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從一開始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就會對孩子的成長抱有很高的期盼,所以就會對孩子的要求更加的嚴格。在孩子出生開始的時候,家長會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和飲食問題不斷地努力;等到孩子成長以後,會走路,並且可以學習了,家長就會擔心孩子的學習問題,會不斷地給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孩子更大點以後家長還要為孩子的交友問題感到困惑。
家長這麼做的原因都是想要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發展,並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由於自己對於這個世界認識的不是很全,會犯一些錯誤。
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通常會有以下三個做法,第一種就是和孩子進行講道理,希望用道理讓孩子自己明白錯誤的地方在哪裡;還有一種就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顧,放縱孩子去犯錯誤,這就是「熊孩子」的養成;最後一種,就是家長通過打孩子讓他們記住這次的錯誤,下次不要再犯。這三種方法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影響很大,經常挨打和不挨打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1. 性格差異
性格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從小經歷的都是不管自己做錯了什麼,家長從來不告訴原因,就是讓孩子挨打的話,家長做的有多暴力,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就會有多衝動。在他們的腦海中,處理事情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拳腳解決問題,他們會認為這個是家長教給孩子的。
而從小處於溫柔的家庭中的孩子,在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會和孩子進行交談,詢問孩子這樣做的原因,並且指出孩子哪裡做的不夠好,建議和引導孩子進行改變,這樣的孩子成長以後會更加的善解人意,懂得溫柔的對待別人。兩者的差異是很明顯的。
2. 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樣
從小挨打的孩子對於世界的認識是提前的,他們更早的知道了世界上一切的東西不能隨著每個人的心願,總會有面對挫折的時候,他們從小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會更強;而一直被父母保護長大的孩子,在面對一些小的風雨的時候,就會失去繼續走下去的信心。
那麼,孩子到底還能不能打呢?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性格來確定,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比較內向的,就不適合比較暴力的教育方式,因為孩子本來就不愛說話,如果家長還對孩子過於嚴格的話,孩子會更加的抗拒進行交流;而如果孩子是比較活潑,並且經常犯錯,可以適當地對孩子進行稍微暴力一點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更好的記住自己的錯誤,避免下次再犯。
所以對於能不能打孩子的問題,主要還是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家中的條件來對孩子進行教育,因為教育孩子本來就沒有模板,都是依靠家長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加以引導,才會使孩子成長的更優秀。
我是楠姐,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育兒經驗,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楠姐,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