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黃金棍下出好人,黃金棍下出孝子"。雖然現在有不少家長都學會了和孩子溝通,但是很多父母都在奉行著"棍棒教育",企圖用家長的身份來壓制孩子。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心理犯罪畫像第一人",她通過研究每一位青少年的犯罪發現都離不開家庭,她說這世上沒有天生的罪犯,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你喜歡打孩子嗎?可能許多脾氣暴躁的父母都會點點頭。
"孩子不聽話當然要打,而且只要打不死就往死裡打"
他們覺得只有孩子的身體感受到了疼痛,才能夠對父母產生敬畏,對父母言聽計從。
也有的父母認為"棍棒教育"應該被淘汰,長期打孩子會讓他們和產生心理陰影。
孩子不聽話到底該不該打呢?這也是很多家長都糾結的問題。打還是不打孩子?不打孩子吧,孩子總覺得父母說的都是"廢話",容易將父母的話當成"耳旁風"。打孩子吧,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還會經常和父母頂嘴:"我就不聽你的話,你打吧!"
對於"軟硬不吃"的孩子,很多家長在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之後,不管對孩子有沒有效果,都會選擇大家孩子。
相信多數家長在打完自己的孩子之後,看到孩子哭都會有一點後悔,責怪自己打孩子的錯誤性。
其實想知道孩子該不該打,家長可以先了解孩子挨打和不挨打的區別。
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區別呢?
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對父母的一些小打小踢都覺得是無關痛癢的"毛毛雨"。
這種孩子的臉皮很厚,認為反正挨揍已經習慣了,會覺得這是父母很正常的教育方式。
對於父母的打罵,這種孩子一般不會放在心上,也不會真的記仇。
而從來沒有被父母打過的孩子,在家裡一直順風順水,沒有體會到被拒絕的滋味,更沒有經歷過挫折。
這樣的孩子,很容易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開始變得很蠻橫,他們心中沒有規矩意識,在社會上很容易吃虧。
心理承受能力的差異
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因為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在此過程中還會被父母責罵,對各種難聽的話也已經"麻木"。
這樣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強,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敢於面對,然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愈挫愈勇。
而沒有被父母打過的孩子,一直在父母創造的"溫室"中長大,沒有經歷過各種困難挫敗。
孩子今後遇到生活和工作中困難,沒有獨自面對的勇氣和經驗,都會選擇逃避,很難有太大的進步空間。
父母怎樣才能克制住打孩子的衝動呢?
冷靜分析,用積極話語教育孩子
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們在犯了錯誤之後也希望被家長原諒,也希望被父母平等對待。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學會冷靜分析孩子的問題所在,不要只會用責罵的語言對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抗拒情緒。
家長要從客觀的角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孩子在小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壞毛病,這些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孩子會長成什麼樣,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壞習慣都與父母的培養教育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儘早給孩子立規矩,以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質。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在孩子還沒有對文字敏感的時候,圖畫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之一,孩子通過一些圖畫可以慢慢的改正自己的一些行為。
這套《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就很不錯,一套共有8冊。家長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養成好習慣》、《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
每一本都有一個故事,而故事都有一個很明確的主題,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給孩子灌輸知識,可以很好的避免孩子產生厭煩的情緒。而且圖畫色彩很鮮豔,字跡也很工整,能夠很好的保護孩子的視力。
這套書的原價是150元,現在搞活動只要69元,優惠了一半的價錢,相當於每本書7塊錢。這本書還可以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