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的這2種錯誤方法,容易讓孩子變得逆反,父母要儘量避免

2020-05-13 思呈家長課堂

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很多人在做了父母之後,總認為教育孩子其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當孩子逐漸慢慢長大才發現,教育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要不去想辦法做到更好,那麼情況就會變得越糟。

剛剛上小學的孩子就開始會和父母頂嘴,對著幹了,當你叫他自己收拾書桌,整理床鋪的時候,他會說你煩死了,真囉嗦,你讓他不要多看電視,好好做功課,他也會說不用你管,我知道該怎麼做,總之在孩子的世界裡,爸爸媽媽好像很煩人。

親子之間的相處,傾情付出卻不被理解,其實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當孩子開始進入成長的叛逆期,確實會讓人很心力交瘁。孩子的本質都是依賴父母的,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很多家長們沒有找到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讓親子關係變得難以融合,所以,一些不恰當的教育方法,一定要避免,我們來看一看比較常見的兩種教育錯誤。

管教孩子的這2種錯誤方法,容易讓孩子變得逆反,父母要儘量避免

第一,權威式的教育方式。

1、孩子也需要平等的尊重。

人和人之間的溝通需要建立在思想上,情感上相對平等的交流。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需要這樣的平等對待。其實孩子的叛逆,就是他自我發展的一個過程,他希望體驗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來的感覺,不願意生活在父母這個不行、那個不準的斥責底下。

管教孩子的這2種錯誤方法,容易讓孩子變得逆反,父母要儘量避免

2、別拿孩子跟別人比。

家長總是抱著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去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對比,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聰明,不讓別人家孩子勤奮等等,總之就是比不了別人,在孩子面前一個勁兒的說別人家孩子如何好,來證明自己的孩子有多差,父母這樣的做法,這樣的話,往往是最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會讓孩子理解成,父母不愛自己的假象。

管教孩子的這2種錯誤方法,容易讓孩子變得逆反,父母要儘量避免

3、學會顧及孩子的情感。

孩子首先是個獨立的個體,會有自己的想法,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為人父母,不要總是端著家長的架子,抱有「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必須得聽自己的」這種心理,去管教孩子,而不顧及孩子的內心想法和情緒,這樣的做法,只會把孩子推到對立面,便會失去對家長的信任和依賴,變得逆反和逃避父母的管教。

管教孩子的這2種錯誤方法,容易讓孩子變得逆反,父母要儘量避免

第二,嘮叨式的教育。

1、嘮叨是最無用的教育方式。

如果讓孩子來評選,那麼嘮叨一定是最讓人反感的教育方式之一,嘮叨這種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是一種原生態的教育方式,很多沒有經驗的父母,都會用嘮叨來顯示自己教育的能力,總是認為重複就是讓孩子接受的一種方法。其實嘮叨是最沒用的一種教育方式,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會對嘮叨產生厭煩,哪怕明知這個是對的,是為了自己好,也會從心底去拒絕,甚至刻意去作出錯誤的反抗行為。

管教孩子的這2種錯誤方法,容易讓孩子變得逆反,父母要儘量避免

2、少包辦、少嘮叨,更有利孩子成長。

有這樣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說法:媽媽最好是用一隻手來愛孩子,爸爸最好是用半張嘴來愛孩子,也就是說父母要少包辦,少嘮叨,這樣才有利於孩子成長。其實在嘮叨的這些父母心裡,他們很清楚,他們說的話孩子根本不讓心裡去,有些話,孩子即使記住了,在做的時候也不會和父母期望的一樣,總是會背道而馳。因為他們早就對父母的嘮叨產生了逆反心理。

管教孩子的這2種錯誤方法,容易讓孩子變得逆反,父母要儘量避免

3、別讓嘮叨變成控制孩子的緊箍咒。

嘮叨本身並沒有罪,但是卻會傷害那些愛之深,責之切的父母的良苦用心,這種碎碎念成了緊箍咒一樣,家長的角色就像是監工,或者是碎嘴婆婆一樣,如果父母總是嘮叨,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老生常談,孩子就會封閉自己,更容易拒絕學習、拒絕聽取父母的建議,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就是這樣造成的。

