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難以管教?歸根結底是沒有了解孩子,父母要贏得孩子信任

2020-10-09 海之聲助聽器旗艦中心

前言:耳邊充斥的總是家長的抱怨,而內容無非是孩子太難管教。確實,現在的孩子好像都很有思想,明明是家長在教育他們,結果家長最後卻啞口無言。只想說現在的家長也確實不容易,生活和工作都已經很艱難了,但日益長大的孩子卻還是讓家長各種操心。

旭旭是個特別有想法的孩子,從四歲開始就已經是「頂嘴」的能手,好像每次媽媽只要說教他時,都能有無數個說辭在等著媽媽。最後的結果,經常是媽媽戰敗,因為旭旭表現的像個「辯論」高手一樣,重點是很多說辭居然還很佔理,所以媽媽只能表示無奈。但是不觸碰底線的錯誤,媽媽很少打罵過旭旭,秉承著教育要理性的原則。

其實像旭旭媽媽這樣無奈的家長很多,他們潛意識裡都覺得孩子太難教育了,但是卻不知道孩子難以管教的根源出在哪裡。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教育中,沒有贏得孩子的心,相信教育中親子間肯定出現過很多分歧。只是有些父母為了所謂的威嚴,經常會用錯了方式,甚至一度把孩子當做競爭對手去教育,所以孩子肯定會各種反抗。因此教育是要學會技巧的,最起碼得要贏得孩子的心。

一、抓住時機

教育也是講究時機的,若是父母在氣頭上的話,相信是很難靜下心來跟孩子對話的,所以會說出很多不理智且傷害孩子話。哪怕是在鼓勵孩子時,也會因時機不對,然後夾雜著很多的怨氣,徹底辜負了鼓勵的意義。

最好的方式就是抓住時機,在正確的時間裡說對的話,做對的事,這樣才不至於讓教育留下遺憾。可以試試積極暫停法,要是家長心情難以控制的時候,建議先找個角落靜靜,或者是去做其他的事情,總之把對孩子怨氣都放下後,再考慮教育的問題。因為人在思想平靜時,才能冷靜下來跟孩子溝通。

二、教育重心要找對

其實並不是孩子難以管教,而是家長的要求真的多了起來,那些總是要求孩子變完美的家長,你們可曾想過孩子也是有壓力的?說真的很多家長的教育重心還是模糊的,他們固執的以為只要孩子優秀才是王道,但殊不知進步才應該是重點。因為孩子只要不斷的有進步表現,那麼未來他遲早也會變得優秀起來。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夠完美的,他們身上多少都是有缺點的,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說不要再強迫孩子完美了,而是把眼光放在孩子的進步上,只要超越了昨天,那麼孩子就是優秀和完美的。

三、學會彌補過錯

不管家長還是孩子,人生路上犯錯都是允許的,當然也都是正常的。只是有些孩子在犯錯後,他們選擇的不是勇敢面對,而是逃避或者撒謊,總之從來沒有想過勇敢的直視那些錯誤,甚至也不曾想過要改正。

作為家長,此刻要教孩子的除了認識錯誤,還有彌補錯誤這項重任。面對孩子已經造成的錯誤,家長無需要再生氣教育,因為錯誤已經形成,接下來如何處理才是重點。因此只跟孩子探討錯誤的內容,以及如何彌補的方式就好。

總結:只有真的讀懂孩子,並且贏得了他們的信任,那麼教育之路才能變得順利。所有的孩子對父母都是有依賴和崇拜的,只是那些崇拜被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消磨了而已。相信只要父母用對方式,就沒有難以管教的孩子。

