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孩犯了錯,你是在懲罰還是在管教?

2020-08-28 小羊育兒

當孩子犯錯誤後,你會如何教育和引導孩子?


大多數情況下,根據父母們的處理方式,基本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一種是懲罰,為了讓孩子因為害怕而下次不再犯錯,另一種是管教,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錯誤,承擔相應的結果,也知道再遇到這樣的事情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和面對。


管教能夠帶來孩子內心改變,幫助孩子學習承擔責任,遵守界限;而長期的懲罰帶來的,將是親子關係的破壞,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逐漸變的逆反和不自信。



我們可以通過了解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來儘量避開懲罰的誤區,在小孩犯錯的時候,可以實施給孩子帶來正面影響的管教。我們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父母,在使用不同的教導方式,孩子產生的不同的反應:


_

懲罰

管教

類型

專制型

權威型

安全感

缺乏信心和安全感

充滿信心和安全感

觀點

這是個我犯的錯誤

這是一個鍛鍊和訓練的機會

孩子因此產生的情緒

恐懼、內疚和憤怒

安靜


父母是憑什麼教育孩子,

是憑權力,還是憑權威?


美國心理學家鮑姆琳德 (Diana Baumrind) 半生都在研究父母教養方式,他認為在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的維度,會出現兩種類型的父母:專制型和權威型。


權威型的父母認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應該有權威。父母會對孩子解釋父母管教的規則,會理解與尊重孩子,與孩子經常交流,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對待兒童,及時熱情地對兒童的需要做出反應,尊重兒童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


父母在情感上對孩子更多的是接納和溫暖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有許多積極的影響。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尊重,獨立性強,善於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自尊感和自信心較強,喜歡與人交往,對人友好。


而專制型的父母常以冷漠、忽視的態度對待孩子,他們很少考慮孩子自身的要求與意願,甚至會經常貶低,諷刺和挖苦孩子。他們對孩子的懲罰往往是出於自己的衝動,為了發洩自己的挫敗感,而不是為了孩子的成長。他們的管教往往沒有確定性,常常隨父母的心情而定。


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常常表現出焦慮、遇到事情容易退縮和不快樂。他們在與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時,易產生敵對反應。



專制型父母以自己為中心,關心的是父母的命令有沒有被滿足。他們的說話方式是:為什麼不聽我的?權威型父母以孩子的成長為中心,關注的是孩子的內心能否產生正確的動機:你做了一件XX事情。(客觀說出孩子做了什麼。)


專制型父母關注孩子的行為改變。他們的說話方式:你現在立即去做。權威型父母關注孩子的內心是否改變。他們的方式是:你自己覺得應該如何做?


父母的安全感影響教育方式


管教型父母通常安全感比較好,懲罰型的父母往往自己就缺乏安全感。一個人的安全感通常受到童年時的經歷和現在的人際關係的深刻影響。


自身安全感好的父母,能夠更好地接納孩子,更有耐心。而一個自身安全感缺乏的父母會對待孩子更加刻薄。童年時被忽略,現在的人際關係又很緊張,特別是婚姻關係缺少親密感,會導致一個人情感匱乏,內心孤獨,所以對待別人和孩子也會傾向於過於嚴厲。


恐懼是間黑房子,消極的東西就會成長。安全感不足的父母會對孩子的成長缺乏信心,從而產生焦慮、緊張、煩躁等不良情緒。所以,在看到孩子犯錯誤後,往往會對孩子進行懲罰。要想成為一個管教孩子而不是懲罰孩子的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自己能更有安全感。



不同的父母會用不同的方式

看待孩子的錯誤行為


懲罰型的父母看到孩子犯錯誤,通常會說:「你做錯了!你怎麼又犯錯誤了?」這時候父母的內心會充滿憤怒,敵意和挫敗感。


而管教型的父母看到孩子犯錯誤後,不僅看到的是一個錯誤,同時還看到這是一個教導孩子的機會,父母的內心有愛和接納。因為管教型父母知道孩子的責任感是後天訓練出來的,所以,每一次錯誤都是一個訓練和矯正的機會。


只看到錯誤的父母當然會心裡暴躁,就容易懲罰孩子;而看到這是一個機會的父母心裡會更安靜從容。



不同的教育方式給孩子

帶來不同的影響


懲罰之後給孩子帶來的是恐懼和罪疚感,孩子處於痛苦情緒當中的時間較長,即使是孩子平靜下來後,父母能明顯感到和孩子有了疏遠感,孩子感受不到他們的溫暖和支持。


在這類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為上的兩面性,而且焦慮、退縮、不滿、對人缺乏信任,同時也缺乏自信,心情不開朗,容易產生報復心理和攻擊行為。


而管教之後的孩子往往能較快安靜下來,和父母的親密關係也沒有改變,有的家長會因此和孩子的關係更加親密。由於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孩子覺得父母值得信賴,對父母的教育持開放和接受的態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則容易形成友善、真誠、合作的品質,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社會適應性強,能愉快而自信地學習。

