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經過兩千多年的一以貫之的宣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成為了一種「這都是為你好」教條。
儘管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現在的父母仍有很多在沿用他們父母輩的傳統方式去教育孩子,或者反其道而行之。
你是否有這些困擾,發現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並且越管教越與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馳。
避免以下三個教育誤區,你將獲得一個合作、自立且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們越早了解越好。
誤區一:「我都是為你好,你要聽話」和「我家孩子和別人都不一樣,根本管不了」
這是操控型父母和放縱型父母常用的語言。
家長們普遍認為,對付不乖的孩子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控制、也就是懲罰孩子,因為其行為舉止令自己完全無法接受。另一種方法則是反向的極端——放任,因為覺得無可奈何,無論什麼要求都滿足,只要孩子不再作妖。
比如:孩子沉迷電子遊戲,拖拉作業,成績下降;
控制性父母:直接沒收手機、ipad、零花錢等,什麼時候成績上去了再歸還;
放任型父母:我該說的話都說過了,你自己不願意學就不學吧,以後的苦自己受去。
然而,無論是控制性父母還是放任型父母,都不能教會孩子們如何去尊重他人的需要——因為他們的需要從小就沒有被重視過,而這正是孩子們必須學會的規矩,並且在未來的成長路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果您屬於以上的任一種情況,可以嘗試這樣一種折中的方法:改用尊重和規定限度的方式來包容孩子的行為。
了解孩子為什麼玩遊戲,和孩子一起分析是遊戲中的哪一種感受吸引了他,告知基於一些要完成作業、要考試等客觀情況,確認孩子是否能放棄這種遊戲,或者是否可以控制每天玩的時間。
父母要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對孩子的遭遇保持同情心,但也要規定限度。
你是希望孩子出於對你恐懼而聽從你的建議,還是出於對你的愛和尊重而聽從你的建議呢?——凱薩琳▪沃爾斯《重塑兒童行為》
誤區二:情感冷暴力,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我們家人都非常愛孩子,甚至可以說是一家人圍著他轉,不可能冷落他。物質上的需求都能滿足,家人也很小心的保護他在外不受身體上的傷害,有空的時候也會想著多陪陪他,大家一起聊聊天,給予他感情上的關懷。我自己家人都做的很好了,可孩子處在叛逆期,根本不體諒我們,也不願意給我們交流。」
現在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教育是有別於上一代的,給予了孩子很多的關注,卻不知輕視、低估和否定是日常中最簡單、最下意識的反應。
孩子說:「我今天覺得很累,不想學習了」;
父母輕描淡寫的回應:」怎麼可能,你才學習不到一個小時,別偷懶,趕快把作業寫完,我給你倒杯牛奶,寫完就可以休息了。」
這就是下意識的輕視和否定,父母認為自己給予了積極的回應和關注,可以並沒有去了解孩子真正的訴求,去了解孩子今天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不想學習,直接給出了武斷的結果。
如果你對孩子使用的語句是論斷式的,比如:「你已經十幾歲了,不再是小孩了,要好好學習,對自己負責……」
這樣的話可以回應孩子的任何一種抱怨,根本不需要關注孩子表達的是什麼,卻正是輕視的表現。
情感關懷就是一個了解過程,父母們要始終以同情和理解的態度來回復孩子的感受。
避免隨便忽略或否定孩子的說法和感受。正面回應孩子的表達,先判斷情況,再做處理,不要讓我們一直所帶的偏見影響每一次具體的交流。
誤區三:常用外部激勵或負面威脅的手段作為獎懲
「如果你現在把作業寫完,我晚上就帶你去吃烤肉」;
「如果你這次考試能進前三名,我會給你換部新手機」;
「如果你不好好寫作業,周末就不允許碰電腦」;
「如果你這樣做,我就會怎樣怎樣」。這樣的句式是不是太常用了,一次兩次我們或許能收到不錯的效果,但是長此以往,你會發現你的激勵成本越來越高,而所收到的效果卻越來越少。
外部激勵和消極的懲罰能夠在短時間內改善孩子的行為,但對於孩子十幾年的成長曆程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的模式。
在現階段的學習、未來的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都是需要照章辦事的。更好的策略是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沒有獎勵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情。
在做了你不認可的事後,也不是簡單粗暴的「給他個教訓」。懲罰性的威脅短時間內可能會讓孩子因害怕父母發火而不得不順從。
長此以往只會讓孩子的反叛心理越來越嚴重,集中爆發在不可控制的青春叛逆期。
這裡說的避免外部激勵不是指不送孩子禮物。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父母總是想把最好的給孩子。時常送禮物給孩子能表達對他的關愛,但不要作為對他的某個行為的獎賞。
為人父母的生活裡充斥著數之不盡的小意外、循環往復的矛盾和亟待解決的突然事件。我們都寧願相信,只有心理變態的父母才會用損害孩子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遺憾的是,即使是充滿了愛和善意的父母,也免不了對孩子進行責備、羞辱、指責、嘲笑、威脅、賄賂、否定、懲罰、說教和宣講。
——海姆▪G.吉諾特《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希望每個家長都能給孩子正確的感情引導;在關注「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先要讓自己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有需要輔導初中數學的可以諮詢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