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2020-10-18 秀麗聊育兒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抱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們未來能有出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肯定不會每天都聽話,孩子年紀比較小,往往會做出父母不理解的事情,而我們為了讓孩子長記性,大多數都會利用「棍棒教育」,這樣孩子才能長記性。

老一輩的眼中,他們一直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是不能成才的,不過到了現在,很多年輕的家長似乎改變了教育的方式,那麼到底孩子犯錯要不要教訓呢?

李玫瑾中國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她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同時在育兒領域中也有自己的見解,近幾年關於李玫瑾教授的講座火遍全網,得到了很多父母的認可,李玫瑾坦言:「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1、性格差異

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上來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也不管青紅皂白,直接採取暴力的方法解決,那麼這種教育模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等到他們未來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心中第一個想法就是用暴力,甚至孩子還會做出極端的行為!

相反,如果父母的性格比較溫柔、通情達理的話,那麼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很理性,所以,家長教育會影響孩子一輩子,而這樣的孩子要比經常挨打的孩子未來更有出息。當孩子犯錯誤時,教育是沒有錯誤的,但家長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能偏袒孩子更不能用暴力解決。

2、孩子對於父母產生恐懼

家長是孩子最親近和相信的人,如果你經常去打罵孩子的話,他們的內心會產生恐懼感,因為害怕父母的批評和教訓,孩子會想辦法逃離錯誤,而這時候他們就會養成說謊或者推卸責任的壞習慣,只有將錯誤都推卸給別人,自己才不會被爸爸媽媽教訓。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正確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才是孩子的港灣,但如果孩子對你產生恐懼的情緒,平時都不敢跟你說話時,孩子會漸漸失去安全感,內心變得自卑又內向,甚至還會有抑鬱症。

3、孩子長大後渴望逃離家庭

還有的孩子由於年紀小的緣故無法跟家長進行對抗,但等到孩子長大之後,他們具備獨立生活的時候常常會想盡辦法離開父母的掌控,甚至選擇逃離家庭自己生活。

比如孩子在讀大學的時候,他們寧願住在學校的破宿舍,又不想在家中生活,未來長大之後,孩子會選擇去其他城市發展,這些都是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的表現。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在生活中家長也會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我們教訓孩子可以,但一定要注意分寸,別認為孩子就一定要任你擺布,我們要順從孩子的內心,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父母怎樣才能克制住打孩子的衝動呢?

家長要學會冷靜分析,用積極的話語去教育孩子。

父母要知道孩子也是單獨的個體,他們也是有很強的自尊心的,做了錯事希望得到家長的原諒和關懷,所以,當你盲目的批評孩子的時候,你可曾想過他們內心的感受?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千萬不要盲目責罵,這樣孩子難免會產生抗拒的情緒,影響親子關係不說,還會導致孩子越來越叛逆。

