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的思想當中,打孩子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方式,每個孩子犯了錯誤都會被打,而這種極端的方法往往也很有效果,只要把孩子打的「服」,那就算是教育的成功。
而說到這些,就會讓我想起小的時候所經歷的事情
還記得當時鄰居家孩子犯了錯,結果他爸把它關進屋子裡,用掃帚一頓打,打的身上好多口子,結果孩子咬牙切齒的說了一句:「有本事你就給我打死,不然等我長大了有你好受的」!
當然這也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現在的家長也逐漸開始意識到,打孩子並不是什麼好事。都認為教育孩子不能再用打的方式,因為這樣會使孩子越來越膽小。如果出手太重,還容易傷到孩子,最後傷心的還是家長自己。
打孩子固然不好,但是有的時候「打」孩子不一定是一件壞事,經常挨打和從未挨過打的孩子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經常挨打的孩子,性格通常都比較活潑,樂觀向上,遇到問題也會沉著應對。而沒被打過的孩子,遇到事情由於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有的甚至還會選擇逃避。
所以打孩子未必不是沒有好處,其實對孩子以後還是有一定的幫助,但是作為父母我們也要把握好尺度,孩子可以打,但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性格。要知道我們不提倡暴力!
不過孩子也不是想打就打,對於以下這三種情況,大家切記不要衝動
1.父母有錯在先
其實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很多都是我們有錯在先,很多家長也是礙於面子不承認自己的問題,進而全部怪罪到孩子身上,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是因為自己有錯在先打孩子,那麼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所以這時候我們最好給孩子道歉,以身作則。
2.注意年齡
孩子在12歲之後,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思維,這時候對於大多數的事情,孩子也都有了自己的判斷,這時候打孩子只會越打越叛逆,打得越多越沒有效果。這時候有些父母就會陷入到誤區,認為打孩子必須往死裡打,不然就不長記性,所以下手越來越狠,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家暴的行為。
所以這時候,能用嘴說的,就不要用打。
老人們常說「恨鐵不成鋼」「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不過都是為了打孩子,而製造出來的理由罷了。而從小經歷過被父母打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都很強,在步入社會之後也能混得開。而沒挨過打的孩子做什麼事都很費勁,總體來講,經常挨打比從未挨過打的孩子抗壓能力更強!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也要用對方法,一味地打孩子往往會起到反效果。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父母從小就要給孩子做榜樣。平時不要太溺愛孩子,防止孩子養成拖拉的習慣。當犯錯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改正,不要讓壞毛病保持很長時間,若是等到壞毛病變成了壞習慣,想要再改變,那就非常困難了。
平時也要克制自己,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儘量多抽出時間陪陪孩子。
總之我們並不提倡打孩子,適當的教育一下是可以的,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而經常被打的孩子,心理肯定是有陰影的,別讓這痛苦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我是小羽媽媽,一位多年經驗的幼兒園老師,也是兩個孩子的寶媽;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專業知識豐富;
教育兩個娃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
我在這裡每天都會與你分享最專業、最實用的育兒知識。
如果你也感興趣,就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吧!記得關注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