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挨打和從未挨過打的孩子,區別有哪些?父母別不當回事

2020-09-09 小羽媽媽育兒


在老一輩的思想當中,打孩子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方式,每個孩子犯了錯誤都會被打,而這種極端的方法往往也很有效果,只要把孩子打的「服」,那就算是教育的成功。

而說到這些,就會讓我想起小的時候所經歷的事情

還記得當時鄰居家孩子犯了錯,結果他爸把它關進屋子裡,用掃帚一頓打,打的身上好多口子,結果孩子咬牙切齒的說了一句:「有本事你就給我打死,不然等我長大了有你好受的」!


當然這也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現在的家長也逐漸開始意識到,打孩子並不是什麼好事。都認為教育孩子不能再用打的方式,因為這樣會使孩子越來越膽小。如果出手太重,還容易傷到孩子,最後傷心的還是家長自己。

打孩子固然不好,但是有的時候「打」孩子不一定是一件壞事,經常挨打和從未挨過打的孩子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性格不同

經常挨打的孩子,性格通常都比較活潑,樂觀向上,遇到問題也會沉著應對。而沒被打過的孩子,遇到事情由於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有的甚至還會選擇逃避。

所以打孩子未必不是沒有好處,其實對孩子以後還是有一定的幫助,但是作為父母我們也要把握好尺度,孩子可以打,但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性格。要知道我們不提倡暴力!

不過孩子也不是想打就打,對於以下這三種情況,大家切記不要衝動


1.父母有錯在先

其實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很多都是我們有錯在先,很多家長也是礙於面子不承認自己的問題,進而全部怪罪到孩子身上,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是因為自己有錯在先打孩子,那麼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所以這時候我們最好給孩子道歉,以身作則。


2.注意年齡

孩子在12歲之後,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思維,這時候對於大多數的事情,孩子也都有了自己的判斷,這時候打孩子只會越打越叛逆,打得越多越沒有效果。這時候有些父母就會陷入到誤區,認為打孩子必須往死裡打,不然就不長記性,所以下手越來越狠,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家暴的行為。

所以這時候,能用嘴說的,就不要用打。


心理承受力不同

老人們常說「恨鐵不成鋼」「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不過都是為了打孩子,而製造出來的理由罷了。而從小經歷過被父母打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都很強,在步入社會之後也能混得開。而沒挨過打的孩子做什麼事都很費勁,總體來講,經常挨打比從未挨過打的孩子抗壓能力更強!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也要用對方法,一味地打孩子往往會起到反效果。

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父母從小就要給孩子做榜樣。平時不要太溺愛孩子,防止孩子養成拖拉的習慣。當犯錯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改正,不要讓壞毛病保持很長時間,若是等到壞毛病變成了壞習慣,想要再改變,那就非常困難了。


平時也要克制自己,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儘量多抽出時間陪陪孩子。

總之我們並不提倡打孩子,適當的教育一下是可以的,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而經常被打的孩子,心理肯定是有陰影的,別讓這痛苦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我是小羽媽媽,一位多年經驗的幼兒園老師,也是兩個孩子的寶媽;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專業知識豐富;

教育兩個娃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

我在這裡每天都會與你分享最專業、最實用的育兒知識。

如果你也感興趣,就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吧!記得關注點讚哦!


