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2020-11-17 嚯嚯媽媽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為,因此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失誤時,家長都會想辦法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

一部分父母認為:「要跟孩子講道理,只有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什麼地方了,心服口服,才能知道怎麼改。」

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

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1.對待事情的態度差距很大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當孩子表現出一定的問題時,那麼一定和父母脫離不開關係。父母總是「暴力」地解決孩子的問題,那麼也是在告訴孩子,遇事用「暴力」是正常的,從此在孩子心裡埋下暴力的種子。

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內心往往都比較暴躁,也許在她年紀小的時候體現不出來,但是當他有能力反抗的時候,他們的表現只會更加明顯;而那些從不挨打的孩子,孩子往往通常會比較理性。

2.與父母的關係差距很大

從孩子出生開始,他就會本能的依賴自己的父母,然而這種依賴會隨著父母的語言和行為發生改變,如果父母總是採取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 孩子從心底裡會對父母產生疏離,那些信賴也會變成恐懼。

「孩子的信任會消失的」,雖然孩子愛父母是天性,但是如果父母不珍惜孩子的這份愛,它是會消失的;而那些從不挨打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通常會比經常挨打的孩子好很多。

3.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被父母打的孩子,因為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把自己的不滿和怨氣埋在心底,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長大後雖然他們有一定能力,但是他們內心難免受到小時候的影響,可能會自卑或者形成討好型人格。

而從不挨打的孩子,他們則更用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他們能從父母那裡得到認可,他們往往更能更加自信、積極。

「棍棒式」教育其實是父母情緒的失控

父母不如回想一下,為什麼我們會放棄「說教」而選擇「棍棒式」教育,難道真的有那麼多次是不打不長記性嗎?其實並不是,很多時候都是父母覺得束手無策,亦或是在情緒的衝動下才動手的。

