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幾個缺陷會越來越明顯

2020-08-19 長脖子媽咪

爸爸們都去哪裡了?

前不久,朋友圈裡一個當小學老師的朋友無奈的這樣感慨: 「自從我成為一名老師後,已經舉行了無數次家長會議,但是每次幾乎都是媽媽們到場。有一次我專門強調希望孩子的爸爸來一下,但但令人失望的是,後來大多數參與者仍然是媽媽,說孩子的爸爸太忙,無法參加。有兩個爸爸雖然來了,但他們卻不知道孩子在哪個班級和教室裡……」

是的,這位老實所說的情況確實很普遍。在我們周圍,參加學校家長會的大多數是媽媽,那么爸爸們去哪兒了?喪偶式育兒在大多數中國家庭中確實很普遍。

喪偶式育兒是家庭普遍現象

在前幾年,「喪偶式育兒」這個詞在網上很火。許多媽媽都一邊調侃一邊心酸。雖然孩子是兩個人的,但每天的陪伴和照料責任卻往往落在媽媽身上。

根據《 2017中國家庭親子同伴白皮書》,在55%以上的家庭中,媽媽是陪伴孩子的主力。在爸爸陪伴較多或爸爸媽媽陪伴一樣多的家庭只有12.6%和16.5%,還不如爺爺奶奶的陪伴時間多。

這能看出喪偶式育兒在我國很普遍。儘管許多人已經當上了爸爸,並且是家庭的一份子,但卻經常缺席孩子的成長。然而研究證明:一個經常缺乏爸爸陪伴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以下這幾個缺陷會越來越明顯。

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成年後感知幸福的能力降低

一個人的安全感,主要來源是爸爸媽媽的陪伴和交流。0-6歲的兒童最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陪伴和照料,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圍。此時,爸爸積極參與育兒,不僅有利於親子關係,而且有利於維持夫妻關係。當夫妻關係好時,家庭會更加和諧。

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很足,能夠有更強大的心態來面對以後的風雨。

但是,如果爸爸從童年起就缺席孩子的成長,並且在孩子最需要與爸爸建立情感聯繫時一次又一次地消失,那麼孩子的內心就會空蕩蕩的。這種空虛是母愛所無法彌補的,會導致嚴重缺乏安全感。等他們長達了,性格中會始終存在恐慌、患得患失、不穩定的人格缺陷。因此,孩子成年後感知幸福的能力下降,生活將過得很苦。

助長孩子的叛逆,導致家庭矛盾

不管是電影和電視劇,或我們周圍孩子的情況可以看出。那些特別叛逆的孩子通常是留守兒童,從小就沒有父母的照料。要麼是爸爸嚴重缺席他們的成長過程,而生命中只有媽媽一個人的身影。這些孩子在提及爸爸時常常充滿仇恨和不滿。因為他們內心對父母存在不滿,所以常常使用叛逆的方法來面對父母,發洩內心的不滿。

毫不誇張地說,在一個特別叛逆的孩子身後,必須有一個不負責任的爸爸,他不在孩子的身邊長大。而且,孩子的叛逆勢必會引起一系列家庭衝突。那時,無論爸爸事業有多成功,賺更多錢的意義何在呢?

影響孩子未來的擇偶和情感發展

父母之間不同角色和行為之間的差異,會影響孩子性格角色的形成。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爸爸媽媽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嚴重影響。

心理學家赫塞林頓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女孩從小就缺乏父親的陪伴,可能會導致性別認同混亂,缺乏性別認同。如果父親缺席女孩的成長,這將影響女孩未來的擇偶和情感發展,讓她在婚姻方面吃虧。

對於男孩來說,如果爸爸缺席其成長,將逐漸在孩子的心中被排斥。所有的情感和依戀都會會投放給媽媽,這將使男孩擁有強烈的戀母情節,可能成為媽寶男,不利於以後的婚姻和家庭。

想要孩子人生更順遂,爸爸應該這樣做:

1.注意陪伴的質量: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爸爸工作很忙,陪伴的時間無法與媽媽相提並論。因此,爸爸必須在質量上取勝。當陪伴孩子時,請尊重孩子,放下手頭雜事,走進孩子的內心與他交流,這樣孩子才會信任你。

2.了解和尊重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和愛他的媽媽。如果爸爸可以從心底理解並尊重孩子的媽媽,那麼夫妻就能和諧相處,家庭氣氛良好。這樣的家庭環境,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總之,爸爸不應該是孩子成長的旁觀者,而應該是參與者,忙不是缺席孩子成長的理由。