相關焦點

  •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有啥區別?結果跟你想的不一樣
    很多老人也說,孩子小時候就應該挨打,不打沒出息。但是也有人說,從小總被挨揍,孩子長大心裡容易出現問題。那麼,孩子該不該打?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有啥不一樣?一起來看看吧。首先,要從孩子的性格方面來說。有的孩子生來就聽話,很乖,甚至是雙胞胎,也會有性格不一樣的,所以教育方式就不同了。被挨打會有心理陰影?
  • 從小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當回事
    社會上一些家庭的父母十分信奉棍棒教育,但此外,一些受到高等職業教育的新派父母則覺得,打小孩是一種非常粗魯的育兒教育方法,她們更想要把小孩當朋友,從不打小孩。那麼,自小挨揍的小孩和沒挨過打的小孩會有什麼不同呢?
  •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哪些差距?1、性格差距首先,我要說明一點,我認為孩子在6歲前是可以適當通過打來教育的,6歲後則要減少,尤其是在12歲後就不能再打孩子了。不過,如果動不動就打孩子,也可能會讓孩子形成比較暴躁的性格,受到家長的影響長大後習慣用暴力處理事情。而沒有挨過打的孩子,性格可能會更溫和一些。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成年後差距明顯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而從沒挨過打的孩子,如果父母處事冷靜溫柔,孩子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學會理性處理,性格也更為溫和。頻率之高讓很多父母痛心為什麼現在孩子的心理承受這麼差。有很多人把這個原因歸結於:從來沒挨過打。相對比從小就挨打的孩子,這些從沒挨過打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稍微有點挫折就會被輕易打敗。
  • 從小被打大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區別不止一星半點
    那麼從小就挨打的孩子和沒挨打的孩子有區別嗎?其實是有的,可能還不止一星半點兒。,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區別不止一星半點1,孩子心理成熟度不同從小就被父母打大的孩子,心理髮育會更加成熟,因為孩子害怕挨打,在一些事情上就會更加小心翼翼,不管做什麼都是全方面的去考慮自己是否做的對父母是否會生氣,孩子心靈會快速成長。
  • 一個經常挨打的孩子,一個從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有多大?
    一個經常挨打的孩子,一個從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有多大?相信大家都聽過&34;,這句話的意思講的是孩子在家長的打罵下長大後會孝敬父母,其實這種思想是非常不科學的,從古至今,有很多家長還一直信奉&34;想法,從而會對孩子們進行一些&34;,以前在校園裡&34;也很常見。
  • 經常被打和從未被打過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值得父母深思
    那麼問題就來了,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和從未被父母打過的孩子,而造成兩人性格有如此大反差的真實原因就是原生家庭不同,志豪的父母恩愛家庭和睦,從小到大從未挨過打,而肖偉父母卻經常吵架,並且還時常拿肖偉撒氣,肖偉經常被打。
  • 「挨打」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一句話叫做,棍棒下真的出孝子,意思就是父母遇到不聽話的孩子,就需要用打的方式去教育,這樣孩子才能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但是棍棒下真的出孝子嗎?據研究調查顯示,經常挨打的孩子可能不會乖,反而還會產生暴力傾向,因為孩子小時候經常挨打,會讓他產生一種認知,打能解決一切的問題。父母打孩子,不是一件好事,這不僅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產生傷害,更多的時候會產生更深的家庭矛盾。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這幾方面差距很明顯
    我國著名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就曾表示: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以後是有很大差距的。經常挨打和從沒挨打孩子的區別一、性格方面的差距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有哪些行為,孩子潛移默化地就會跟著學習父母的一些行為。
  • 「挨打長大」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肉眼可見
    「挨打長大」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肉眼可見01心理承受能力近些年來,不少年輕人因壓力太大而輕生的報導愈發凸顯,於是很多人感嘆: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弱。我們發現,那些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更強,更能從容應對失敗。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一目了然
    ,這些「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在長大後顯現出來的差別,往往讓旁人一目了然。很多家長,在回憶自己小時候時,經常會有挨打的記憶,上一輩的父母往往都比較信奉打罵教育,在孩子犯錯時挨過打的孩子優勢小時候挨過打的孩子,往往承受能力較強,不會因為家長的一句批評就耿耿於懷以哭鬧反抗,更不會在挫折面前出現一顆「玻璃心」,做出過激行為甚至出現輕生的舉動,他們在困難面前,往往可以更加坦然地面對。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
    身為父母,沒有誰是真想打孩子的,只是沒辦法孩子鬧騰起來實在太氣人了。不打吧,怎麼好言相勸孩子都不聽;無奈只能下手一頓胖揍,孩子立刻就安靜了。相比「耐心勸說」,實在是立竿見影。打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孩子只要犯了錯可能就會被一頓胖揍。
  • 經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般大
    導讀:經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般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經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般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真相令人心酸
    關於這點,中國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這樣回答:「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現如今有多少父母是從小挨打挨多了,轉而在孩子身上也採取了這種教育的?相信這種情況不在少數。而從不挨打的孩子,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用更多的問題解決,而不是寄希望於暴力。當然,這個前提是家長不溺愛他。如果是由於溺愛,不管他犯了錯都捧著他順著他,說實話還不如從小挨揍。
  • 孩子經常腹瀉,別不當回事,處理不好後果很嚴重
    孩子經常腹瀉,別不當回事,處理不好後果很嚴重 2020-05-08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為啥有口臭,區別對待,媽媽千萬別不當回事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為啥有口臭,區別對待,媽媽千萬別不當回事!經常有寶媽問我:"寶寶每天刷牙還口臭,怎麼回事""我家娃嘴裡一股臭雞蛋味,不會有什麼病吧""我家孩子才幾個月大,就有口臭,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
  • 雙胞胎兄弟分開養:一個經常挨打一個從未挨打,18年後兩種人生
    調查顯示:我國69.8%的人從小挨過父母的打,由於可見,對於中國孩子,挨打實乃家常便飯。殊不知,暴力不是教育的必須,體罰帶給孩子的創傷可能半輩子都難抹去。雙胞胎兄弟分開養:一個經常挨打一個從未挨打,18年後大不一樣小舒和小茗是一對雙胞胎姐妹花,姐姐小舒比妹妹先結婚2年,可是肚子一直沒有動靜,儘管嘗試了試管嬰兒,但是屢戰屢敗,於是夫妻倆果斷放棄,準備領養一個孩子。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 孩子和老人一起睡不好?並非迷信,父母別不當回事
    孩子奶奶想到夫妻倆經常同時出差,便把孩子接到自己的房間裡睡覺,這樣照顧起來也方便一些。卻沒想到接過來後幾個月內,從未生病的孩子,突然變得身嬌體弱起來,每個月都得跑一趟醫院,不是拉肚子到脫水、就是發燒破38.5℃、要不就整天打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