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抱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們未來能有出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肯定不會每天都聽話,孩子年紀比較小,往往會做出父母不理解的事情,而我們為了讓孩子長記性,大多數都會利用「棍棒教育」,這樣孩子才能長記性。
老一輩的眼中,他們一直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是不能成才的,不過到了現在,很多年輕的家長似乎改變了教育的方式,那麼到底孩子犯錯要不要教訓呢?
李玫瑾中國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她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同時在育兒領域中也有自己的見解,近幾年關於李玫瑾教授的講座火遍全網,得到了很多父母的認可,李玫瑾坦言:「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1、性格差異
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上來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也不管青紅皂白,直接採取暴力的方法解決,那麼這種教育模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等到他們未來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心中第一個想法就是用暴力,甚至孩子還會做出極端的行為!
相反,如果父母的性格比較溫柔、通情達理的話,那麼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很理性,所以,家長教育會影響孩子一輩子,而這樣的孩子要比經常挨打的孩子未來更有出息。當孩子犯錯誤時,教育是沒有錯誤的,但家長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能偏袒孩子更不能用暴力解決。
2、孩子對於父母產生恐懼
家長是孩子最親近和相信的人,如果你經常去打罵孩子的話,他們的內心會產生恐懼感,因為害怕父母的批評和教訓,孩子會想辦法逃離錯誤,而這時候他們就會養成說謊或者推卸責任的壞習慣,只有將錯誤都推卸給別人,自己才不會被爸爸媽媽教訓。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正確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才是孩子的港灣,但如果孩子對你產生恐懼的情緒,平時都不敢跟你說話時,孩子會漸漸失去安全感,內心變得自卑又內向,甚至還會有抑鬱症。
3、孩子長大後渴望逃離家庭
還有的孩子由於年紀小的緣故無法跟家長進行對抗,但等到孩子長大之後,他們具備獨立生活的時候常常會想盡辦法離開父母的掌控,甚至選擇逃離家庭自己生活。
比如孩子在讀大學的時候,他們寧願住在學校的破宿舍,又不想在家中生活,未來長大之後,孩子會選擇去其他城市發展,這些都是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的表現。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在生活中家長也會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我們教訓孩子可以,但一定要注意分寸,別認為孩子就一定要任你擺布,我們要順從孩子的內心,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家長要學會冷靜分析,用積極的話語去教育孩子。
父母要知道孩子也是單獨的個體,他們也是有很強的自尊心的,做了錯事希望得到家長的原諒和關懷,所以,當你盲目的批評孩子的時候,你可曾想過他們內心的感受?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千萬不要盲目責罵,這樣孩子難免會產生抗拒的情緒,影響親子關係不說,還會導致孩子越來越叛逆。
孩子小時候出現的壞習慣和錯誤,都是在成長過程中養成的,孩子未來能有什麼樣的性格,完全取決於家長的教育方法,所以,早早給孩子立下規矩,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和性格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