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發了一條朋友圈,內容是她給女兒網購了一件生日禮物:一根戒尺。
看到這條朋友圈,我挺吃驚的,都什麼年代了,管教孩子竟然還用得著體罰這種手段,而且還是用戒尺這種古時私塾老師懲罰學生用的專用工具。
我很想告訴她,管教孩子不能如此簡單粗暴,這樣做不僅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不利,而且也達不到她管教孩子的初衷和目的。
或者,乾脆推薦她看幾本科學育兒的書,但又想著,我一個未婚未育的人,主動給別人提這方面的意見,又有點不太合適。
但通過這件事,我發現了父母教育孩子的誤區。
父母們普遍都以為教育就是簡單粗暴地讓孩子乖乖聽話,其實,這種教育的本質是,父母利用自己家長的權威在威脅、恐嚇、欺負自己的孩子。
也許我這樣講,很多人會不認同,甚至會強烈反對,但在孩子的眼中,家長就是這麼做的。
我們每個成年人都做過孩子,我們小時候也都很討厭父母動輒批評、打罵、體罰的教育方式,有些經歷甚至達到了「童年陰影」的可怕地步。
原本我們長大為人父母以後,都應該避免讓我們的孩子不再經歷我們小時候所經歷的,但令人不解的是,大多數人在自己成為父母以後,用的還是父母的那一套教育方式。
這就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重要影響,我們不認同甚至討厭父母的教育方式,但父母的教育方式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成為了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長大後不自覺地也採用同樣的教育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子女,而我們自己是意識不到這一點的。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也最容易教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獨立、自信,又有出息的孩子呢?
答案是「不管教」。
我所說的「不管教」不是對孩子漠不關心,不聞不問,而是一種「有心無痕」的管教方式,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感覺不到你在教育他,你在管他,自然也就不會有「強制管教」所引發的逆反等一系列負面問題。
想要做到「不管」,想要做到「有心無痕」,父母只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1.尊重孩子。
那些總認為孩子不聽話的家長,往往是不尊重孩子、不關注兒童的自主選擇,只在乎自己感受的家長。這些家長對孩子限制太多,是真正「不聽話」的家長。
所謂尊重兒童,不是說不打罵就是尊重了,而是在家長和孩子的意見衝突時,家長能認真地體悟、理解孩子的感覺和需求,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家長都要儘可能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尊重孩子的選擇。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要求獨立的願望更加強烈,他的自主意識更需要成長的空間,如果家長不因為家長意志和孩子發生衝突,那麼「強制管教」所引發的「逆反」就不存在了。
2.抓住孩子的關鍵啟蒙時期,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和習慣。
如果父母能抓住孩子0-6歲的關鍵啟蒙時期,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和習慣,那孩子自己就能夠很好地自我約束,自我成長,自然也就不需要父母煞費苦心地後續糾正和管教。
之所以說是0-6歲,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腦發育速度最快,對父母的信任度高,容易調教。
錯過了這個關鍵的啟蒙時期,再想要去糾正和管教就很費勁了。
3.家長做好自己,孩子自然有樣學樣。
身教重於言傳。
對孩子一味地批評、嘮叨、說教,不僅不能讓孩子乖乖地聽話,反而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效仿和模仿的對象,家長做好自己,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孩子自然有樣學樣。
其實,所有的父母都天然愛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的成長和未來,他們不惜一切努力和代價,想要給予孩子最好的一切,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但,沒有理解和尊重的愛,不是孩子所需要的愛,也不是符合父母愛的初衷與想要達到的教育目的的愛。
這樣的愛註定是不受歡迎的,是事與願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