相關焦點

  • 孩子們犯了錯,聰明的家長這樣「懲罰」,既有趣又有效
    教育孩子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到底錯在哪裡了,而不單單是讓他嘴上承認錯誤。當孩子犯錯時,我們不能一味地批評,要就事論事幫助孩子分析這個錯誤,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對和錯。孩子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孩子只有意識到了錯誤所在才能對下一步的行動做出新的選擇和判斷。 懲罰前先警告當爸媽選擇懲罰的時候,不妨先冷靜下來對孩子進行「事先警告」。
  • 教你5招科學的懲罰辦法,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所以孩子犯錯後父母應該怎麼管教、怎麼引導?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父母,怕管教方式不當反而適得其反,給孩子造成傷害。所以到底應該怎麼管教孩子?孩子不聽話犯錯了又該怎麼辦?而且當你滔滔不絕地在講那些所謂的大道理的時候,孩子並沒有聽進去多少。所以,可以學著做一個「安靜的家長」。給孩子解釋解釋的時間,既能讓孩子感覺自己受到了尊重,而且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抓住問題去引導孩子,也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反省自己。
  • 小孩子這樣管教,長大後會讓你省心很多
    你是不是經常聽到有家長和你抱怨自己的孩子太不省心,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都時刻的擔心著,即使送去學校了,還會惦記!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很多初為父母的家長就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恐懼感,到底孩子在小的時候該如何管教,才能讓他長大越來越省心呢?
  • 孩子犯了錯,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不知道是因為愧疚還是別的,我自己遲遲無法釋懷。其實我們都知道,花瓶或者水壺已經破了,你「揪出兇手」,再懲罰孩子也是無濟於事,除了鬧得大家都不開心,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其實我有一段時間有一個困惑,如果孩子犯了錯
  • 父母認知:管教孩子時,父母常犯的10條錯誤
    在這裡,為各位爸媽奉上一份「父母管教孩子時常犯的錯誤」清單。像飛行員熟悉飛行清單一樣,熟悉這些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可以幫助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避開這些坑。1、我們極易將懲罰錯當成管教的目的作為父母,我們的真正目的是將孩子培養成享受絢爛的生命
  • 你會嚴厲懲罰孩子嗎?不要把管教和懲罰混為一談
    如果孩子不守規矩,你就要給他有效的管教,這很重要,但過於嚴厲的懲罰有可能適得其反。你是否歲孩子做過以下事情:我曾經用羞辱的方式來讓孩子守規矩我把注意力放在控制孩子上面,而不是讓他學會自我控制。我絕不容忍任何不守規則的行為我對孩子不守規矩的懲罰遠多於對他良好表現的誇獎。
  • 管教≠懲罰,用愛管教,孩子自律,父母放心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習慣用懲罰來建立和孩子之間的界限,甚至動用「竹筍炒肉絲」和「男女雙打」。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管教和懲罰背後的真正含義——愛!管教和懲罰的不同就在於,後者是通過對孩子造成身心傷害來達到控制的目的,沒有愛的管教和懲罰只會讓孩子感到仇恨、抗拒、冷漠、孤立、甚至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 我把《正面管教》看了三遍,懲罰是最笨的辦法
    看得出來,懲罰在大家眼裡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只要能掌握好尺度,就能達到管理的目的。但是懲罰真的有效嗎?它是否違背了我們管教孩子的初衷呢?如果不用懲罰,還有其他的管教方式嗎?小腰今天想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從《正面管教》中學到的和懲罰有關的事。什麼是懲罰呢?常見的有打耳光、辱罵、打屁股、打手板、罰站、罰跪、罰抄、罰不許吃飯。
  • 管教並非懲罰,而是培養孩子良好品質,兩者教育孩子天差地別
    管教並非懲罰,而是培養孩子良好品質,兩者教育孩子天差地別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如何去好好的管教一下自己家的寶寶,成為了家長和老師共同的心病,孩子這麼小,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偶爾對孩子發起火吧,可能自己心裡還愧疚的不行,有的教育孩子的父母可能行為過於極端了一點,被發到了網上就說打罵體罰以及家庭暴力。
  • 教育丨說教無效的情況下如何懲罰小孩?
    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會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懲罰不聽話的小孩?孩子油鹽不進、無法無天,你循循善誘他當你脾氣好,繼續胡作非為,這時候的孩子無法引導,必須懲罰,那麼就得考慮選擇什麼樣的懲罰手段才合適。你想要懲罰孩子,一定是孩子犯了錯,造成了損失,在那種情境下,你以為只有家長有憤怒的情緒嗎,大家都是過來人,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犯了錯,是不是有畏懼的心理?所以家長的第一步很重要,是進行情緒判斷。 如果孩子已經意識到錯誤,整個人像個畏畏縮縮的小貓一樣縮在角落等待發落,你還劈頭蓋臉一頓臭罵,我懷疑你在打著教育的目的洩私憤。
