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父母總是習慣用懲罰來建立和孩子之間的界限,甚至動用「竹筍炒肉絲」和「男女雙打」。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管教和懲罰背後的真正含義——愛!
管教和懲罰的不同就在於,後者是通過對孩子造成身心傷害來達到控制的目的,沒有愛的管教和懲罰只會讓孩子感到仇恨、抗拒、冷漠、孤立、甚至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我們所倡導的「用愛管教」則是通過一種柔和的、親切的、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法,引導孩子負責任,幫助他們形成屬於他們內外的真正的自我約束,而非外力強迫。如果你使用父母的權威強加給孩子一些規則,同時也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一顆反抗的種子。在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不是有沒有規則,而且這個規則是由誰制定,和用來約束誰的。
無數事實證明,讓孩子參與到計劃的制定中來,孩子會更有動力去完成這項計劃。同時,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則,那些和孩子一起遵守規則的家長更容易獲得孩子的認可。你希望孩子少玩遊戲,自己首先要學會放下手機;你希望孩子身體強壯,自己要先開始體育健身;你希望孩子遵守諾言,自己要先說到做到!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父母說了什麼,而且父母做了什麼!
學會了下面這三個步驟並堅決執行,你一定能收穫一個自律的孩子,並且你可以從中發現孩子的很多令人意外的驚喜!
3歲的阿MI在房間裡拍皮球,好幾次差點撞倒茶几上的杯子,終於不小心皮球掉在了爸爸的腿上。爸爸非常生氣地站起來,對著孩子說:別在家裡玩,打壞杯子砸了你的腳,看你哭不哭。
孩子聽後感到非常委屈,同時也不敢再拍皮球了,但是當爸爸返回臥室之後,孩子又重新拍起來。爸爸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一味地發洩自己的情緒,甚至用可能發生的嚴重後果來警告孩子,但是孩子並沒有接受到爸爸的信息,孩子暫時收斂,只是因為被爸爸的權威所恐嚇。
小西吃飯的時候總是把湯撒的到處都是,媽媽對她說:西西,你這樣把湯灑出來,不僅把桌子弄得髒髒的,還會打擾別人吃飯。我們試試在碗下面放一個盤子,如果湯灑出來了,就掉在盤子裡,就不會將桌子弄得亂七八糟,你覺得好不好?
媽媽向小西說明了問題,並且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更深層的意義是教會孩子遇到問題要多多思考,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那天在商場,一對年輕的夫妻帶著一個小女孩,女孩喝水的時候總是不小心將水灑在衣服上,爸爸吼她:每次都是這樣,再喝一口,再灑出來今天一天都別喝水了!我們在旁邊聽了,對這個小女孩充滿了同情。
孩子因為年紀小,很多時候並不是非理解父母話中的意義,但是如果父母能夠準確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時間長了,孩子自然而然會記住這樣的方法,並且開始思考有沒有更加合適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所以,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發洩情緒比較多,還是解決問題比較多呢?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苦口婆心的說教,孩子依舊我行我素,正是因為我們關注的是講道理,而孩子關注的是事情的結果。我們只顧著講道理卻沒有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或者那些做法只是父母覺得合適的做法,卻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
達成約定就是要明確地告訴孩子,誰,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3W)。
當我們催促孩子去寫作業的時候,總是很著急的說:趕緊去寫作業!但是收效甚微,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你必須要10點之前完成你的作業,因為10點之後我們要去商場。
約定可以分為三種情況,分別是:強制性約定、變通性約定和個性化約定。
1、強制性約定
所謂的強制性約定,就是針對那些可能會對孩子的安全造成威脅的事情,我們需要和孩子約定好,這些事情是堅決不能做的。
過馬路的時候,必須拉緊大人的手,不能自己跑
永遠不可以和陌生人走,陌生人給的食物堅決不能吃
不可以玩火,玩剪刀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這些事情是堅決不可以做的,而且要反覆多次地去提醒孩子。不管有沒有大人在場,這些事情都不可以發生變化。有些父母會允許孩子在大人的看護下做一些危險的事情,但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最好這樣的事情儘量避免。因為孩子會時時刻刻觀察大人的行為並進行模仿。比如陌生人給的食物,即使媽媽在場也儘量不要給孩子吃。
2、變通性約定
涉及安全的約定是堅決不能更改的,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適當地放鬆一些要求,讓約定更加靈活。給孩子多一些變通的機會,也會給孩子多一些靈活的思維習慣。
「你今天中午睡的時間有點長,如果你現在確實不想睡覺的話,我們可以看10分鐘電視,然後多講半個小時繪本。」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我們會發現孩子多了一項技能,那就是「談價還價」!這個時候,正是孩子表達能力和邏輯能力高速發展的時刻,家長應該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是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當做挑戰家長權威的行為。
除了上述的危險性問題和孩子的一些威脅性話語外,孩子的一些合理的要求是可以適當滿足的。有時候可以適當的孩子進行「談判」,也是訓練孩子邏輯思維的一個不錯的渠道,畢竟我們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毫無主見。
3、個性化約定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應該給予他更多的自由度和選擇空間。
「今天要穿白色的外套還是黃色的外套?」
「冰淇淋想吃香草口味的還是草莓口味的?」
「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臉?」
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機會,對孩子來說就是將事情的控制權交到孩子的手上,而不是一味地被父母操控。這樣的選擇,孩子反而更願意去執行。而我們只是把「去刷牙洗臉!」這樣的命令式語氣換做了「先洗臉還是先刷牙」,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但是中間的過程一定非常美妙!
孩子完成了約定,就要及時對孩子提出表揚,但是如果孩子做錯了,也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而是告訴孩子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下次應該如何去改進。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犯了錯誤,就是丟了自己的臉,甚至會採用「人身攻擊」的方式發洩自己的不滿。
「你怎麼這麼笨,這點事情都做不好!」
這樣的批評,對糾正行為毫無作用,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非常失敗。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失敗,失敗將如影隨形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成功,成功會悄然而至
請務必牢記:家長需要向孩子說明的是行為是否正確,而不是評價孩子的好壞,事情做得對或者不對,與孩子的能力、人品毫無關係。
很多家長在孩子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之前,就急於給與孩子指導,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獨立完成。
「你的腳邊還有一個玩具呢!」
「收拾完衣服,還要收拾你的書櫃!」
其實這樣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而家長可能沒有意識到,但聽的人會準確地捕捉到這個隱藏的信息。所以大一點的孩子會反抗「那你自己來!」正是因為你的不信任被孩子敏銳地察覺到了!
用愛管教,首先是愛,其次才是管教。愛不是縱容,管教也不是控制。給予孩子充分的引導和尊重,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就是父母教育最大的成功!
你好,我是簡柒,關注我,一起解決那些育兒路上的磕磕絆絆,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謝謝你這麼漂亮,還給我點讚,聽說,隨手點讚,好運連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