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沒有誰是真想打孩子的,只是沒辦法孩子鬧騰起來實在太氣人了。
不打吧,怎麼好言相勸孩子都不聽;無奈只能下手一頓胖揍,孩子立刻就安靜了。相比「耐心勸說」,實在是立竿見影。
打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孩子只要犯了錯可能就會被一頓胖揍。
長時間接受「棍棒教育」的孩子,勢必會產生不一樣的變化。
孩子如果犯錯的確需要懲罰,但也要區分是什麼樣的錯誤。
李玫瑾教授作為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家、教育家,對青少年的教育和心理行為研究頗深。在參加《圓桌派》這個節目時,曾被問到「到底要不要打孩子?」這個問題。
李玫瑾教授是這樣回答的:
「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他要形成一些東西,就是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有了敬畏以後孩子就不敢再犯錯,知道自己做錯了,也不會出現打罵父母的行為。」
李玫瑾教授認為,當孩子犯了原則性的錯誤時,一定要打。但打孩子並不適用於所有情況,如果孩子只要犯錯就會挨打,身心勢必會產生問題。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也提到:「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會出現以下這些差距。
01:更容易恐懼、焦慮
德克薩斯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就「父母打孩子」這個問題進行長達50年的跟蹤研究。
這項研究收集了超過160000名兒童的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
孩童時期越經常挨揍的人,在成年後越有可能表現出反社會行為,並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其中產生最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經常處於恐懼、焦慮的狀態。
一個長期處於挨打環境的孩子,會分不清威脅的類型,孩子會隨時處於「應戰」的狀態。
這個狀態讓孩子本不成熟的大腦情緒系統處於高負荷工作狀態,長此以往神經系統、心理會產生嚴重、持久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嬰幼兒時期。
李玫瑾教授也曾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的孩子總是會對周圍環境保持警惕狀態。
02:性格走向差異
在這項長達50年的跟蹤調查中,研究人員還發現,在3歲時就經常挨打的孩子,到5歲時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概率比不挨打的孩子增加了49%。
這些被暴力對待過的孩子,更有可能對其他人施加暴力。
李玫瑾教授也提醒過家長們,經常挨打的孩子會產生兩種極端性格:要麼膽小、懦弱;要麼暴躁、易怒。
03: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
早在1963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阿爾伯特教授就進行了一項研究攻擊性社會行為的實驗。
實驗選取66個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看一個成年人攻擊模型的視頻。
孩子們分為三組後,看到了這個行為不同的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當攻擊行為受到肯定,孩子們就會模仿這個行為,並做出更強的攻擊性行為。
當家長打孩子,而家長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時,就會給孩子傳遞「打人被允許」的認知。孩子在解決問題時就會用暴力的方式,而且他還會認為這是對的。
經過研究發現,這些認知都是在孩子在6歲前挨打時形成的。
而李玫瑾教授認為產生這樣結果的原因是,在6歲前,家長沒有及時給孩子立規矩。
給孩子立規矩,需要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制定規則,比如孩子把水弄撒了就要自己收拾乾淨、 吃完飯才能離開座位等等,從生活中切身實際的小事給孩子立規矩。
同時家長們也可以用繪本的方式,告訴孩子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比如在我給孩子看得繪本中有這樣的對話:
孩子問:「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不管孩子問什麼,媽媽都會強調愛他,但也強調了孩子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也可以用這種方式。
這裡是智慧爸媽學園,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
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