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為,因此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失誤時,家長都會想辦法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
一部分父母認為:「要跟孩子講道理,只有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什麼地方了,心服口服,才能知道怎麼改。」
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
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1.對待事情的態度差距很大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當孩子表現出一定的問題時,那麼一定和父母脫離不開關係。父母總是「暴力」地解決孩子的問題,那麼也是在告訴孩子,遇事用「暴力」是正常的,從此在孩子心裡埋下暴力的種子。
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內心往往都比較暴躁,也許在她年紀小的時候體現不出來,但是當他有能力反抗的時候,他們的表現只會更加明顯;而那些從不挨打的孩子,孩子往往通常會比較理性。
2.與父母的關係差距很大
從孩子出生開始,他就會本能的依賴自己的父母,然而這種依賴會隨著父母的語言和行為發生改變,如果父母總是採取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 孩子從心底裡會對父母產生疏離,那些信賴也會變成恐懼。
「孩子的信任會消失的」,雖然孩子愛父母是天性,但是如果父母不珍惜孩子的這份愛,它是會消失的;而那些從不挨打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通常會比經常挨打的孩子好很多。
3.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被父母打的孩子,因為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把自己的不滿和怨氣埋在心底,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長大後雖然他們有一定能力,但是他們內心難免受到小時候的影響,可能會自卑或者形成討好型人格。
而從不挨打的孩子,他們則更用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他們能從父母那裡得到認可,他們往往更能更加自信、積極。
父母不如回想一下,為什麼我們會放棄「說教」而選擇「棍棒式」教育,難道真的有那麼多次是不打不長記性嗎?其實並不是,很多時候都是父母覺得束手無策,亦或是在情緒的衝動下才動手的。
因為在孩子氣人的當下,我們由於各種情緒的催化,導致我們做出了打孩子的行為,藉此希望壓制住他們,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如果僅憑打罵就能教好孩子,那麼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問題兒童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講一個「度」,不僅針對孩子,還有父母,凡事總往一個方向傾斜就會出現問題;父母也會犯錯,和孩子交心,讓他們懂得犯錯不可怕,但是知錯不改就是問題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心態也會發生變化,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今日話題:你對「棍棒出孝子」有什麼樣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