很常見。
  •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有啥區別?結果跟你想的不一樣
    很多老人也說,孩子小時候就應該挨打,不打沒出息。但是也有人說,從小總被挨揍,孩子長大心裡容易出現問題。那麼,孩子該不該打?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有啥不一樣?一起來看看吧。首先,要從孩子的性格方面來說。有的孩子生來就聽話,很乖,甚至是雙胞胎,也會有性格不一樣的,所以教育方式就不同了。被挨打會有心理陰影?
  • 天天挨打的孩子,與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情商差距明顯
    導讀:天天挨打的孩子,與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情商差距明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天天挨打的孩子,與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情商差距明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常挨打的孩子和從沒被打過的孩子,不用等20年,這些差距就會顯露
    但是仍有部分人不注重提升育兒知識,生活中仍然會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老一輩人認為「不打不成器」,孩子小時候不聽話就該被打,這樣他們才能長記性。不過棍棒教育的弊端有很多,新時代的父母都明白此方法不可取。小時候被打會在孩子心裡留下永久的陰影,而那些沒有被打過的孩子與挨過打的孩子,未來發展中將會有非常明顯的差距。
  • 從小被打大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區別不止一星半點
    那麼從小就挨打的孩子和沒挨打的孩子有區別嗎?其實是有的,可能還不止一星半點兒。,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區別不止一星半點1,孩子心理成熟度不同從小就被父母打大的孩子,心理髮育會更加成熟,因為孩子害怕挨打,在一些事情上就會更加小心翼翼,不管做什麼都是全方面的去考慮自己是否做的對父母是否會生氣,孩子心靈會快速成長。
  • "經常挨打"和"從不被打"的娃,20年後,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經常挨打"和"從不被打"的娃,20年後,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大家都知道,現代父母與我們的父母一輩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區別。父母一輩教育孩子,總喜歡採取"棍棒教育"。特別是70後、80後一類的父母,總是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論,孩子稍不如意,就會受到父母的毆打。
  • 經常挨打和不經常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因為妻子一直禁止他打孩子。 所以梁先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多受不了罵幾句梁浩,也是從來沒有揍過他。但是最近,梁先生發現梁浩在家偷偷用刀子鉤住了新買的皮革沙發,被梁先生發現後還嘴硬死不承認。現在梁浩這樣的做事態度,終於把梁先生惹生氣了,馬上嚴厲地收拾了孩子。孩子哭的時候,梁先生的妻子聽到這個消息就跑出了廚房。 她把孩子抱在懷裡時,她很傷心。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教育孩子必須要嚴厲地打罵,這樣才能塑造出頑強的性格,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我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講適度原則,孩子犯了錯誤的確需要懲罰,但不一定非得採取打罵的方式,因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 從小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當回事
    社會上一些家庭的父母十分信奉棍棒教育,但此外,一些受到高等職業教育的新派父母則覺得,打小孩是一種非常粗魯的育兒教育方法,她們更想要把小孩當朋友,從不打小孩。那麼,自小挨揍的小孩和沒挨過打的小孩會有什麼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