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管教孩子的四大誤區:控制、放縱、獎賞、懲罰

2020-08-28 37度養兒育女

— 37 Du —

一 起 做 ·剛·剛·好· 的 父 母



讀《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父母管教孩子的四大誤區


文 | 三 一 冰


你是希望孩子出於對你的恐懼而聽從你的建議,還是出於對你的愛戴和敬重而聽從你的建議呢?答案顯而易見,因恐懼而表現出的聽從,那只是表面的、暫時的。提倡情感引導法的作者從眾多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中大致歸類出四個常見誤區:


一,控制型父母與放任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的特點:用的策略是懲罰、命令和威脅。更注重孩子的行為、在乎結果,總想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


放任型父母的特點:對規定限度和嚴格要求缺乏信心,對孩子的行為變為「怎麼都行」。


從長遠來看,無論是威脅、懲罰還是放任自流,都沒法培養出有責任感的人。在控制型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由於長期受到壓抑從而渴望一切可以放縱的機會,當這種機會出現時(一般少年期),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抓住並肆意利用。


在放任型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則缺乏約束和規矩,而且沒有群體歸屬感,不具備信賴感。他們常常感到恐懼是因為沒有得到家庭關係帶來的歸屬感與安全感。與被控制的孩子一樣,當他們在家庭中得不到滿足時,就自然會跑到家以外的地方去尋找,這樣就很容易走上歪路。


情感引導型的家庭: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父母既要保有同情之心,也有規定限度。處理事情不怒吼,更不需要用威脅和懲罰。讓人感到教育的過程和結果同樣美好。


二: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主要就是成人經常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會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比如孩子摔了一跤,我們會覺得沒什麼,如果是男孩子,最好還要告訴他「男子漢,自己站起來。「當我們說「這沒什麼」、「怎麼會疼?」、「不就是一個玩具嗎?」……,就是輕視低估或否定孩子的感受。


情感引導:永遠從同情的角度出發。簡單來說就是換位思考,孩子摔了,我們可以問「有沒有摔痛」「是否需要幫忙」,有時他們不想自己起來,只是想得到父母的關心,當你問是否需要幫忙時,很可能他們自己一下子就起來了。讓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自己做個傾聽者,幫助他們更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再引導他們處理這些情緒。


引導並不等於溺愛,我們是根據孩子的表達再做出對情況的處理,目標是要讓孩子學會自己調控情緒,但也要規定適當的限度。只有當我們包容孩子的感受並表示同情的時候,真正的合作才能夠開始。


三:採用外部激勵和獎賞的手段


用外部激勵和獎賞的手段讓孩子配合這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比如小時候訓練寶寶上廁所,上學時用獎賞的手段鼓勵學習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等等,我們會用上小貼紙、小紅花、新玩具等來激勵。


用獎勵的手段確實可以快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但事情的本質不會因此而變,而且外部的激勵手段會因次數的增多不再奏效。


情感引導:有責任讓孩子們知道即使沒有獎勵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理解並重視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比如當我們剛一起從超市買東西回來要進屋時,寶寶卻哭鬧著不想下車,就想在車上繼續玩,我們不必急著拿出零售讓他們下車進屋,可以試著從情感上引導:「媽媽知道你喜歡在車裡玩,因為媽媽叫你下來才生氣,但是對不起,我們現在要先進屋了,我們先進屋再玩。」當我們試著去理解他們時,相信他們會更加配合。


四:以消極後果作為懲罰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些話語:「我們從不懲罰孩子,而是讓他承擔後果。」、「我們只是想給他一個教訓」……作者認為我們這個「教訓」的潛臺詞是:現在你知道後果的嚴重性了,你以後還敢這樣做嗎?這種態度將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用消極後果來懲罰只會引發抗拒,而不是心悅誠服。


情感引導法:以直接後果來教育孩子。不是與孩子爭奪控制權,是依靠共同承擔責任,而不是消極後果,激發孩子思考解決方案,分析問題,克服負面情緒,然後拿出一個計劃。


作者是這樣引導她5歲兒子的,他們家的7的晚餐後有甜點,但兒子在後院玩球,在作者提醒後還是遲到回來吃晚餐,直接的後果就是錯過了他愛吃甜點。兒子因錯過吃甜點哭了,為了避免養成吃飯遲到的壞習慣,作者沒有給兒子甜點,而是給予他同情,並討論解決方案:「沒吃到甜點確實很糟糕,讓我們來確保你明天晚上能吃到甜點吧!怎樣才能保證你明天會準時回來呢?」


重點用的是直接後果,不能用其他相關的,如「沒有準時回來,那等下不能看電視」。讓孩子合作的關鍵是激發他們的內在能動性,要讓孩子因為自己會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為他們受到了威脅或是逼迫。


