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那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明顯

2021-01-08 羊駝媽媽

執筆:小夢

定稿:筱沐

「每個孩子的性格差距都是很大的」

其實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都是最公平的,因為這個時間他們都是一無所有和一無所知的嬰兒,這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

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一點點長大,家長們也都要開始對孩子進行不同的教育,家長的教養和家庭環境都導致這個孩子變成了另一種模樣,而也導致了世界上的孩子大不相同。

每個家庭的教育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家庭主張自由快樂童年,有的家庭主張自律,完美追求,而這其實也和本身父母的性格和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有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

這也就說明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完全是超越於所有的影響,孩子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也都是父母親手和一手調教出來的。

閨蜜倆性格大不同,教育出的孩子差距也很大

小丹和阿狸兩個人是一起長大的好閨密,一直到大學畢業,結婚生子兩個人都是不離不棄的,不過都說性格互補的人才能成為好朋友,他們兩人的性格還真的是大不相同。

小丹是非常要強的那種性格,在學校裡一直都是拔尖的,並且一點點落差都會讓她崩潰,而阿離就是一個懂得及時行樂的女孩子,在他的心裡沒有什麼是比快樂更重要的。

並且她的父母也非常贊同他的想法,一直以來都是主張快樂教育,而小丹的父母就大不相同,小丹的父母因為都是公司的高管,對於自己的時間管理,包括生活管理都非常嚴格。

而且,爭強好勝,在職場裡,這是唯一的勝利法則,所以他們也運用到了在教育孩子方面,而小丹和阿狸兩人的孩子也受到了影響,小丹的孩子在學校裡學習成績依舊是拔尖的,但是性格卻非常的內向,甚至自閉,這就是因為小丹經常因為一點孩子的,成績下滑就會用竹條打孩子。

而阿離不是阿離,從不在乎孩子的成績,他只在乎孩子過的快不快樂?開不開心?並且為人是否正直善良?所以阿里的孩子一直陽光,積極向上,樂於助人,是班級裡誰都稱讚的開心果。

孩子們越長越大,慢慢的小丹的孩子越來越叛逆,甚至於讓自己不斷受傷,而阿里的孩子,生活越來越好,周圍有很多好朋友,不管走到哪裡都不孤單。

經常挨打的孩子,最後難逃這種結局

性格扭曲

其實作為家長們最害怕的就是聽到孩子性格扭曲,因為性格扭曲,某種層面來講,就是孩子內心裏面已經開始受到煎熬,並且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

再加上,性格扭曲的孩子,往往都是在外在和外人都能看出來的,也就是家長常說的丟人,所以任何家長都不希望孩子性格扭曲,但是如果你經常打孩子,那麼你的孩子極大可能會有性格扭曲。

因為其實你在打孩子的時候,孩子內心是充滿了恐懼的,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挨打,只知道你在他們心中越來越像是一個殺手,他們對你只充滿了恐懼。

恐懼過後就是滿滿的絕望,因為連自己的母親父親都能如此打自己,對於他們來說,你每打一次,他們的心就涼一次,慢慢的他們的性格就會扭曲,要麼反抗,要麼默默承受。

極端暴力

之前我已經說過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啟蒙老師,那麼也就是說孩子在三周歲之前兩歲左右,其實已經開始在不斷的模仿和將你們的行為舉止看在眼裡。

而這也就是你們對孩子第一任影響,並且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影響階段,在這個時候,如果你們經常暴躁,甚至經常打孩子的話,那麼孩子也會將你們這樣為人處世的方法學會。

也許他們不會用在你們身上,但是對於他們以後的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出了社會面對別人的時候,一旦有一點不滿,或者是別人做錯了,他也很有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想要極端暴力的打人。

其實暴力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你們在打孩子的過程中,你以為他們知道錯了嗎?他們只是知道自己很疼,不得不認錯,而具體的錯誤,他們並不知道,因為他們的大腦已經被恐懼佔據。

正確的教育孩子方式從來不是暴力

首先,我們一直說暴力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而喜歡施暴的人,他們往往是因為自己的情緒得不到宣洩,找不到正確的宣洩方式,而只能使用暴力,說白了,他就是一個廢人。

而很顯然,這樣的人作為家長,他們是非常的不合格的,所以說暴力永遠不是最正確的教育方法,也不是最正確的辦法,任何事情一旦使用了暴力,其實不管你是被害方,還是你是受害者都沒有理。

其次,真正好的教育是家長要懂得傾聽,要懂得讓孩子聽得懂你在說什麼,人在暴力的時候,大腦其實是屬於非常不理智的狀態,而這個時候你說出來的話,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孩子,聽進去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而真正好的家長是能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去分析孩子的錯誤,在哪?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不是讓他們被迫承認自己的錯誤。

最後,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而其實當他們在一個錯誤上重蹈覆轍的時候,家長該做的不是教育他們,而是該反思自己,說明你們沒有讓孩子意識到這是個錯誤行為。

