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點

2020-08-28 楠姐和你聊育兒

家長從一開始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就會對孩子的成長抱有很高的期盼,所以就會對孩子的要求更加的嚴格。在孩子出生開始的時候,家長會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和飲食問題不斷地努力;等到孩子成長以後,會走路,並且可以學習了,家長就會擔心孩子的學習問題,會不斷地給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孩子更大點以後家長還要為孩子的交友問題感到困惑。

家長這麼做的原因都是想要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發展,並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由於自己對於這個世界認識的不是很全,會犯一些錯誤。

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通常會有以下三個做法,第一種就是和孩子進行講道理,希望用道理讓孩子自己明白錯誤的地方在哪裡;還有一種就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顧,放縱孩子去犯錯誤,這就是「熊孩子」的養成;最後一種,就是家長通過打孩子讓他們記住這次的錯誤,下次不要再犯。這三種方法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影響很大,經常挨打和不挨打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1. 性格差異

性格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從小經歷的都是不管自己做錯了什麼,家長從來不告訴原因,就是讓孩子挨打的話,家長做的有多暴力,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就會有多衝動。在他們的腦海中,處理事情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拳腳解決問題,他們會認為這個是家長教給孩子的。

而從小處於溫柔的家庭中的孩子,在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會和孩子進行交談,詢問孩子這樣做的原因,並且指出孩子哪裡做的不夠好,建議和引導孩子進行改變,這樣的孩子成長以後會更加的善解人意,懂得溫柔的對待別人。兩者的差異是很明顯的。

2. 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樣

從小挨打的孩子對於世界的認識是提前的,他們更早的知道了世界上一切的東西不能隨著每個人的心願,總會有面對挫折的時候,他們從小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會更強;而一直被父母保護長大的孩子,在面對一些小的風雨的時候,就會失去繼續走下去的信心。

那麼,孩子到底還能不能打呢?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性格來確定,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比較內向的,就不適合比較暴力的教育方式,因為孩子本來就不愛說話,如果家長還對孩子過於嚴格的話,孩子會更加的抗拒進行交流;而如果孩子是比較活潑,並且經常犯錯,可以適當地對孩子進行稍微暴力一點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更好的記住自己的錯誤,避免下次再犯。

所以對於能不能打孩子的問題,主要還是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家中的條件來對孩子進行教育,因為教育孩子本來就沒有模板,都是依靠家長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加以引導,才會使孩子成長的更優秀。