相關焦點

  • 青春期的孩子難以管教?父母需要看看,管教孩子太多的四個現象
    青春期的孩子難以管教?父母需要看看,管教孩子太多的四個現象有些父母發現,自己管教的孩子越多孩子就越叛逆,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當中,沒有去了解到孩子的內心需求而過度地控制孩子。父母需要明白,再好的天賦也會為父母過度的控制欲給毀掉。父母需要看看,管教孩子太多的以下四個現象。
  • 正面管教:贏得孩子比贏了孩子更重要
    贏得孩子就不一樣了,孩子看到了尊重,那麼也會尊重我們,孩子看到了我們冷靜的對待問題,那麼就學會冷靜。先要贏得孩子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才能讓孩子聽我們的。那麼我們來說說哪些行為是我們常常想要贏了孩子的呢?1.當孩子行為出現不當時,我們關注點放在情緒上,忙著去反駁去否定。
  • 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父母要利用魚缸法則教育孩子
    但現在很多父母,由於對孩子的個人能力不信任,從而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利,自作主張地為孩子做好一切選擇。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什麼樣的衣服、穿什麼鞋子、上什麼學校、大學要報什麼專業、畢業要找什麼工作等等,父母都會代替孩子選擇。孩子失去了選擇的自由,也會變得越來越叛逆。
  • 孩子越來越難管教,根源在於沒有贏得孩子心,這樣做父母不再焦慮
    ,不僅要面對柴米油鹽的生活挑戰,有時還要面對日漸長大的孩子難以管教的挑戰。可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並不是這樣子的啊,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孩子小時候的那種可愛,即便用盡世間的詞彙也難以完全表達出來。但隨著孩子的長大,有不少父母開始不禁感嘆孩子什麼變得越來難管教了。可面對問題,父母們往往是束手無策、有心無力。
  • 管教孩子的這2種錯誤方法,容易讓孩子變得逆反,父母要儘量避免
    孩子的本質都是依賴父母的,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很多家長們沒有找到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讓親子關係變得難以融合,所以,一些不恰當的教育方法,一定要避免,我們來看一看比較常見的兩種教育錯誤。孩子首先是個獨立的個體,會有自己的想法,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為人父母,不要總是端著家長的架子,抱有「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必須得聽自己的」這種心理,去管教孩子,而不顧及孩子的內心想法和情緒,這樣的做法,只會把孩子推到對立面,便會失去對家長的信任和依賴,變得逆反和逃避父母的管教。
  • 你的朋友說:孩子難以管教,送去「學校」
    在夫妻之間,更在父母子女之間。要想「家和」家庭教育就不得不重視。你身邊是否有過這樣建議你的朋友,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或者說告訴你哪家學校管教孩子特別好,把孩子送去肯定改正,這朋友把她拉入黑名單,不要再來往。最近,在某網站上以前被報導過的的江西某修身學院再度引發討論,這讓我想起《今日說法》曾報導過的「肇東少女弒母案」。
  • 《正面管教》一本父母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
    正面管教 尼爾森太太認為,沒有一個父母不為孩子竭盡全力的,但美好的願望不一定能帶來美好的結果一些父母不知從哪裡得到了一些錯誤的觀念,若想讓孩子做得更好,就要讓他們感覺更糟。所以,面對孩子的問題,他們更多的採用懲罰而不是關注如何解決問題。在與孩子的「較量」中,他們往往是贏了孩子而不是贏得孩子。他們不明白,贏了孩子,就使孩子成了失敗者,而失敗通常會導致孩子反叛或者盲目順從;而贏得孩子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 最值得一學的是與孩子的「特別時光」。
  • 我們要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
    媽媽的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晚上早點睡覺,但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是證明媽媽對了,孩子錯了,媽媽贏了,孩子輸了。輸給了父母,孩子學到什麼呢?也許學到了順從,也許是慢慢地有什麼事都不跟父母說,也許會為自己辯解或者叛逆反抗,這些都不是父母願意看到的。一、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 【安喬父母學堂】如何正面管教孩子
    家長在管教時,只要掌握好一個度,就完全不必害怕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也不會令孩子反感、叛逆,更不會造成孩子童年「不幸」,給其幼小的心靈留下難以消除的陰影。贏得孩子的尊重,是管教的前提。如何贏得孩子的尊重,父母就要做身教的榜樣。園長媽媽至理名言請牢記:想要孩子是什麼樣子,自己就要是什麼樣子;想要孩子做到什麼,自己一定先要做到。
  • 父母要正確管教孩子,從小給孩子立下這三個規矩,孩子未來更出色
    有規則意識的孩子,更容易融入集體環境,更願意與人協作,將來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管教的父母。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發展特點正確的去管教孩子,給孩子從小立下這3個規則教會孩子,孩子未來更加出色。
  • 我們是「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