以上就是常見的四大誤區,其實不合適管教方式背後的目的也一樣的,都是為了培養出能適應社會的孩子,希望他們有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才在小時候給他們「教訓」。但關於適應性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夠獲得足夠的支持和鼓勵的話,70%以上的年輕人不僅可以在最艱難的生活條件中生存下來,而且能成長為健康的成年人。


人生來都具備承受挫折的能力。



— 37 Du — 剛 剛 好 ~~~ 遇 見 你 — 37 Du —

SEVEN 有 話 說 :


很多時候我們是在和孩子們爭奪控制權而不自知,當內心有「這事你就要聽我的」這樣的聲音時,就是忘了孩子也是獨立的。試著去理解與尊重他們的想法,就更加容易溝通與引導。


更多主題文章歡迎點擊 擴展連結

相關焦點

  • 管教孩子的常見誤區
    你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有沒有遇到很頭疼或者苦惱的時候,這是因為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方式方法不正確,會出現常見的誤區,這些誤區讓用心良苦的父母在管教的時候事半功倍。誤區一:控制型父母與放任型父母普遍認為在管教不乖的孩子只有兩種:一種是控制,也就是懲罰孩子,因為孩子的行為舉止令自己無法接受。
  • 管教孩子的七大誤區,你中了幾個?
    導讀:管教孩子的七大誤區,你中了幾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管教孩子的七大誤區,你中了幾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如果您看到孩子跌倒了,您會對孩子說什麼?
  • 管教不等於懲罰,放縱才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主要原因大概有三個: 一是疏於管教,平時很少過問和關心,甚至直接忽略; 二是沒能給孩子緩衝的時間,短時間裡也很難改正過來; 三是父母自己也沒能發現或者是已經習慣對孩子的這种放養態度,往往下不了決心糾正。而這些原因反過來又加深了對孩子的放縱,終於弄得不可收拾。
  • 怎樣的父母,教出怎樣的孩子,這三大誤區你中招了嗎?
    儘管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現在的父母仍有很多在沿用他們父母輩的傳統方式去教育孩子,或者反其道而行之。你是否有這些困擾,發現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並且越管教越與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馳。避免以下三個教育誤區,你將獲得一個合作、自立且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們越早了解越好。
  • 管教≠懲罰,用愛管教,孩子自律,父母放心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習慣用懲罰來建立和孩子之間的界限,甚至動用「竹筍炒肉絲」和「男女雙打」。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管教和懲罰背後的真正含義——愛!管教和懲罰的不同就在於,後者是通過對孩子造成身心傷害來達到控制的目的,沒有愛的管教和懲罰只會讓孩子感到仇恨、抗拒、冷漠、孤立、甚至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 聞是悅讀 | 父母為何容易陷入懲罰與獎賞的怪圈
    現在的孩子寧可受到懲罰,也要維護自己的權利。父母們困惑不已但又無可奈何,錯誤地希望懲罰最後會帶來良好的效果,他們不知道,其實這樣一點用也沒有。懲罰只能給父母帶來期望的短期效果。當父母再三使用懲罰措施時,就會很明顯地看到,這種做法是無效的。懲罰只能幫孩子發展出更強烈的反抗和挑戰。
  • 當小孩犯了錯,你是在懲罰還是在管教?
    當孩子犯錯誤後,你會如何教育和引導孩子?大多數情況下,根據父母們的處理方式,基本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一種是懲罰,為了讓孩子因為害怕而下次不再犯錯,另一種是管教,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錯誤,承擔相應的結果,也知道再遇到這樣的事情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和面對。
  • 你會嚴厲懲罰孩子嗎?不要把管教和懲罰混為一談
    如果孩子不守規矩,你就要給他有效的管教,這很重要,但過於嚴厲的懲罰有可能適得其反。你是否歲孩子做過以下事情:我曾經用羞辱的方式來讓孩子守規矩我把注意力放在控制孩子上面,而不是讓他學會自我控制。我絕不容忍任何不守規則的行為我對孩子不守規矩的懲罰遠多於對他良好表現的誇獎。
  • 教育孩子「放縱」和「控制」都不行,好的教育都應該有「彈性」
    有些父母可能就直接採取給孩子買玩具的方式,但是我擔心這種"驕縱"的行為可能又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以下兩種情況都會讓父母感覺到憂心,不管是"放縱"孩子還是"控制"孩子,似乎都不能得到父母滿意的效果。畢竟教育不是那麼簡單隨便的事情,好的教育都應該有一定的"彈性"。
  • 教育學博士:懲罰和驕縱都不好,正面管教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
    簡·尼爾森也是正面管教體系的提出者,她表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變得優秀,沒有哪一個父母不為了孩子而拼盡全力,但是這樣美好的願望不一定會給孩子一個最好的結果。有的家長為了孩子不再犯錯誤,選擇狠下心來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有的家長溺愛孩子,當孩子犯錯時總是選擇容忍和放縱。