我是楠姐,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育兒經驗,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楠姐,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為,因此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失誤時,家長都會想辦法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 「總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雖然現在有不少家長都學會了和孩子溝通,但是很多父母都在奉行著"棍棒教育",企圖用家長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心理犯罪畫像第一人",她通過研究每一位青少年的犯罪發現都離不開家庭,她說這世上沒有天生的罪犯,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你喜歡打孩子嗎?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李玫瑾:挨打的孩子和從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1、性格的差別 所以,經常被挨打的孩子,不是變的叛逆就是性格暴躁,常常反抗父母,長大後遇上其他的事情時,總喜歡使用暴力解決,不喜歡與人交往,內心是比較內向、自卑的。 相反,沒有被挨打的孩子性格比較平和,遇到事會用溫和的方式解決,很有理性,並且很有自信,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發展是扭曲的,因為他們在童年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未來的生活中常常懷疑自己,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長說笑:誰小時候不挨打,這有這樣孩子變得更堅強。,可能你就會改變自己的看法了,「打」是最極端的教育方式,家長們一定要謹慎,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坦言:「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1、性格差異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上來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也不管青紅皂白,直接採取暴力的方法解決,那麼這種教育模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等到他們未來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心中第一個想法就是用暴力,甚至孩子還會做出極端的行為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鳳凰教師鳳凰教師 發起了一個讀者討論老師家長們,您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動過手」嗎?是因為家庭教育?還是因為輔導作業?參與討論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異懸殊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非常大。 每家現在都有隻有一個寶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可以出人頭地,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會糾正,可是教育方式很多種,家長要怎麼選。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今日話題:孩子是否挨過打,使得他們長大後的狀態不一樣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我們中國的家長可能更願意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卻不贊同這種做法,而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觀念不同的原因。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一目了然
    ,這些「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在長大後顯現出來的差別,往往讓旁人一目了然。,調皮很正常,所以平時頂嘴哭鬧也都沒放在心上,更不要說對孩子打罵了,平時連句重話都沒對孩子說過,這位網友說,本以為孩子會慢慢懂事,結果孩子卻變本加厲了,完全聽不得一句批評,稍有不順,就對父母耍脾氣鬧情緒,網友說,早知道當初就不該那麼慣著孩子,如果小時候打她兩次,估計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任性妄為。
  • 經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般大
    導讀:經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般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經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般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小時候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那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明顯
    執筆:小夢定稿:筱沐「每個孩子的性格差距都是很大的」其實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都是最公平的,因為這個時間他們都是一無所有和一無所知的嬰兒,這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一點點長大,家長們也都要開始對孩子進行不同的教育,家長的教養和家庭環境都導致這個孩子變成了另一種模樣,而也導致了世界上的孩子大不相同。每個家庭的教育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家庭主張自由快樂童年,有的家庭主張自律,完美追求,而這其實也和本身父母的性格和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有關。
  • 「挨打」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據研究調查顯示,經常挨打的孩子可能不會乖,反而還會產生暴力傾向,因為孩子小時候經常挨打,會讓他產生一種認知,打能解決一切的問題。父母打孩子,不是一件好事,這不僅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產生傷害,更多的時候會產生更深的家庭矛盾。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有什麼差距?568
    當然,教育孩子要講求適度原則,孩子犯錯誤確實需要懲罰,但也並非要採用打罵的形式,但在這兩種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還是很大的,父母們可別不在意。 01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 長大後差距明顯 明明和洋洋是互為鄰居的兩個小男孩,雖然家離得近,但是彼此所受的家庭教育一直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十幾年後差距顯現,別再不以為然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十幾年後差距顯現,別再不以為然閨蜜曉曉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想到班上有位男同學,當時可以說是淘氣到了極點,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和孩子強調過不要和他一起玩,能不招惹就不招惹。為什麼大家都對這個孩子避而遠之呢?
  • 「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成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點點
    作為一個90後,兩歲孩子的媽媽,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基本都挨過打。想想小時候自己挨打的可怕,身為年輕父母的我們大多都奉行「不打孩子」。高等教育下的我們,想著調皮搗蛋是孩子的天性,不想扼殺孩子的天性,努力給孩子創造輕鬆快樂的童年!但是,挨打對孩子會有怎麼樣的傷害,到底傷害有多嚴重?以我個人經歷來說,童年父親的棍棒使我變得自卑,謹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犯錯又是一頓打。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家長要重視
    01「經常挨打」的孩子強強的父母可以說非常嚴厲,從小到大強強都是在父母的威嚴之下長大的,因為強強本來就比較調皮,所以家長也會經常為了懲罰孩子而打他。02「從不挨打」的孩子小宇從小到大都比較聽話,而他的父母也都比較溫柔,基本不會對孩子大喊大叫,所以孩子的性格也變得非常溫柔。但小孩子都會有調皮的一面,這個時候家長也不會直接訓斥或者打孩子,而且跟孩子講道理,進行理性的教育,孩子也會慢慢改掉自己的毛病。
  •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育兒小知識,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文|哺苗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對孩子進行打罵,甚至有的家庭認為這樣經過打罵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的優秀,但其實從小在父母打罵之下長大的孩子,在長大後和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會非常明顯了。
  • 「常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娃,長大後差距很大,網友:很真實
    那麼,&34;和&34;的娃,長大後差距有多大呢?有一對父母離異的雙胞胎,哥哥跟著爸爸,弟弟隨著媽媽生活,本來性格差不多的兩個孩子,卻因為父母各不相同的教育方式,性格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大相逕庭。爸爸性子急,比較火爆,加上離婚後生活壓力不斷變大,每個月都需要拿出錢來給自己的父母,工作也不是很順利,每次回到家都是低壓,但凡哥哥一做錯小事,或者學習成績不理想,爸爸便會爆發。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教育孩子必須要嚴厲地打罵,這樣才能塑造出頑強的性格,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我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講適度原則,孩子犯了錯誤的確需要懲罰,但不一定非得採取打罵的方式,因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