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隨著家長們知識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情商的提高。前幾年,有一個針對世界500強企業員工的大規模調查,研究智商和情商對於工作成就的影響,結果得到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不論什麼行業,情商和智商對於一個人的工作成就都有影響,而其影響比例為智商:情商=1:2;越往公司高層,這個影響的差距會越懸殊,甚至會到智商:情商=1:6……。
家長們對於情商教育往往會有三大誤區,導致孩子情商培養錯位!
第一大誤區,對於情商教育定位有誤區。
通常我們說的情商教育很多相關概念和方法都是西方傳過來的,西方的情商教育比較先進和成熟,家長們大量使用相關方法,多數是被動從屬相關的教育內容,而忽略了情商教育到底該怎麼認知。
很像前幾年的理財概念,很多人被動的聽取銀行購買了很多理財產品,從而認為自己實現了理財,理財其實是個大範圍概念,對於低收入的人群,養成合理花費和約束存儲就是理財,對於高收入人群,通過多種產品組合分散風險,提高收益就是理財。
情商教育也是這樣,中國高情商的孩子和美國高情商的孩子會有共同點,但是也會有很多差異,因為我們民族傳統不一樣、國家不一樣、相關社會規則也不一樣,去培養孩子高情商只是為了更好幫助孩子適應社會規則,而不是刻板的學習某種方法達到某種高情商標準。
現如今的社會裡宅、聖鬥士雅典娜、壓力式抑鬱等問題,其實很多就是低情商的表現,讓孩子作為一個正常情商的人步入社會才是情商教育第一步。
第二大誤區,情商教育重在孩子培養的誤區。
情商教育的對象雖然是孩子,但是家長們如果很多事情不以身作則,情商教育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有的家長會說,我們二人本身就情商低,所以才重視孩子的情商教育,要是這樣,作為父母的你們就必須要改變了,否則會讓孩子有種雙標的感覺,會產生矛盾思想。
比如你一邊教育孩子不許玩手機,一邊自己天天捧著手機玩,這種教育可能起到一時作用,但是時間久會有說服力麼,孩子也逐漸效仿。情商教育的過程中,父母雖然需要著重孩子方面的教育,但是也要在日常注意自己的改變,正如董卿說過的一句話:「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去做什麼樣的人。」
第三大誤區,情商教育過於簡和短的誤區。
情商教育有很多專業的理論體系,家長們認為很複雜。網上相關情商教育文章比較實例化,家長們用起來得手,可是往往短期突擊下,認為就能實現孩子的情商提高,這些認知都是誤區。
我們可以把情商教育想像成系列菜,我們需要給孩子準備什麼工具和食材,在不同的階段上什麼菜,簡單說可以分幼兒、兒童、青少年和少年四個階段。
幼兒時孩子的認知和理解能力都處於空白期,我們只要培養孩子簡單歸類、東西的觀察和簡單事情的辨別力就行,讓孩子養成多觀察、多思考和多溝通的習慣就好。
兒童時培養高層次的歸類、觀察力和辨別力,同時教會孩子時間管理、簡單的情緒管理和樹立簡單自信心。
青少年時著重培養自信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樂觀心態、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
少年時根據之前培養的能力逐步深化,此時著重培養的就是溝通了。
舉個例子,從小養成讀書的習慣,就會具備很多能力培養。小學教孩子做好時間表並執行,就是一種時間管理。幼兒時教會孩子對笑臉和怒臉的辨別,就是歸類和辨別力的培養。家長們用一些簡單方法去培養孩子就行了,但是這是個持之以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