管教孩子的這2種錯誤方法,容易讓孩子變得逆反,父母要儘量避免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孩子的方式很重要,想要管教好孩子,就不能一廂情願地去「我覺得好」,而是要找到合理且合適的方法,引導孩子不斷成長,家長要講究懲罰與批評的尺度,掌握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學會去聆聽,更加要學會放低姿態,用威信贏得孩子,只有構建出好的親子關係,教育的理念才能生根發芽,把孩子培養成參天大樹。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不聽管教,家長要杜絕暴力行為,幫助孩子及時改變態度
    孩子的成長過程,總會經歷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自主意識和積極性都在提高,就會導致孩子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父母的意見相牴觸。如果父母還是按照自己的舊經驗強迫孩子順從自己的話,孩子就會感到不痛快,想要逆反,變得不聽管教。
  • 想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要避免這3種行為,容易讓孩子更疏遠
    有時候家長的一些行為,會讓孩子覺得反感,很容易破壞親子關係,導致親子間的感情越來越生疏,有這3種行為的父母,一定要注意避免。第一、對孩子進行暴力管教。1、打孩子的最低級的管教方式。有的父母說:孩子就得打,不打不聽話。
  • 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父母要利用魚缸法則教育孩子
    這個話題是: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我該怎麼辦?這位媽媽表示道:她的兒子小時候明明很聽話,她讓他做什麼就做什麼。這麼乖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她不讓兒子做的,兒子偏要去做,每天放學都不願意好好寫作,她催促得多了,兒子就會對她發脾氣。
  • 孩子在外面偷拿東西?你的管教方法或將影響他們一生
    父母管教方法用對了,才能讓孩子「回到正軌」很多父母遇到類似的情況,可能會動手打罵孩子。通過打罵的方式,父母並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偷東西是錯誤的,他們只是害怕父母的權威才道歉。而且,打罵的方式還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 孩子不服管教怎麼辦?講究方式方法,讓教育變得心平氣和
    文/小熊育兒日記有一句老話說:「七嫌八不愛」,意思就是小孩子到了七八歲的年紀就變得不服管教,讓家長們一個頭兩個大,家裡經常會雞飛狗跳,每次教育孩子總是不歡而散。其實,作為孩子必須經歷的一個成長階段,這種「七嫌八不愛」的情況是無法避免的嗎?前些天,嘟嘟再一次被班主任投訴了。
  • 無敵父母無敵孩,父母即將經歷與正在經歷的,與孩子逆反期大亂鬥
    在孩子逆反期這段時間裡,父母由強勢群體,轉變成了弱勢群體。在與逆反的孩子鬥智鬥勇中,發現自己慢慢變成一名偉大的「豬堅強」了。儘管他們的很多決定在父母看來都是錯誤的,孩子仍然要堅持自己的獨立思考,獨立做決定。更進一步地理解孩子的逆反期孩子的逆反,是什麼都反,不論對錯。這也是家長最頭疼的地方,明明是錯的,給孩子講了,他就是不聽。這實際上是家長沒有真正理解逆反期的含義,錯誤的自認為,孩子對家長講的是錯誤的才會逆反,對正確的不應該逆反。
  • 為啥孩子越管越壞?錯誤的管教方法,很多父母卻還在用
    說起這句話,相信很多父母都會覺得非常熟悉,因為有一些父母可能每天都要對自己的孩子說好幾遍這句話,當孩子在做一些父母沒有辦法理解的事情時,父母就會義正言辭的叫孩子停下這件事情,但是其實很多人都會發現,這種教育方式只會讓自己的孩子越管越壞,因為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 管教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不管」,有多少父母做錯了
    看到這條朋友圈,我挺吃驚的,都什麼年代了,管教孩子竟然還用得著體罰這種手段,而且還是用戒尺這種古時私塾老師懲罰學生用的專用工具。我很想告訴她,管教孩子不能如此簡單粗暴,這樣做不僅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不利,而且也達不到她管教孩子的初衷和目的。或者,乾脆推薦她看幾本科學育兒的書,但又想著,我一個未婚未育的人,主動給別人提這方面的意見,又有點不太合適。
  • 孩子越大越逆反,根源在家長的不當管教,教育孩子要符合成長規律
    很多父母總是習慣把「我們那時候怎麼怎麼樣」、「我就是這麼長大的」、「過去都是這麼做」 等等這樣的話語掛在嘴邊,其實,社會環境在高速的變革中,時代在進步,過去的所謂經驗,並不一定正確,反而可能成為束縛孩子成長的枷鎖,這些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一直採取想當然的方式,或者憑藉自己的心情去管教孩子,當有一天孩子長大了,過去錯誤的方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逐漸顯現出來,尤其是青春期的集中爆發
  • 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父母試試這三個方法,對孩子的未來非常重要
    自律對於每個人都非常重要,自律能力是後天形成的,需要去從小培養,孩子之所以缺乏自律能力,是因為父母從小就沒有去培養過,聰明的父母試試這三個方法,讓孩子養成自律的能力和習慣,對孩子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很多父母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孩子除了是自己的孩子以外,他首先是獨立的個體,有隱私權利和被尊重的需求,如果父母忽略了這個前提,那麼就很難把握管教的界限,很多孩子之所以變得逆反,最大的原因,是父母缺乏了對孩子應有的尊重。
