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 Du —
一 起 做 ·剛·剛·好· 的 父 母
讀《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父母管教孩子的四大誤區
文 | 三 一 冰
你是希望孩子出於對你的恐懼而聽從你的建議,還是出於對你的愛戴和敬重而聽從你的建議呢?答案顯而易見,因恐懼而表現出的聽從,那只是表面的、暫時的。提倡情感引導法的作者從眾多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中大致歸類出四個常見誤區:
一,控制型父母與放任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的特點:用的策略是懲罰、命令和威脅。更注重孩子的行為、在乎結果,總想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
放任型父母的特點:對規定限度和嚴格要求缺乏信心,對孩子的行為變為「怎麼都行」。
從長遠來看,無論是威脅、懲罰還是放任自流,都沒法培養出有責任感的人。在控制型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由於長期受到壓抑從而渴望一切可以放縱的機會,當這種機會出現時(一般少年期),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抓住並肆意利用。
在放任型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則缺乏約束和規矩,而且沒有群體歸屬感,不具備信賴感。他們常常感到恐懼是因為沒有得到家庭關係帶來的歸屬感與安全感。與被控制的孩子一樣,當他們在家庭中得不到滿足時,就自然會跑到家以外的地方去尋找,這樣就很容易走上歪路。
情感引導型的家庭: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父母既要保有同情之心,也有規定限度。處理事情不怒吼,更不需要用威脅和懲罰。讓人感到教育的過程和結果同樣美好。
二: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主要就是成人經常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會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比如孩子摔了一跤,我們會覺得沒什麼,如果是男孩子,最好還要告訴他「男子漢,自己站起來。「當我們說「這沒什麼」、「怎麼會疼?」、「不就是一個玩具嗎?」……,就是輕視低估或否定孩子的感受。
情感引導:永遠從同情的角度出發。簡單來說就是換位思考,孩子摔了,我們可以問「有沒有摔痛」「是否需要幫忙」,有時他們不想自己起來,只是想得到父母的關心,當你問是否需要幫忙時,很可能他們自己一下子就起來了。讓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自己做個傾聽者,幫助他們更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再引導他們處理這些情緒。
引導並不等於溺愛,我們是根據孩子的表達再做出對情況的處理,目標是要讓孩子學會自己調控情緒,但也要規定適當的限度。只有當我們包容孩子的感受並表示同情的時候,真正的合作才能夠開始。
三:採用外部激勵和獎賞的手段
用外部激勵和獎賞的手段讓孩子配合這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比如小時候訓練寶寶上廁所,上學時用獎賞的手段鼓勵學習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等等,我們會用上小貼紙、小紅花、新玩具等來激勵。
用獎勵的手段確實可以快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但事情的本質不會因此而變,而且外部的激勵手段會因次數的增多不再奏效。
情感引導:有責任讓孩子們知道即使沒有獎勵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理解並重視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比如當我們剛一起從超市買東西回來要進屋時,寶寶卻哭鬧著不想下車,就想在車上繼續玩,我們不必急著拿出零售讓他們下車進屋,可以試著從情感上引導:「媽媽知道你喜歡在車裡玩,因為媽媽叫你下來才生氣,但是對不起,我們現在要先進屋了,我們先進屋再玩。」當我們試著去理解他們時,相信他們會更加配合。
四:以消極後果作為懲罰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些話語:「我們從不懲罰孩子,而是讓他承擔後果。」、「我們只是想給他一個教訓」……作者認為我們這個「教訓」的潛臺詞是:現在你知道後果的嚴重性了,你以後還敢這樣做嗎?這種態度將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用消極後果來懲罰只會引發抗拒,而不是心悅誠服。
情感引導法:以直接後果來教育孩子。不是與孩子爭奪控制權,是依靠共同承擔責任,而不是消極後果,激發孩子思考解決方案,分析問題,克服負面情緒,然後拿出一個計劃。
作者是這樣引導她5歲兒子的,他們家的7的晚餐後有甜點,但兒子在後院玩球,在作者提醒後還是遲到回來吃晚餐,直接的後果就是錯過了他愛吃甜點。兒子因錯過吃甜點哭了,為了避免養成吃飯遲到的壞習慣,作者沒有給兒子甜點,而是給予他同情,並討論解決方案:「沒吃到甜點確實很糟糕,讓我們來確保你明天晚上能吃到甜點吧!怎樣才能保證你明天會準時回來呢?」
重點用的是直接後果,不能用其他相關的,如「沒有準時回來,那等下不能看電視」。讓孩子合作的關鍵是激發他們的內在能動性,要讓孩子因為自己會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為他們受到了威脅或是逼迫。
以上就是常見的四大誤區,其實不合適管教方式背後的目的也一樣的,都是為了培養出能適應社會的孩子,希望他們有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才在小時候給他們「教訓」。但關於適應性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夠獲得足夠的支持和鼓勵的話,70%以上的年輕人不僅可以在最艱難的生活條件中生存下來,而且能成長為健康的成年人。
人生來都具備承受挫折的能力。
— 37 Du — 剛 剛 好 ~~~ 遇 見 你 — 37 Du —
SEVEN 有 話 說 :
很多時候我們是在和孩子們爭奪控制權而不自知,當內心有「這事你就要聽我的」這樣的聲音時,就是忘了孩子也是獨立的。試著去理解與尊重他們的想法,就更加容易溝通與引導。
更多主題文章歡迎點擊 擴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