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掙錢和陪伴孩子哪個更重要?家長們心中有著不同答案。有些家長選擇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引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卻錯失了事業攀升的黃金期;有些家長為了給予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而選擇一心掙錢,卻就此缺席了孩子的成長。
殊不知,如果家長缺席了孩子的成長,將會造成以下3個不良影響:
許多爸爸媽媽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掙錢上,而為了省心省力,直接將孩子交由老人養育,或許一周都沒時間見孩子一面。
在這樣的情況下,親子關係日益淡薄是必然的後果,許多家長能夠明顯感覺到孩子和你不親近。感覺比起有著血緣關係的親人,更像是同居的陌生人。而日後再想要彌補這點,只能付出多倍的精力,結果卻也不總是盡如人意的。
並非要爸爸媽媽選擇放棄工作選擇做全職爸媽,而是不要在工作時間忙於工作,晚上回到家的私人時間又忙著玩手機,請家長們將更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免得等到孩子長大後後追悔莫及。
如果在成長發育的階段沒有父母的參與,那麼孩子缺乏來自父母的關愛,就很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從而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表現出極度的「不懂事」,甚至成了別人口中的「問題兒童」。
小時候未得到正確的教育,那麼在孩子長大後,他們已經固定成型的錯誤觀念將難以改變,這無疑是家長朋友們不願意看到的。
魯迅說過:「教育根植於愛。」 父母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許多孩子在長大後產生了各種問題,例如性格過於強勢、性格過於膽小、極度自私自利,實則與童年缺乏父母關愛有關。而許多家長在孩子長大後誤入歧途了,才會後悔自己沒有選擇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孩子。
希望家長朋友們能夠盡到自己做家長的義務,陪伴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孩子性格的養成,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小時候的家庭環境。如果孩子在0-7歲時處於沒有父母陪伴的狀態,則會因為「親子中斷」的原因造成性格上的自卑、敏感的特質,而這樣的性格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的孩子往往比同齡人更早獨立,因為孩子會感覺父母對自己的愛或許十分有限,也會因為缺乏父母的關愛而更易自卑,性格更加敏感脆弱。
孩子自卑的表現不盡相同,有些孩子越自卑越會爭強好勝,做任何事都不甘失敗,哪怕是小事失敗也會感到十分痛苦,對挫折的應對能力極低;而有些孩子的自卑則會表現得非常膽小,難以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從而錯失許多機會。
而這樣的性格決定了孩子在今後的社交生活中也更易受到傷害,甚至因此產生心理問題,極度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要讓孩子自此蒙上自卑的陰影。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然而如果爸爸媽媽將時間與精力全部給了工作與應酬,從而缺席了孩子的童年,那麼回報給爸爸媽媽的,很大概率是已經出現各種問題的孩子,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