孩子小時候出現的壞習慣和錯誤,都是在成長過程中養成的,孩子未來能有什麼樣的性格,完全取決於家長的教育方法,所以,早早給孩子立下規矩,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和性格才是關鍵!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這幾方面差距很明顯
    對此,亮亮爸爸很難以置信,因為孩子平常在家的表現都很乖啊。班主任經過一番溝通,了解了亮亮爸爸的教育方式後,直接指出了問題所在。就是因為亮亮爸爸從小就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從來沒有和孩子好好地溝通了解,所以孩子自然就從爸爸身上學到了遇到問題用暴力解決。如果不及時糾正,將來會有很大問題的。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異懸殊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非常大。 每家現在都有隻有一個寶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可以出人頭地,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會糾正,可是教育方式很多種,家長要怎麼選。
  •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李玫瑾:挨打的孩子和從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1、性格的差別 所以,經常被挨打的孩子,不是變的叛逆就是性格暴躁,常常反抗父母,長大後遇上其他的事情時,總喜歡使用暴力解決,不喜歡與人交往,內心是比較內向、自卑的。 相反,沒有被挨打的孩子性格比較平和,遇到事會用溫和的方式解決,很有理性,並且很有自信,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教育孩子必須要嚴厲地打罵,這樣才能塑造出頑強的性格,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我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講適度原則,孩子犯了錯誤的確需要懲罰,但不一定非得採取打罵的方式,因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真相令人心酸
    似乎在他們眼裡,孩子不揍幾頓,是沒有辦法成人成才的。事實真的如此嗎?關於這點,中國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這樣回答:「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現如今有多少父母是從小挨打挨多了,轉而在孩子身上也採取了這種教育的?相信這種情況不在少數。而從不挨打的孩子,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用更多的問題解決,而不是寄希望於暴力。當然,這個前提是家長不溺愛他。如果是由於溺愛,不管他犯了錯都捧著他順著他,說實話還不如從小挨揍。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
    但打孩子並不適用於所有情況,如果孩子只要犯錯就會挨打,身心勢必會產生問題。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也提到:「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會出現以下這些差距。其中產生最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經常處於恐懼、焦慮的狀態。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鳳凰教師鳳凰教師 發起了一個讀者討論老師家長們,您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動過手」嗎?是因為家庭教育?還是因為輔導作業?參與討論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發展是扭曲的,因為他們在童年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未來的生活中常常懷疑自己,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長說笑:誰小時候不挨打,這有這樣孩子變得更堅強。如果家長們知道孩子小時候挨打和沒挨打的區別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成年後差距明顯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成年後會出現三大差距01:性格走向差異要說孩子挨打最頻繁的階段,當屬3-6歲。這個年齡的孩子正處於探索世界的階段,會出現很多挑戰大人認知和底線的行為,所以經常會因為不聽話而挨打。但這個年齡也是孩子性格養成關鍵期,大人的行為、對事物的方式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有什麼差距?568
    當然,教育孩子要講求適度原則,孩子犯錯誤確實需要懲罰,但也並非要採用打罵的形式,但在這兩種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還是很大的,父母們可別不在意。 01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 長大後差距明顯 明明和洋洋是互為鄰居的兩個小男孩,雖然家離得近,但是彼此所受的家庭教育一直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
  • 小時候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那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明顯
    執筆:小夢定稿:筱沐「每個孩子的性格差距都是很大的」其實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都是最公平的,因為這個時間他們都是一無所有和一無所知的嬰兒,這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這也就說明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完全是超越於所有的影響,孩子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也都是父母親手和一手調教出來的。閨蜜倆性格大不同,教育出的孩子差距也很大小丹和阿狸兩個人是一起長大的好閨密,一直到大學畢業,結婚生子兩個人都是不離不棄的,不過都說性格互補的人才能成為好朋友,他們兩人的性格還真的是大不相同。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當然,教育孩子要講求適度原則,孩子犯錯誤確實需要懲罰,但也並非要採用打罵的形式,但在這兩種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還是很大的,父母們可別不在意。「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十幾年後差距顯現,別再不以為然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十幾年後差距顯現,別再不以為然閨蜜曉曉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想到班上有位男同學,當時可以說是淘氣到了極點,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和孩子強調過不要和他一起玩,能不招惹就不招惹。為什麼大家都對這個孩子避而遠之呢?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一目了然
    ,這些「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在長大後顯現出來的差別,往往讓旁人一目了然。很多家長,在回憶自己小時候時,經常會有挨打的記憶,上一輩的父母往往都比較信奉打罵教育,在孩子犯錯時從不挨打的孩子優勢從不挨打的孩子在家中往往比較受寵,家長對孩子的犯錯容忍度較高,這種環境下長大孩子通常比較開朗自信,因為他們得到了充足的關愛,所以內心的安全感較強,他們對於新鮮事物敢於嘗試探索,沒有擔心失敗而帶來的心理壓力。
  • 天天挨打的孩子,與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情商差距明顯
    導讀:天天挨打的孩子,與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情商差距明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天天挨打的孩子,與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情商差距明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總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雖然現在有不少家長都學會了和孩子溝通,但是很多父母都在奉行著"棍棒教育",企圖用家長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心理犯罪畫像第一人",她通過研究每一位青少年的犯罪發現都離不開家庭,她說這世上沒有天生的罪犯,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你喜歡打孩子嗎?
  • 「挨打」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據研究調查顯示,經常挨打的孩子可能不會乖,反而還會產生暴力傾向,因為孩子小時候經常挨打,會讓他產生一種認知,打能解決一切的問題。父母打孩子,不是一件好事,這不僅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產生傷害,更多的時候會產生更深的家庭矛盾。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家長要重視
    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跟「打」有關係,他們覺得如果家長不嚴厲的話,孩子就不會成才,「棍棒出孝子」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有些孩子的成長經歷其實並不美好。在中國很多家長都喜歡運用這種方式去教育孩子,但對於很多國外的家長來說,他們是禁止以這種「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的,但不管哪種方式,其實都是可以教育出一個比較優秀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