  • 山東再現「女德班」:毀掉孩子的,其實正是父母自己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還有稀裡糊塗當上父母的,所以,就在管教孩子的錯誤路上越走越遠。管教孩子的常見誤區1.控制性父母「不許瞎跑!給我老實會兒!不然就別想看動畫片!」命令和威脅是控制性父母典型的表現。由於長期受到壓抑,長大後會更容易放縱自己。
  • 管教孩子常見的5個雷區,原來很多家長都做錯了,希望你沒踩中
    為人父母,是一場曠日持久的修行。雖然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表現完美,但我們總會不自覺地掉進一些管教孩子的誤區裡面。接下來,我們就來總結一下常見的育兒誤區。父母管教孩子的常見誤區01 控制型父母-把玩具撿起來!你撿不撿?不撿就給我滾出去!-你聽不聽話?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 《正面管教》:不懲罰、不驕縱,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這兩種管教方式的結果:打罵式教育雖然暫時制止了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長期的這種懲罰,沒有愛的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怯弱、自卑、沒有主見,或是走向另一個極端:憤恨、報復和叛逆;而驕縱式教育則造就了一個低能兒,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事事依賴父母,沒有獨立性,任性不講理,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 父母在這4件事上放縱,是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你中了嗎
    文/山爸爸育兒記父母的愛是世上最偉大的愛,往往也是最沒有底線的愛,過度的寵愛,反而是折斷了孩子成長的翅膀,教育孩子要趁早,做一個有原則有底線的父母,孩子的行為才有章可循,尤其在這4件事上的放縱,最後會毀了一個孩子。
  • 高情商父母如何做到從正面管教?別讓懲罰和嬌縱毀了孩子的一生
    今天我們來討論並且一起來分享正面管教如何不懲罰不嬌縱管教我們的孩子。就是我們正面管教當中提到的和善與堅定的堅定。我們作為家長,習慣性的認為堅定就意味著懲罰、說教或者其他時的控制其實並非如此。當堅定與和善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意味著對孩子對我們自己以及對當時的情形的一份尊重。我們以對孩子做出定製為例,大多數父母自己決定製定哪些限制,然後自己承擔起實施限制的責任。
  • 家長管教孩子就意味著懲罰孩子嗎?守規矩意味著束縛孩子的天性嗎
    ,不應該束縛他們的天性發展,不要用各種規矩來管教孩子;另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應該儘早建立規則意識,從小就應該進行嚴格的管教。管教你的孩子意味著教育和保護你的孩子,兩者是同時起作用的。管教的目標是通過教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區分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為,來保證他自己的安全。
  • 懲罰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取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犯錯,很多家長甚至老師都覺得懲罰犯錯的孩子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下面我給大家講下懲罰孩子有哪些弊端,被懲罰的孩子會有哪些心理反應:1、憤恨——認為這些懲罰對自己來說不公平,認為大人不可信,就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 還是懲罰?教育孩子還有更好的方式
    你不妨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進入了誤區。家庭教育中的4個誤區01控制型父母與放任型父母家長們普遍認為,對付不聽話的孩子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控制,也就是懲罰;另一種方法則是放任,因為父母感到無可奈何。控制型的媽媽丟下電話,一把拉開房門,大聲吼道:「都給我停下,我快被你們逼瘋了,不許再跑了,立刻回到房間去,否則別想吃冰淇淋了。」命令和威脅是控制型父母的典型策略。
  • 管教孩子不是懲罰,就是嬌縱?為孩子長遠計,請學會正面管教
    當父母們猝不及防的面對這些「突發」狀況時,管孩子的方式,通常是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繼承而來。而這些方式總結下來,可分為兩類。A. 懲罰式懲罰式中包括吼叫、打罵、冷言冷語(語言暴力)等,這些懲罰類手段是父母管教孩子最常用到的。
  • 聊聊家庭教育中「懲罰」與「管教」的區別
    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家長會給孩子制定很多規則,如果孩子違反了就會得到相應的懲罰。久而久之,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小的時候,還比較聽話,懲罰還是有效果的,可是越長大,孩子越反感,懲罰的效果越來越小了。「懲罰」和「管教」之間存在根本的區別。制定規則不是為了限制孩子,而是對孩子有益。制定規則是為了讓孩子能夠獲得良好的管教,而不是為了總是懲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