【話題討論:喪偶式育兒和詐屍式育兒,哪個對孩子影響更大?】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4種缺陷越長大越明顯
    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曾說過:長時間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除了難管教,長大後還有這3種缺陷。一: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4種缺陷越長大越明顯1、孩子難以管教其實只要多觀察,就不難發現那些特別叛逆的孩子,一般來自於一個不算美滿的家庭,比如說爸爸長期缺少孩子的成長。
  • 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4個缺陷越長大越明顯,爸爸要知道
    現在的很多爸爸都特別的忙,根本見不到身影,但是也有不少的家長意識到,爸爸的陪伴對孩子太重要了。父親陪伴孩子的成長,對於孩子的未來更有用,爸爸付出的越多孩子的將來就會越出色,所以爸爸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在這4個方面缺陷越來越明顯,我們作為家長一起來了解一下。
  • 爸爸經常陪伴的孩子,相比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三個差距明顯
    網絡上也有很多反映這一現象的段子,比如爸爸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等了好久沒等到孩子,等孩子打電話質問爸爸怎麼還沒來的時候,才發現接錯學校,孩子已經上小學了。,相比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三個差距明顯而爸爸陪伴的缺失,僅僅只是親子關係的疏遠嗎?
  • 李玫瑾: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幾種缺陷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爸爸媽媽一同陪伴的,缺一不可,如果爸爸長時間的不在孩子的身邊,這將會對孩子產生無法彌補的心理創傷。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在一次講會上說過:如果孩子長時間缺少了爸爸的陪伴,孩子將來除了難以管教以外,還會有以下的幾種缺陷。
  • 研究證明:一個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以下缺陷越長大越明顯
    孩子雖然是兩個人的,但日常的陪伴和照顧卻只看到媽媽的身影。據《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顯示,超過55%的家庭中,媽媽是陪伴孩子的主力軍。爸爸陪伴較多或者爸爸和媽媽陪伴一樣多的家庭僅佔12.6%和16.5%,還沒有爺爺奶奶陪伴的時間多。
  • 李玫瑾:長期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長大後這4種缺陷就越明顯
    :「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不僅難以管教,長大後這幾種缺陷就越明顯。」長期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長大後這4種缺陷就越明顯但是長期缺少父愛,孩子的性格容易出現缺陷,最直接體現的就是不夠自信。其實這不僅僅是教育孩子學會去尊重他們,也在無形之中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學會如何去與人打交道。但是缺乏父親陪伴這樣的「喪偶式育兒」,媽媽往往會覺得孩子缺少父親的培養,所以會對孩子十分疼愛,不捨得讓孩子受苦,讓孩子活在沒有危機感的「舒適區」裡。
  • 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上學後易被欺負,幾種性格缺陷可能伴隨一生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受「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諸多父親將教育孩子的任務全部推給妻子,或者因工作、性格等原因很少參與孩子的成長,甚至理所當然地逃避育兒責任,用當今網絡熱詞形容就是「喪偶式育兒」,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可能難逃如下幾種性格「缺陷」。
  • 從小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除了難管教,還容易形成這3種性格缺陷
    從小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除了叛逆,極難管教之外,這三種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也經常出現。容易缺少安全感在孩子6歲之前,爸爸媽媽都需要付出大把時間來陪伴和進行幼兒教育的。如果在這段時間,父母能夠給孩子充分的陪伴和足夠的安全感,那麼他們就能在將來擁有獨當一面的實力和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 爸爸經常陪伴孩子,跟很少陪孩子,10年後區別明顯!
    在孩子的成長當中,父親對孩子作用往往比母親的影響更強大!父親的陪伴,會影響著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的建立、自我身份認同和親密關係的處理。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相處2個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漢,女孩長大後更懂得如何與異性交往。
  • 李玫瑾教授:孩子長期缺少父親的陪伴,長大後會有3種缺陷!
    原來,最近入冬了,媽媽去幼兒園接孩子時,孩子看到放學時天黑了,於是發出疑問:「為什麼冬天天黑得早?」 媽媽一直給他解釋為什麼,孩子卻一直不懂。 媽媽對爸爸說起這事時,爸爸說:「這事好辦。」
