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2020-12-11 小風兒童心理學

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教育孩子必須要嚴厲地打罵,這樣才能塑造出頑強的性格,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

我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講適度原則,孩子犯了錯誤的確需要懲罰,但不一定非得採取打罵的方式,因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這教育孩子的方面也表達過自己的看法:

「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除了給予愛之外,還要給予敬和畏。」有了敬畏後孩子就不敢再犯錯,知道自己做錯了,也不會出現打罵父母的行為。

「棍棒教育」雖然不建議家長們採取,但適當的使用也能發揮很好的效果。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

1、性格走向差異

孩子什麼時候最淘氣,相信家長們都會想到3-6歲的孩子,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覺醒,他們會不斷地探索這個世界,會去挑戰家長的底線,比如跟家長頂嘴、不聽話、調皮搗蛋等等,真的能分分鐘將你氣炸。

所以,很多家長耐不住性子,就會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讓孩子安靜下來,但是如果家長過度地去打罵孩子,可能會使孩子的性格會產生差異。

孩子會效仿父母的行為,當自己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也會變得很暴躁,甚至還會出現打人的行為。相反,若家長為人處事很溫柔的話,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更溫和,因此,家長每次想要打罵孩子之前,請為他們的性格發展多想想。

2、孩子對於父母產生恐懼

父母是孩子最相信和最親近的人,如果你控制不住脾氣去打罵孩子,他們的內心會對你產生恐懼感,因為害怕父母的教訓,孩子會想辦法逃避,長期下去,孩子很容易養成說謊或者推卸責任的壞習慣,因為只有這樣爸爸媽媽才不會打我。

家長要學會正確地教導孩子,家庭教育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如果平時孩子因為害怕連跟你說話都不敢,那麼他們會逐漸失去安全感,內心會變得很自卑,甚至都有抑鬱的可能。

3、孩子長大後渴望逃離家庭

還有的孩子因為年紀小沒有能力反抗父母,但等孩子長大之後,他們有了獨立的能力和生活,往往會想辦法逃離這個家庭,不願意跟父母聯繫。

現在有很多的孩子因為家庭的原因,自己在上學或者工作都會選擇偏遠的地方,因為孩子希望逃離父母,逃離家庭,認為這樣才能拯救自己過上好的生活。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千萬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自己的愚蠢行為,傷害了孩子一生。

家長要學會冷靜分析,用積極的話語去教育孩子。

家長要明白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做錯事情希望得到家長的諒解,當你盲目去打罵孩子的時候,你有想過他們的內心感受嗎?

所以,教育孩子的時候,你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無理的責罵,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甚至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孩子未來養成什麼性格,完全取決於父母如何教育,所以,早早地立下規矩,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格才是關鍵。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繪本圖書用不了多少錢,但能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研究發現,3-6歲是孩子的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家長好好培養,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孩子小時對文字不敏感,利用圖畫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孩子們看完圖畫後可以慢慢地糾正自己的壞行為。

《歪歪兔情商培養》就很不錯,全書共有8冊。家長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歪歪兔情商繪本》被很多的幼兒園和早教機構當作教科書籍,從出版到現在已經暢銷30多年了,0-6歲的孩子都喜歡。

這套繪本原價需要350元,我費了好大勁跟供應商砍價,現在8冊繪本只要128元!家長們要抓住這次機會。

共含8本書,分別教孩子:情商、好性格、情緒管理、社交能力、逆商教育、品格教育、性教育、財商教育,全面的解決孩子小時候各項能力,讓你家孩子變得更優秀。

《歪歪兔繪本》相對於其他情商類繪本來說,這套書更加全面,不單單是停留在情緒的辨認和控制上。全套書不含一句說教,全部是以故事闡明道理。

書籍能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的知識,接下來這套《兒童情緒管理》就很好,建議家長給孩子看一看。

