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到底怎麼選?這是我們在給寶寶進行人生第一筆投資時,最想搞明白的。
可是早教產品並不會像市面上的理財產品直接告訴你收益率,那我們到底怎麼辦呢?
今天就列出一些在選早教時,容易犯的錯誤,希望你能夠避免,做出更加智慧的選擇。
誤區1:早教=早教班
關於早教,最大的誤區也許是,將早教等於上早教班。事實上,這是非常狹隘的理解。
從定義上來看,早教從來不曾被限制在某個場所內,反而提倡:
· 從寶寶出生開始,從感知覺、運動技能、語言、社會適應等各個方面給他豐富的刺激;
· 促進寶寶大腦的發育;
· 發展各項技能;
· 和家人建立安全依戀的關係等等。
這些內容,其實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親子遊戲和互動完成。
寶寶的成長時時刻刻都需要養分,每天都需要早教,但並不是每天我們都帶寶寶上早教班。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時的早教班,顯然也無法滿足他的成長需要。
總而言之,早教班只是我們給寶寶進行早教的途徑之一,而不是全部。
不管上不上早教班,每天在家裡和寶寶互動、提供他必要的遊戲活動,才是最重要的。
誤區2:早教=開發智力
我見過很多爸爸媽媽,為某些品牌的早教動心,是因為它們宣稱可以「開發寶寶的智力」、「開發右腦」等等。其實,這都是對早教的誤讀。
真正優質的早期教育,都強調全面性。例如歐美知名的早教項目如美國「初學者計劃」、「良好開端項目」等,都給寶寶們提供了認知、身體、社會性和情緒情感等各方面發展的支持。
所以早教不是什麼開發智力的課程,也不是教寶寶提前學習知識的課程。
它是一個讓你和寶寶交流,互相了解,共同成長的橋梁。它也能為寶寶的大腦發育、運動技能、語言和健康人格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句話,好的早教,應該讓寶寶更好、更全面的成長。
誤區3:早教=孩子學
很多爸爸媽媽會認為,讓寶寶去上早教是讓他開心,讓家人省心。可是,回到家後,父母還是不知道怎麼和寶寶玩。
事實上,教父母怎樣和寶寶互動,怎樣引導寶寶更好的成長才是早教目的。
沒有爸爸媽媽的參與,任何早教的效果都不會好。比如,今天寶寶在早教班學會了一首兒歌,但是家裡沒有人跟她一起繼續重複,或者變著法兒玩。她可能很快就會遺忘。
還有的爸爸媽媽,會給寶寶購買價格昂貴並且據說功能十分強大的早教機,希望藉助早教機的互動讓寶寶學說話,唱兒歌,甚至學英語。
但真相卻是,寶寶學習語言,更多是通過觀察爸爸媽媽怎麼說話、表達,然後模仿出來的。只靠早教機,寶寶根本不能掌握語言。
所以,不管你選擇什麼樣的早教,都應該儘可能親自參與、共同互動。
如果是在早教班的話,你不妨用心地觀察有經驗的老師是怎麼選擇適合的遊戲,怎麼選擇互動的時機,又是怎麼和寶寶說話、互動的。
如果是用早教機,你可以陪著寶寶一起聽,然後再念給他聽或者變換出更多玩法。這樣,不僅寶寶獲益,你也能成為更智慧的父母,你的早教投資才會效益最大化。
希望每個爸爸媽媽,都能避開早教的種種誤區,用真正科學的早教,給寶寶提供豐富的大腦養分,同時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這就是早教的全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