  • 孩子犯錯就體罰?家長最無效的管教方法,就是體罰孩子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管教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很多家長卻選擇用體罰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種錯誤的管教方式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家長要學會管理孩子,用正確方式去對待孩子的成長。
  • 這7種錯誤養育方法最常見,將使孩子失去學習動力,父母要避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孩子失去學習動力的數據甚至高達60%以上。那麼,這些問題是孩子上了初中之後才出現的嗎?顯然不是,如果追本溯源,大都和孩子從小接受的錯誤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比如,以下這七種常見的錯誤養育方法就會使孩子失去學習動力。
  • 孩子脾氣大不聽「管教」,父母不要「硬碰硬」,不如換種方法試試
    可是父母卻認為現在是關鍵時刻,應該分秒必爭不要浪費時間在休息上,開始的時候倩倩還是服從父母的安排,可是慢慢地她就有自己的想法,慢慢地表現出叛逆的心理,不僅不聽從父母的意見,還對父母的態度也變得差很多。其實家長對於孩子的管教一定要有度,不能硬碰硬也不能過度地控制欲,應該對待孩子用柔和的心,平等的關係還有耐心的態度。
  • 父母管教孩子常犯的10種錯誤,你中了幾條
    其實,經常出現親子矛盾,不能把鍋都丟給孩子,有很多時候,是家長一手造成的。父母管教孩子中,最常犯的10種錯誤,你中過幾條?這道題目我上次就給你講過,這麼依然做錯了,你是怎麼回事?2、謾罵今天這麼冷,你要穿裙子,你是傻了嗎?這個樂高都不會搭,真是笨手笨腳的,每次都得我來幫忙,哎!每次吃飯的時候都亂跑,我都沒見過比你更煩的孩子。
  • 「訓孩子」有技巧,父母掌握這3點,讓孩子變得更聽話
    父母不應暫時讓子女形成對與錯的明確概念。讓孩子們變得更加勇敢和好奇。您來的越重,走錯路的路就越遠。3.糾正任性的行為現在,中國家庭的一個典型問題是孩子的寵壞。寵壞的結果是孩子們不遵守紀律,自高自大。最終,父母說:「這孩子我們也管不了了。」但是說了這句話的父母有沒有想過,你有沒有管教過他們的孩子?
  • 父母認知:管教孩子時,父母常犯的10條錯誤
    我們的對象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值得每一位父母的認真對待。在這裡,為各位爸媽奉上一份「父母管教孩子時常犯的錯誤」清單。像飛行員熟悉飛行清單一樣,熟悉這些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可以幫助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避開這些坑。
  • 家長這3種行為,容易使孩子變得叛逆,孩子叛逆應該如何教育?
    通常孩子在一定時期都會表現出叛逆,性子倔強,不聽家長的話,有的則成為了熊孩子,到處搗亂,這成為了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大難題。但是為了不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父母也要注意避免以下3點:>1、不聽孩子的解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肯定是避免不了的,雖然在看到孩子犯錯時,作為家長的你會非常生氣,但就算生氣我們也要心平氣和地詢問孩子具體原因後再定奪孩子是不是要懲罰。
  • 避免讓孩子變得自卑,家長要做好這4點,培養孩子樂觀自信的態度
    有些父母認為是自己給了孩子生命,而且對孩子付出了這麼多,而孩子的表現卻總是差強人意,有些孩子總是難以達成父母的期許,一些脾氣暴躁的家長,動不動就會對孩子打罵斥責,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鬥志,但是結果卻往往不盡人意,父母的一些不正確的行為,會在孩子的內心留下深深的傷害,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遠見的父母,這樣的行為一定要避免。
  • 孩子不聽管教,可能是父母的錯誤,試試這兩個方法,孩子乖乖聽話
    但一個人從優秀變為頹廢太容易了,由頹廢為卓越是非常困難的。壞習慣容易學,但好習慣不是一夜之間養成的。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存在小問題或是壞習慣的初期時,一定要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父母應該多多鼓勵孩子,重建他們的自信,減少給孩子帶去的影響和負面情緒,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很容易出現偏離路線的行為,而這就需要家長從中協助他們走回正確的道路。
  • 孫雲曉:學會和叛逆期的孩子對話,是父母的必修課
    最初,父母總是咬緊牙關盡力滿足孩子,到後來,孩子要的東西越來越貴,父母就開始拒絕他。從那以後,孩子變得越來越任性,提的要求也越來越過分,稍不順心就和父母大吵大鬧。這讓父母感到很困惑:孩子為什麼會變得這麼自私、任性?這個孩子的表現,屬於典型的溺愛型逆反。有的父母特別寵愛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錯,也會無原則地遷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無論做了什麼,別人都會順從,從而變得自私、蠻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