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很多人在做了父母之後,總認為教育孩子其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當孩子逐漸慢慢長大才發現,教育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要不去想辦法做到更好,那麼情況就會變得越糟。
剛剛上小學的孩子就開始會和父母頂嘴,對著幹了,當你叫他自己收拾書桌,整理床鋪的時候,他會說你煩死了,真囉嗦,你讓他不要多看電視,好好做功課,他也會說不用你管,我知道該怎麼做,總之在孩子的世界裡,爸爸媽媽好像很煩人。
親子之間的相處,傾情付出卻不被理解,其實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當孩子開始進入成長的叛逆期,確實會讓人很心力交瘁。孩子的本質都是依賴父母的,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很多家長們沒有找到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讓親子關係變得難以融合,所以,一些不恰當的教育方法,一定要避免,我們來看一看比較常見的兩種教育錯誤。
1、孩子也需要平等的尊重。
人和人之間的溝通需要建立在思想上,情感上相對平等的交流。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需要這樣的平等對待。其實孩子的叛逆,就是他自我發展的一個過程,他希望體驗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來的感覺,不願意生活在父母這個不行、那個不準的斥責底下。
2、別拿孩子跟別人比。
家長總是抱著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去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對比,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聰明,不讓別人家孩子勤奮等等,總之就是比不了別人,在孩子面前一個勁兒的說別人家孩子如何好,來證明自己的孩子有多差,父母這樣的做法,這樣的話,往往是最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會讓孩子理解成,父母不愛自己的假象。
3、學會顧及孩子的情感。
孩子首先是個獨立的個體,會有自己的想法,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為人父母,不要總是端著家長的架子,抱有「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必須得聽自己的」這種心理,去管教孩子,而不顧及孩子的內心想法和情緒,這樣的做法,只會把孩子推到對立面,便會失去對家長的信任和依賴,變得逆反和逃避父母的管教。
1、嘮叨是最無用的教育方式。
如果讓孩子來評選,那麼嘮叨一定是最讓人反感的教育方式之一,嘮叨這種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是一種原生態的教育方式,很多沒有經驗的父母,都會用嘮叨來顯示自己教育的能力,總是認為重複就是讓孩子接受的一種方法。其實嘮叨是最沒用的一種教育方式,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會對嘮叨產生厭煩,哪怕明知這個是對的,是為了自己好,也會從心底去拒絕,甚至刻意去作出錯誤的反抗行為。
2、少包辦、少嘮叨,更有利孩子成長。
有這樣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說法:媽媽最好是用一隻手來愛孩子,爸爸最好是用半張嘴來愛孩子,也就是說父母要少包辦,少嘮叨,這樣才有利於孩子成長。其實在嘮叨的這些父母心裡,他們很清楚,他們說的話孩子根本不讓心裡去,有些話,孩子即使記住了,在做的時候也不會和父母期望的一樣,總是會背道而馳。因為他們早就對父母的嘮叨產生了逆反心理。
3、別讓嘮叨變成控制孩子的緊箍咒。
嘮叨本身並沒有罪,但是卻會傷害那些愛之深,責之切的父母的良苦用心,這種碎碎念成了緊箍咒一樣,家長的角色就像是監工,或者是碎嘴婆婆一樣,如果父母總是嘮叨,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老生常談,孩子就會封閉自己,更容易拒絕學習、拒絕聽取父母的建議,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就是這樣造成的。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孩子的方式很重要,想要管教好孩子,就不能一廂情願地去「我覺得好」,而是要找到合理且合適的方法,引導孩子不斷成長,家長要講究懲罰與批評的尺度,掌握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學會去聆聽,更加要學會放低姿態,用威信贏得孩子,只有構建出好的親子關係,教育的理念才能生根發芽,把孩子培養成參天大樹。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