    可是對於孩子卻沒有任何幫助,看上去是「贏了」孩子,但實際上卻並沒有贏得孩子的信任,反倒讓孩子內心對媽媽有了疏遠。正面管教裡,簡·尼爾森博士提出「贏得」孩子的概念,當孩子們覺得你理解他們的觀點時,他們就會受到鼓勵。一旦他們覺得被理解,就會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記住,在孩子們感到你的傾聽之後,他們才更可能聽你的,下面的「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它能營造出一種讓孩子願意聽、願意合作的氛圍。
  • 「兒童教育100招」第三招:放低姿態,用信任贏得孩子的認可
    第三招,放低姿態,用威信贏得孩子的信任。而且當父母不能依照承諾履行諾言時,孩子就會對父母的口是心非感到生氣,而且不再相信父母的話,久而久之積累的怨氣不但會嚴重影響親子間的和諧關係,更會降低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沒有信任就沒有威信,父母失信於孩子,其害處是相當大的。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做到說話算數,切不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欺騙孩子對孩子撒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互承諾,應該與成人的交往一樣認真對待。
  • 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礎,來自於魯道夫·德雷克斯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前者在和後者密切合作後,將他關於孩子的一些基本概念,落實到實際應用中,成為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石。1、孩子是社會人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
  • 孩子不聽父母管教,對打罵"免疫",不如狠心樹立家規
    年幼的孩子沒有獨自生活的能力,衣食住行都需要依賴父母,為何缺乏敬畏和界限感呢?他們難以服從管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父母的態度過於強硬,導致他們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為了維護自己小小的尊嚴,他們裝作毫不畏懼的樣子。
  • 你信任孩子,孩子就信任你
    分享的喜悅是加倍的,分擔的痛苦是減半的,媽媽和孩子之間也需要相互信任,彼此理解,媽媽和孩子才會相互接納對方,減少心理防衛。媽媽與孩子建立彼此之間的相互信任十分重要,因為有了彼此的信任,孩子才能從爸爸媽媽那裡得到這個世界對他的正面評價,孩子才能在信任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地健康快樂成長起來。有了彼此的信任,孩子才會在關鍵時刻考慮和聽從父母的建議。
  • 管教≠懲罰,用愛管教,孩子自律,父母放心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習慣用懲罰來建立和孩子之間的界限,甚至動用「竹筍炒肉絲」和「男女雙打」。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管教和懲罰背後的真正含義——愛!管教和懲罰的不同就在於,後者是通過對孩子造成身心傷害來達到控制的目的,沒有愛的管教和懲罰只會讓孩子感到仇恨、抗拒、冷漠、孤立、甚至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 要「贏了」孩子,又要贏得孩子的心,家長怎麼做到威而不怒?
    這句話說出了各位老父親老母親的心聲,不僅是學習問題,為了讓孩子能懂點事,家長們費盡心思著急上火卻還是收效甚微。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會發現,單靠吼已經很難讓孩子聽話了,那麼,究竟怎麼做才能威而不怒,真正贏得孩子的心?
  • 最好的父親,不是父權,而是讓孩子信任;三招教你贏得孩子的信任
    對此,他一點都沒有懷疑過,而影片中的父親也沒有讓孩子失望。為什麼影片中的兒子對父親那樣信任?這源於在日常父子的互動中,他父親就是一個非常值得他信任的人,而且父親從來都是說到做到。所以,直到最後的災難時刻,他對父親會過來救他沒有一絲的懷疑。能得到孩子深深的信任,是父親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也是在孩子心目中建立威信,給孩子安全感的重要紐帶。
  • 「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年輕的父母,請放棄嚴厲的懲罰
    導讀: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嚴厲的懲罰是很有效的管理孩子的方式,因為懲罰能夠立即制止不良行為,但很多時候我們怎樣是「贏了」孩子,卻並未贏得孩子,沒有創造出一個孩子願意聽、願意合作的氛圍。因為兩家很相熟的原因,我對他們孩子的成長軌跡是比較了解的,朋友一直屬於脾氣比較大、沒有多少耐心的人,一直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對孩子很多事情,他都是以嚴厲的懲罰來對待,開始效果確實非常不錯,但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現在這種情況,朋友不斷地給我感慨,現在,教育孩子真的好難啊。
  • 《孩子:挑戰》世上本沒有叛逆的孩子,有的只是跟不上步伐的父母
    《孩子:挑戰》被譽為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豆瓣評分為9.3,童書媽媽三川玲作序,樊登、郝景芳、錢志龍、脫不花等多位知名人士推薦。《孩子:挑戰》探索的主題是如何做父母、如何開展家庭教育。育兒方式的改變對父母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在尊重孩子、給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時,讓孩子尊重規則、承擔責任、贏得合作,是這本書要教給我們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