通過16個簡短的小故事培養孩子高情商,讓孩子書籍的薰陶之下健康成長,而且家長無需要可以去培養孩子,很多好習慣都會自然形成。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1、性格差異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上來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也不管青紅皂白,直接採取暴力的方法解決,那麼這種教育模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等到他們未來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心中第一個想法就是用暴力,甚至孩子還會做出極端的行為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鳳凰教師鳳凰教師 發起了一個讀者討論老師家長們,您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動過手」嗎?是因為家庭教育?還是因為輔導作業?參與討論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有什麼差距?568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我們中國的家長可能更願意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卻不贊同這種做法,而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觀念不同的原因。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別很大,家長別不在意
    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通常會有以下三個做法,第一種就是和孩子進行講道理,希望用道理讓孩子自己明白錯誤的地方在哪裡;還有一種就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顧,放縱孩子去犯錯誤,這就是「熊孩子」的養成;最後一種,就是家長通過打孩子讓他們記住這次的錯誤,下次不要再犯。這三種方法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影響很大,經常挨打和不挨打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今日話題:孩子是否挨過打,使得他們長大後的狀態不一樣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我們中國的家長可能更願意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卻不贊同這種做法,而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觀念不同的原因。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這幾方面差距很明顯
    我國著名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就曾表示: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以後是有很大差距的。經常挨打和從沒挨打孩子的區別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總是以暴制暴,那麼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就會受到父母的影響,遇到什麼事情能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暴力解決。沒有受到暴力教育的孩子,從小被父母呵護長大,會更加開朗、自信。因為不經常受到過父母的打罵,和父母的關係會比較好。但同時自尊心也較強,承受打擊的能力較差。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家長要重視
    01「經常挨打」的孩子強強的父母可以說非常嚴厲,從小到大強強都是在父母的威嚴之下長大的,因為強強本來就比較調皮,所以家長也會經常為了懲罰孩子而打他。一旦孩子犯了錯誤,家長肯定會「打」孩子一頓,但是孩子本性性格其實比較沒心沒肺,所以即便是被父母打了之後,強強第二天依然可以生龍活虎,根本不在意家長的這點打罵。
  •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真相令人心酸
    試問在座的家長,小時候有幾個沒挨過揍?似乎在他們眼裡,孩子不揍幾頓,是沒有辦法成人成才的。事實真的如此嗎?關於這點,中國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這樣回答:「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對於教育,很多父母奉行「棍棒教育」,總是以什麼「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話來教育孩子,或者說蒙蔽自己。其實這種行為就是父母想在教育中偷懶的表現。講道理孩子聽不懂,就用暴力來獲取孩子一時的聽話。中國泱泱五千年,向來都是崇尚教育的,弟子三千的孔子被尊為「第一聖人」,但是很多現代人卻只記得古代教育的糟粕,卻不知「孟母三遷」和「因材施教」的深意。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十幾年後差距顯現,別再不以為然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十幾年後差距顯現,別再不以為然閨蜜曉曉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想到班上有位男同學,當時可以說是淘氣到了極點,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和孩子強調過不要和他一起玩,能不招惹就不招惹。為什麼大家都對這個孩子避而遠之呢?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異懸殊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非常大。 每家現在都有隻有一個寶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可以出人頭地,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會糾正,可是教育方式很多種,家長要怎麼選。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李玫瑾:挨打的孩子和從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1、性格的差別 所以,經常被挨打的孩子,不是變的叛逆就是性格暴躁,常常反抗父母,長大後遇上其他的事情時,總喜歡使用暴力解決,不喜歡與人交往,內心是比較內向、自卑的。 相反,沒有被挨打的孩子性格比較平和,遇到事會用溫和的方式解決,很有理性,並且很有自信,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 小時候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那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明顯
    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一點點長大,家長們也都要開始對孩子進行不同的教育,家長的教養和家庭環境都導致這個孩子變成了另一種模樣,而也導致了世界上的孩子大不相同。每個家庭的教育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家庭主張自由快樂童年,有的家庭主張自律,完美追求,而這其實也和本身父母的性格和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有關。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一目了然
    ,這些「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在長大後顯現出來的差別,往往讓旁人一目了然。很多家長,在回憶自己小時候時,經常會有挨打的記憶,上一輩的父母往往都比較信奉打罵教育,在孩子犯錯時從不挨打的孩子優勢從不挨打的孩子在家中往往比較受寵,家長對孩子的犯錯容忍度較高,這種環境下長大孩子通常比較開朗自信,因為他們得到了充足的關愛,所以內心的安全感較強,他們對於新鮮事物敢於嘗試探索,沒有擔心失敗而帶來的心理壓力。
  •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育兒小知識,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文|哺苗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對孩子進行打罵,甚至有的家庭認為這樣經過打罵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的優秀,但其實從小在父母打罵之下長大的孩子,在長大後和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會非常明顯了。
  • 「挨打」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據研究調查顯示,經常挨打的孩子可能不會乖,反而還會產生暴力傾向,因為孩子小時候經常挨打,會讓他產生一種認知,打能解決一切的問題。父母打孩子,不是一件好事,這不僅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產生傷害,更多的時候會產生更深的家庭矛盾。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發展是扭曲的,因為他們在童年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未來的生活中常常懷疑自己,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長說笑:誰小時候不挨打,這有這樣孩子變得更堅強。,可能你就會改變自己的看法了,「打」是最極端的教育方式,家長們一定要謹慎,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坦言:「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 「總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點
    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通常會有以下三個做法,第一種就是和孩子進行講道理,希望用道理讓孩子自己明白錯誤的地方在哪裡;還有一種就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顧,放縱孩子去犯錯誤,這就是「熊孩子」的養成;最後一種,就是家長通過打孩子讓他們記住這次的錯誤,下次不要再犯。這三種方法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影響很大,經常挨打和不挨打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