  • 你還在用「懲罰」的方式管教孩子嗎?看完你就知道自己大錯特錯
    更多的家長都會以最嚴苛的方式加以管教,因為他們認為懲罰可以達到立刻糾錯的效果。 雖然看起來管用,但是時效性太差。就比如我家大寶,因為是男娃,平時特別的調皮搗蛋,又不愛吃飯、偏愛零食。平時出去玩,回來就變個泥娃娃,而且還不好好走路,蹦躂蹦躂地回來,搞得家裡地板秒變溜冰場。吃飯的時候挖一勺飯,用舌頭粘幾粒在嘴巴還吧唧吧唧出洋相。
  • 《正面管教》: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
    當然不是,「熊孩子」並不是沒法管,「別人家的孩子」也不是天生的,關鍵還是管教方法。如果說看病講求對症下藥,那麼管孩子講求的是明白孩子的心理。正面管教就是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博士在深入研究阿德勒和德雷克斯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創立的。
  • 聊聊家庭教育中「懲罰」與「管教」的區別
    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家長會給孩子制定很多規則,如果孩子違反了就會得到相應的懲罰。久而久之,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小的時候,還比較聽話,懲罰還是有效果的,可是越長大,孩子越反感,懲罰的效果越來越小了。「懲罰」和「管教」之間存在根本的區別。制定規則不是為了限制孩子,而是對孩子有益。制定規則是為了讓孩子能夠獲得良好的管教,而不是為了總是懲罰孩子。
  • 《正面管教》:幾招搞定小神獸,讓親子關係不再煩惱
    我想說用懲罰孩子來管教孩子是」偷懶」的行為哦!前一陣子我讀了一本書叫《正面管教》。我也曾用裡面的方法「忽悠」過小朋友們,然後我驚奇的發現,孩子們不是不聽,而是我們大人不會管。當我們用懲罰管教孩子的時候,我們來看看孩子會怎麼回敬我們。第一種就是憤恨,他會非常的生氣,覺得對大人失去了一種信任感。第二種是報復,他要和你進行主權的鬥爭,他要贏過你。第三種要反叛,我偏要和你對著幹來證明我不是聽你的話。
  • 進管教所的少年犯 後來都怎麼樣了?
    該刑罰還是該教育,這是個問題。 01 少年犯管教所 中國的少年犯管教所,是對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少年犯進行改造、教育的場所。 少年犯在我們看來是一個「骯髒」的字眼。
  • 熊孩子現象,選擇寬容還是懲罰?
    後續是怎麼處理的沒有任何報導,到底是因為小孩的年齡過小而選擇了寬容,還是按照民法的相關規定,由小孩的監護人承擔賠償的責任,我們不得而知。從其他相似案例的處理看,基本上存在著兩種,第一種進行民事賠償。第二種則是選擇了寬容,據說有一個展品叫「天使的翅膀」,然後因為熊孩子們把它們折斷了一個,最後藝術家沒有要求孩子賠償,而是將作品改名成了「折」。
  • 真正毀掉你的不是失敗,而是潛意識的「自我懲罰」
    沒想到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你這麼這麼不小心?你活該!誰叫你不看路!」生活中,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時會責備因為疏忽而付出代價的孩子,這會讓原本就已經很痛苦和難過的他們更加自責。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進行自我懲罰,這往往與家庭教養方式有很大關聯。女孩通常接受心理管教方式(如講道理、引發內疚、撤銷關愛)等。
  • 精讀爆款書籍《正面管教》教你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
    本 周 解 讀 書 籍 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那問題來了,你說這也沒用,那也沒用,你來支個招唄,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好方法?今兒,大招來了!正面管教倡導既不懲罰也不嬌縱,棄二者之短而採其所長,既有嬌縱的和善,亦有懲罰的堅定,而剔除了嬌縱的無規矩和懲罰的過分嚴厲,在這樣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是解決「熊孩子」的大招,更是培養好孩子的法寶。
  • 這4個「懲罰」孩子的方法,既能給他立規矩,又能讓他心服口服
    每次孩子犯錯,家長既想懲罰他,但是又害怕給他的心理留下創傷,這也導致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變的糾結起來。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好的教育就是家教了,如果現在還不對孩子進行管教,將來再想管就晚了,今天就教大家4個「懲罰」孩子的好方法,既能給他立規矩,也能讓他對父母心服口服。
  • 賀州14歲少年一年作案10多起,被未成年犯管教所收容教養
    閃仔說: 一般少年犯錯,大人都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為藉口,近日賀州一14歲少年就被廣西未成年犯管教所收容教養!未成年犯管教所顧名思義,未成年犯管教所就是關押和改造未成年犯的場所。這是規矩,是少年犯重新塑造自己的地方。不是因為他們不能有自由,而是因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他們要為曾經犯下的過錯,承擔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