  • 孩子自卑怯懦,多是因為沒有爸爸陪伴,這些「缺陷」會逐漸顯露
    雖然這聽起來是一件好事,可天天媽媽觀察了一段時間,卻發現自己的兒子,身為一個男孩,卻沒有同齡男孩那樣勇敢自信,反而非常自卑怯懦,不管什麼事情都喜歡躲在後面。這讓天天的媽媽很是苦惱,所以,天天媽媽就找來了自己做老師的朋友,問自己的朋友說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世界正在懲罰不陪孩子的父親!沒有父親陪伴孩子會怎麼樣?
    父親和母親對於孩子的意義不同,對於孩子來說,父親的行為會影響他長大後處理一件事的表現,缺少父親陪伴的男孩子可能會過於膽小、缺乏責任感,女孩子可能會不自信、患得患失。 有研究發現,當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他們就可以識別父親的聲音,而且比起媽媽,孩子聽到爸爸的聲音會更「激動」一些。
  • 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這些性格缺陷無法避免,別再做「影子爸爸」
    每一位爸爸都應該明白,孩子如果長期缺失父親的陪伴會造成很嚴重的影響,性格上的缺陷就是其中之一。女性和男性的思維方式不同,自然媽媽的教育方式與爸爸的教育方式也會不同。媽媽教育方式偏柔性,照顧孩子比較細心,有時害怕孩子受到傷害,很多事情都不讓孩子去做,不願意孩子去冒險。男孩子往往會朝著兩個極端發展,其中一個極端就是對性別認知存在障礙,行為舉止都變得女性化,缺少男子該有的氣概。
  • 這幾個教育孩子時常犯的錯誤,可能導致孩子人格缺陷
    前段時間,一部犯罪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火了,劇集講述了以主人公朱朝陽為首的三個孩子意外捲入一樁樁犯罪案件,僥倖逃生的故事。因為劇情完成度較高,且富有教育意義,口碑很好,連榮升媽媽的影后章子怡都發微博大加稱讚。 我當時也看了幾集,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朱朝陽父母對孩子跑偏的教育方式,我覺得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
  • 孩子經常說這句話,可能是缺少人陪伴了
    孩子並不是只是好客,更多的是想要有人到他的家裡和他一起分享自己的東西,並且和自己一起玩他最喜歡的玩具,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社會性的行為。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們都知道,現在家長越來越忙碌,很多時候,家長即使下了班回到家裡也有許多的工作要去處理,或者是寫文件,或者是接打電話等,即使沒有工作要去忙,也會選擇休息一會,很少有家長能夠選擇去陪著孩子做一些事情,那對於孩子來說呢,他是有社會交往的需要的,他需要有人來去跟他一起進行活動和遊戲,那孩子的這種需求和成人因為工作的原因而不能夠給予滿足的這兩個狀況就形成了一對矛盾,而且還在很尖銳的矛盾。
  • 孩子未來不迷茫,爸爸陪伴是關鍵
    想起幾年前一位朋友對我說的,男孩子大了,對媽媽的依賴是越來越少,在生活中更願意去聽爸爸的,和爸爸走得越來越近,爸爸成了他生活的主導。果不其然,前段時間接兒子回來的路上,兒子突然對我說:「媽媽,我長大了要做像爸爸一樣的人。」聽了兒子這句話,我心裡暖暖的,暗自慶幸自己一年前做了一個多么正確的選擇。美國醫學專家海茲靈頓指出:如果孩子缺少父愛,就會阻礙他們的認知發展。
  • 「喪偶式育兒」可以休矣,爸爸陪伴會有這四大好處,媽媽代替不了
    現在「喪偶式育兒」這個詞很火,一般指的是爸爸缺席孩子的教育,讓媽媽一個人肩負重任。其實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出發,爸爸對孩子的陪伴非常重要,至少有以下這四大好處,是媽媽代替不了的。研究發現,爸爸與孩子互動的數量與孩子的智商呈正相關(也就是說,互動越多,孩子的智商就越高)。這項研究還發現,在早期失去父愛的男孩,在其認知模型中傾向於女性化。
  • 爸爸陪伴會影響孩子的命運,若是這三種爸爸,孩子未來會很有出息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寶媽王女士分享自己的經歷,王女士和自己的丈夫有一個兒子即將大學畢業走向社會了,但是王女士發現自己的孩子從小到大性格都十分孤僻,內向不善於和他人交流,甚至感覺有一點自卑,王女士知道這樣的性格在社會上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所以非常發愁,其實孩子之所以會是這樣的性格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原來王女士的丈夫長期出門在外工作,王女士為了照顧孩子連自己的工作都辭掉了
  • 要讓爸爸參與陪伴孩子,需要做好這四點
    包括一些越來越普遍的偽娘現象、孩子受不了挫折尋短見的悲劇等等,折射出的不僅僅是家庭教育中過度縱容、溺愛的問題,更反映出爸爸這個最為重要的角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席。從我的觀察來看,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現以下這些問題。
  • 李玫瑾: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除了難管以外,還易出現這4種問題
    但是,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父母共同陪伴的,兩者缺一不可。如果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長期缺位,這會給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中國公安大學教授、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講道:孩子如果長時間缺少父親的陪伴,將來孩子除了難以管教之外,還會出現以下四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