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們都去哪裡了?
前不久,朋友圈裡一個當小學老師的朋友無奈的這樣感慨: 「自從我成為一名老師後,已經舉行了無數次家長會議,但是每次幾乎都是媽媽們到場。有一次我專門強調希望孩子的爸爸來一下,但但令人失望的是,後來大多數參與者仍然是媽媽,說孩子的爸爸太忙,無法參加。有兩個爸爸雖然來了,但他們卻不知道孩子在哪個班級和教室裡……」
是的,這位老實所說的情況確實很普遍。在我們周圍,參加學校家長會的大多數是媽媽,那么爸爸們去哪兒了?喪偶式育兒在大多數中國家庭中確實很普遍。
喪偶式育兒是家庭普遍現象
在前幾年,「喪偶式育兒」這個詞在網上很火。許多媽媽都一邊調侃一邊心酸。雖然孩子是兩個人的,但每天的陪伴和照料責任卻往往落在媽媽身上。
根據《 2017中國家庭親子同伴白皮書》,在55%以上的家庭中,媽媽是陪伴孩子的主力。在爸爸陪伴較多或爸爸媽媽陪伴一樣多的家庭只有12.6%和16.5%,還不如爺爺奶奶的陪伴時間多。
這能看出喪偶式育兒在我國很普遍。儘管許多人已經當上了爸爸,並且是家庭的一份子,但卻經常缺席孩子的成長。然而研究證明:一個經常缺乏爸爸陪伴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以下這幾個缺陷會越來越明顯。
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成年後感知幸福的能力降低
一個人的安全感,主要來源是爸爸媽媽的陪伴和交流。0-6歲的兒童最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陪伴和照料,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圍。此時,爸爸積極參與育兒,不僅有利於親子關係,而且有利於維持夫妻關係。當夫妻關係好時,家庭會更加和諧。
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很足,能夠有更強大的心態來面對以後的風雨。
但是,如果爸爸從童年起就缺席孩子的成長,並且在孩子最需要與爸爸建立情感聯繫時一次又一次地消失,那麼孩子的內心就會空蕩蕩的。這種空虛是母愛所無法彌補的,會導致嚴重缺乏安全感。等他們長達了,性格中會始終存在恐慌、患得患失、不穩定的人格缺陷。因此,孩子成年後感知幸福的能力下降,生活將過得很苦。
助長孩子的叛逆,導致家庭矛盾
不管是電影和電視劇,或我們周圍孩子的情況可以看出。那些特別叛逆的孩子通常是留守兒童,從小就沒有父母的照料。要麼是爸爸嚴重缺席他們的成長過程,而生命中只有媽媽一個人的身影。這些孩子在提及爸爸時常常充滿仇恨和不滿。因為他們內心對父母存在不滿,所以常常使用叛逆的方法來面對父母,發洩內心的不滿。
毫不誇張地說,在一個特別叛逆的孩子身後,必須有一個不負責任的爸爸,他不在孩子的身邊長大。而且,孩子的叛逆勢必會引起一系列家庭衝突。那時,無論爸爸事業有多成功,賺更多錢的意義何在呢?
影響孩子未來的擇偶和情感發展
父母之間不同角色和行為之間的差異,會影響孩子性格角色的形成。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爸爸媽媽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嚴重影響。
心理學家赫塞林頓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女孩從小就缺乏父親的陪伴,可能會導致性別認同混亂,缺乏性別認同。如果父親缺席女孩的成長,這將影響女孩未來的擇偶和情感發展,讓她在婚姻方面吃虧。
對於男孩來說,如果爸爸缺席其成長,將逐漸在孩子的心中被排斥。所有的情感和依戀都會會投放給媽媽,這將使男孩擁有強烈的戀母情節,可能成為媽寶男,不利於以後的婚姻和家庭。
想要孩子人生更順遂,爸爸應該這樣做:
1.注意陪伴的質量: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爸爸工作很忙,陪伴的時間無法與媽媽相提並論。因此,爸爸必須在質量上取勝。當陪伴孩子時,請尊重孩子,放下手頭雜事,走進孩子的內心與他交流,這樣孩子才會信任你。
2.了解和尊重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和愛他的媽媽。如果爸爸可以從心底理解並尊重孩子的媽媽,那麼夫妻就能和諧相處,家庭氣氛良好。這樣的家庭環境,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總之,爸爸不應該是孩子成長的旁觀者,而應該是參與者,忙不是缺席孩子成長的理由。
【話題討論:喪偶式育兒和詐屍式育兒,哪個對孩子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