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全國大部分學生都在家裡進行線上學習,學生家長們不僅要陪上課,更要命的是還得監督作業,壓力之山大真可以說是無與倫比。近日,部分地區發布複課公告,只要配備好了防疫用品,做好衛生消毒工作,即可陸續分批開學。這一消息一出,真是讓全國家長們長鬆了一口氣。
說到輔導作業,是不少家長心中的痛。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專注、不認真、不嚴肅,成為了引發親子矛盾的導火索。有項調查報告得出,有至少10萬家長在深夜哭訴想打孩子。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注意力差,不夠專注的問題,再一次得到重視。為了避免將來在輔導作業時出現親子大戰的可能性,孩子的專注力訓練其實可以在幼兒時期就可以開始了。
但是對於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問題上,會有幾個比較常見的誤區,以及最有效的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方法,整理了一下分享給大家。
誤區1: 長時間專注一件事,才算專注?
很多孩子在玩一個玩具或做一種遊戲的時候,經常玩不了幾分鐘就不玩了,轉去玩別的東西。加上玩具一多,經常會摸一下這個摸一下那個,沒有一個可以專注的玩。
不少父母就懷疑,是不是孩子的專注力太差?
其實這是父母比較容易誤解的一點,孩子的注意力本身無法長時間集中。多數3歲以內的孩子只能保持專注3-5分鐘,在長一些能有10分鐘以上,根據孩子的性格和所處環境等因素會有些個體差異。但總體來說,都沒辦法達到大人期望的時間長度。
所以孩子玩幾分鐘積木,再去玩汽車,過一會再跑去畫畫,這都屬於正常行為。
所以不能長時間專注一件事,不代表孩子沒有專注力。
那該如何衡量呢?
這要看孩子在玩一件玩具的過程是否全心投入了。比如玩汽車,在專注的3-5分鐘裡,孩子也許會玩消防車救援情景遊戲,也有可能玩軌道車遊戲,重點要看孩子是不是全神貫注的投入地玩。
不管時間長短,只要孩子沉浸在遊戲裡面,就可以看作是有專注力的表現之一。
誤區2:高質量的陪伴 ≠ 全程互動式的陪伴
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父母沒辦法全天陪伴孩子,只能利用下班時間和周末來多陪伴孩子。由於這樣的家庭很多,也隨之出現了一種替代方式,叫做「高質量的陪伴」。雖然陪伴時間縮短,但是可以通過提高陪伴的質量,來達到同樣的陪伴效果。
高質量的陪伴,也可以說是用心的陪伴,是父母和孩子都投入到一段關係中,有積極的互動,有愛的交流,並且雙方都感到快樂。
但是高質量的陪伴也並不是適用於生活中每個場景的,比如孩子在靜靜地玩一件玩具的時候,為了達到積極互動的效果而去打擾孩子,甚至打斷孩子的思路,這樣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所謂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高質量的陪伴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
誤區3:外向好動的孩子,專注力差
外向好動的孩子,常常表現得坐不住,會喜歡上躥下跳,甚至爬窗上樹,並且對周圍的很多事物表示出極大的好奇心。
因為孩子坐不住,容易被父母誤解為孩子專注力差。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品質,孩子喜歡動喜歡探索,說明孩子好奇心豐富,而對於感興趣的事物,出於本能會更願意專注的去研究。
所以好動、外向的孩子不代表專注力差,只要正確的引導,還會比其他孩子更富有專注力以及創造力。
研究證實,孩子在0-3歲的時候,大腦發育最迅速,這一時期也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最好時機。父母只要在日常中,掌握好幾個方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其實並不難。
1. 尊重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
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跟我們眼中的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決定了對於世界的探索方式也可能會超乎我們的想像。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其實可以鼓勵孩子多嘗試,不輕易阻止孩子,以免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和積極性。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孩子驚人的專注力的。
2. 觀察孩子的興趣,給孩子準備感興趣的玩具而不是更好的玩具
孩子在感興趣的事物上,會表現出更強烈的好奇心,在這樣的好奇心驅使下,也會更加的專注投入。
在育兒日常中,可以觀察孩子喜歡玩什麼,針對孩子的喜好,提供相應的玩具,如果還有益智功效就更好。
舉個例子,比如孩子喜歡玩汽車玩具,父母不要覺得汽車那麼簡單,不利於益智就換上看起來更加益智的玩具,比如積木等。但是如果孩子對於積木不感興趣,根本不會想要專注的去研究,反而還會破壞孩子的興致。
汽車也有不同的玩法,可以有情景遊戲(含內容的),也可以有速度玩法、遙控車等,也可以有變形金剛的遊戲等還有很多。這些其實都是需要非常投入進去玩的遊戲之一,對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是很棒的選擇。
3. 一次只玩一個玩具
玩具並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孩子周圍放置的玩具,只需要同一類型的一兩件就好了。玩具太多,反而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出於好奇心和貪心,可能同時每個都想要玩。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玩完一個之後再玩下一個,才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另外暫時不玩的玩具可以先收起來,隔幾天再拿出來一批給孩子,這樣可以防止孩子玩膩,保持對玩具的新鮮感。
4. 不打擾孩子,被孩子邀請時再加入互動
義大利註明幼兒教育家瑪利婭·蒙臺梭利曾說過,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更科學的陪伴方式應該是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陪在孩子身邊;在孩子邀請你一起玩的時候,積極投入,並且良好的互動。
比如,孩子喜歡畫畫,當父母想要陪孩子一起畫畫時,可以坐在一旁觀看,看孩子在畫本上怎樣布局,選什麼顏色,怎樣畫出線條等。而不是為了跟孩子一起畫畫,幫孩子選擇要畫的東西,替孩子選擇顏色,如果是這樣,那畫畫這個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事情,其實是被父母的思維給局限了,而且還會打擾到孩子專注畫畫的心流時間。
當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時,父母只需要靜靜地陪著孩子,到需要幫忙的時候,在適度幫忙就足夠了。
寫在最後:
育兒過程中的大部分的誤區,其實都來自父母的急躁和焦慮,畢竟處於這個競爭的時代,稍不留意,就會被別的孩子比下去。每個父母或多或少都承受著這樣的壓力,也就容易心急,對於孩子表現出的人類本能的特徵,常常用一種「不滿意的表現」來概括。
不論孩子好動還是好靜,我們都要相信孩子餘生具有的天賦,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多給孩子信心和鼓勵。
相信在父母的科學引導和用心的陪伴中,孩子會慢慢培養出強大的專注力和自信心,無論是將來學習還是工作,這都將成為別人拿不走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