因為在孩子氣人的當下,我們由於各種情緒的催化,導致我們做出了打孩子的行為,藉此希望壓制住他們,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如果僅憑打罵就能教好孩子,那麼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問題兒童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講一個「度」,不僅針對孩子,還有父母,凡事總往一個方向傾斜就會出現問題;父母也會犯錯,和孩子交心,讓他們懂得犯錯不可怕,但是知錯不改就是問題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心態也會發生變化,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今日話題:你對「棍棒出孝子」有什麼樣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育兒教授,她曾經表示過:教育孩子,棍棒教育不可取,但有時卻是能發揮不錯的教育成果。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講一個度,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打孩子,這對他們的影響真的很大,甚至會影響一生。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抱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們未來能有出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肯定不會每天都聽話,孩子年紀比較小,往往會做出父母不理解的事情,而我們為了讓孩子長記性,大多數都會利用「棍棒教育」,這樣孩子才能長記性。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發展是扭曲的,因為他們在童年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未來的生活中常常懷疑自己,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長說笑:誰小時候不挨打,這有這樣孩子變得更堅強。,可能你就會改變自己的看法了,「打」是最極端的教育方式,家長們一定要謹慎,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坦言:「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異懸殊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非常大。 每家現在都有隻有一個寶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可以出人頭地,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會糾正,可是教育方式很多種,家長要怎麼選。
  •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但你知道"從小經常挨打"的孩子,他們長大後很可能會有一些心理健康問題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這幾方面差距很明顯
    對此,亮亮爸爸很難以置信,因為孩子平常在家的表現都很乖啊。班主任經過一番溝通,了解了亮亮爸爸的教育方式後,直接指出了問題所在。就是因為亮亮爸爸從小就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從來沒有和孩子好好地溝通了解,所以孩子自然就從爸爸身上學到了遇到問題用暴力解決。如果不及時糾正,將來會有很大問題的。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家長要重視
    01「經常挨打」的孩子強強的父母可以說非常嚴厲,從小到大強強都是在父母的威嚴之下長大的,因為強強本來就比較調皮,所以家長也會經常為了懲罰孩子而打他。02「從不挨打」的孩子小宇從小到大都比較聽話,而他的父母也都比較溫柔,基本不會對孩子大喊大叫,所以孩子的性格也變得非常溫柔。但小孩子都會有調皮的一面,這個時候家長也不會直接訓斥或者打孩子,而且跟孩子講道理,進行理性的教育,孩子也會慢慢改掉自己的毛病。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鳳凰教師鳳凰教師 發起了一個讀者討論老師家長們,您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動過手」嗎?是因為家庭教育?還是因為輔導作業?參與討論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今日話題:孩子是否挨過打,使得他們長大後的狀態不一樣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我們中國的家長可能更願意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卻不贊同這種做法,而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觀念不同的原因。
  •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哪些差距?1、性格差距首先,我要說明一點,我認為孩子在6歲前是可以適當通過打來教育的,6歲後則要減少,尤其是在12歲後就不能再打孩子了。不過,如果動不動就打孩子,也可能會讓孩子形成比較暴躁的性格,受到家長的影響長大後習慣用暴力處理事情。而沒有挨過打的孩子,性格可能會更溫和一些。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教育孩子必須要嚴厲地打罵,這樣才能塑造出頑強的性格,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我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講適度原則,孩子犯了錯誤的確需要懲罰,但不一定非得採取打罵的方式,因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一目了然
    ,這些「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在長大後顯現出來的差別,往往讓旁人一目了然。很多家長,在回憶自己小時候時,經常會有挨打的記憶,上一輩的父母往往都比較信奉打罵教育,在孩子犯錯時從不挨打的孩子優勢從不挨打的孩子在家中往往比較受寵,家長對孩子的犯錯容忍度較高,這種環境下長大孩子通常比較開朗自信,因為他們得到了充足的關愛,所以內心的安全感較強,他們對於新鮮事物敢於嘗試探索,沒有擔心失敗而帶來的心理壓力。
  •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育兒小知識,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文|哺苗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對孩子進行打罵,甚至有的家庭認為這樣經過打罵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的優秀,但其實從小在父母打罵之下長大的孩子,在長大後和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會非常明顯了。
  •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真相令人心酸
    似乎在他們眼裡,孩子不揍幾頓,是沒有辦法成人成才的。事實真的如此嗎?關於這點,中國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這樣回答:「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從小在暴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其實無法就兩個結局。要麼變得只會用暴力解決問題,從棍下的人變成了舉棍的那個人,脾氣暴躁,一點就炸。要麼,就變得懦弱無能,唯唯諾諾,一輩子都不敢反抗他人的壓迫,永遠都是棍棒底下的人。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有什麼差距?568
    當然,教育孩子要講求適度原則,孩子犯錯誤確實需要懲罰,但也並非要採用打罵的形式,但在這兩種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還是很大的,父母們可別不在意。 01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 長大後差距明顯 明明和洋洋是互為鄰居的兩個小男孩,雖然家離得近,但是彼此所受的家庭教育一直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
  • 小時候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那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明顯
    執筆:小夢定稿:筱沐「每個孩子的性格差距都是很大的」其實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都是最公平的,因為這個時間他們都是一無所有和一無所知的嬰兒,這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一點點長大,家長們也都要開始對孩子進行不同的教育,家長的教養和家庭環境都導致這個孩子變成了另一種模樣,而也導致了世界上的孩子大不相同。每個家庭的教育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家庭主張自由快樂童年,有的家庭主張自律,完美追求,而這其實也和本身父母的性格和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有關。
  • 經常挨打和不經常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20年後,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有挨打的孩子差別很大!在新聞中,因承受不了壓力而得抑鬱症的年輕人和選擇跳樓自殺的年輕人也很常見。 如果很多孩子從小就經常挨打,總的來說他們承受壓力的能力會比沒挨打的人強。因為從小住在溫室裡的孩子們長大後如果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就非常容易受到很大的打擊。2 .性格差異很大從大的意義上來說,出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 「常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娃,長大後差距很大,網友:很真實
    那麼,&34;和&34;的娃,長大後差距有多大呢?而挨打次數多了後,大兒子在家變得十分小心翼翼,有心事也藏在肚子裡,性格變得孤僻,害怕爸爸,年紀再大點後變得很叛逆,經常翹課,學習成績自然一落千丈。,脾氣很好,經常回家孝順媽媽。
  • 「總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雖然現在有不少家長都學會了和孩子溝通,但是很多父母都在奉行著"棍棒教育",企圖用家長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心理犯罪畫像第一人",她通過研究每一位青少年的犯罪發現都離不開家庭,她說這世上沒有天生的罪犯,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你喜歡打孩子嗎?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
    但打孩子並不適用於所有情況,如果孩子只要犯錯就會挨打,身心勢必會產生問題。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也提到:「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會出現以下這些差距。這項研究收集了超過160000名兒童的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孩童時期越經常挨揍的人,在成年後越有可能表現出反社會行為,並出現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