所以想要做好一個家長,要先學會自查,在父母這個身份上,你們其實是和孩子一樣,都是新手,要放低身段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你們會經常打孩子嗎?你們認為打孩子有用嗎?歡迎大家屏幕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1、性格差異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上來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也不管青紅皂白,直接採取暴力的方法解決,那麼這種教育模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等到他們未來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心中第一個想法就是用暴力,甚至孩子還會做出極端的行為
  •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鳳凰教師鳳凰教師 發起了一個讀者討論老師家長們,您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動過手」嗎?是因為家庭教育?還是因為輔導作業?參與討論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發展是扭曲的,因為他們在童年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未來的生活中常常懷疑自己,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長說笑:誰小時候不挨打,這有這樣孩子變得更堅強。如果家長們知道孩子小時候挨打和沒挨打的區別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教育孩子必須要嚴厲地打罵,這樣才能塑造出頑強的性格,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我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講適度原則,孩子犯了錯誤的確需要懲罰,但不一定非得採取打罵的方式,因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李玫瑾:挨打的孩子和從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1、性格的差別 所以,經常被挨打的孩子,不是變的叛逆就是性格暴躁,常常反抗父母,長大後遇上其他的事情時,總喜歡使用暴力解決,不喜歡與人交往,內心是比較內向、自卑的。 相反,沒有被挨打的孩子性格比較平和,遇到事會用溫和的方式解決,很有理性,並且很有自信,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一目了然
    ,這些「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在長大後顯現出來的差別,往往讓旁人一目了然。,調皮很正常,所以平時頂嘴哭鬧也都沒放在心上,更不要說對孩子打罵了,平時連句重話都沒對孩子說過,這位網友說,本以為孩子會慢慢懂事,結果孩子卻變本加厲了,完全聽不得一句批評,稍有不順,就對父母耍脾氣鬧情緒,網友說,早知道當初就不該那麼慣著孩子,如果小時候打她兩次,估計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任性妄為。
  • 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
    導讀: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挨打」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據研究調查顯示,經常挨打的孩子可能不會乖,反而還會產生暴力傾向,因為孩子小時候經常挨打,會讓他產生一種認知,打能解決一切的問題。父母打孩子,不是一件好事,這不僅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產生傷害,更多的時候會產生更深的家庭矛盾。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異懸殊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非常大。 每家現在都有隻有一個寶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可以出人頭地,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會糾正,可是教育方式很多種,家長要怎麼選。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今日話題:孩子是否挨過打,使得他們長大後的狀態不一樣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我們中國的家長可能更願意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卻不贊同這種做法,而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觀念不同的原因。
  •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真相令人心酸
    試問在座的家長,小時候有幾個沒挨過揍?似乎在他們眼裡,孩子不揍幾頓,是沒有辦法成人成才的。事實真的如此嗎?關於這點,中國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這樣回答:「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有什麼差距?568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我們中國的家長可能更願意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卻不贊同這種做法,而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觀念不同的原因。
  •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育兒小知識,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文|哺苗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對孩子進行打罵,甚至有的家庭認為這樣經過打罵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的優秀,但其實從小在父母打罵之下長大的孩子,在長大後和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會非常明顯了。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這幾方面差距很明顯
    我國著名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就曾表示: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以後是有很大差距的。經常挨打和從沒挨打孩子的區別一、性格方面的差距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有哪些行為,孩子潛移默化地就會跟著學習父母的一些行為。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家長要重視
    01「經常挨打」的孩子強強的父母可以說非常嚴厲,從小到大強強都是在父母的威嚴之下長大的,因為強強本來就比較調皮,所以家長也會經常為了懲罰孩子而打他。02「從不挨打」的孩子小宇從小到大都比較聽話,而他的父母也都比較溫柔,基本不會對孩子大喊大叫,所以孩子的性格也變得非常溫柔。但小孩子都會有調皮的一面,這個時候家長也不會直接訓斥或者打孩子,而且跟孩子講道理,進行理性的教育,孩子也會慢慢改掉自己的毛病。
  • 「總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點
    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通常會有以下三個做法,第一種就是和孩子進行講道理,希望用道理讓孩子自己明白錯誤的地方在哪裡;還有一種就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顧,放縱孩子去犯錯誤,這就是「熊孩子」的養成;最後一種,就是家長通過打孩子讓他們記住這次的錯誤,下次不要再犯。這三種方法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影響很大,經常挨打和不挨打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 孩子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分別變成什麼樣?事實和你想的可能不同
    有些孩子小時候可能比較皮,經常有挨打的經歷。而有些孩子可能很聽話,或者是爹媽較為嬌慣,所以從來也沒有挨打過,很多家長都會好奇,這樣兩種家庭的孩子以後會什麼樣。今天要和大家談談的就是孩子經常挨打和不挨打的不同之處。
  • 「總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孩子不聽話到底該不該打呢?這也是很多家長都糾結的問題。打還是不打孩子?不打孩子吧,孩子總覺得父母說的都是"廢話",容易將父母的話當成"耳旁風"。打孩子吧,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還會經常和父母頂嘴:"我就不聽你的話,你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