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是什麼?
在名詞解釋中,專注力又被稱作注意力,是說一個人專心於某一件事情、或活動時的心理狀態。人的注意力通常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專注力弱,常常是很多學生所遇到的共同問題。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訓練,是期望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能不會輕易的被專注力這個問題給絆倒。要知道專注力是要陪伴一個人一生的事情,如果一個人的專注力不夠強,那麼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很難收穫到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
家長有時候容易誤解孩子的專注力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專注力的強度不同,而且專注力時間的長度是因人而異的,不應該苛責標準化。就像一般在學校上課時,上課時間一般都安排在40分鐘左右,並不是沒有道理,是因為科學的考慮孩子所能吸收有效知識的時間範圍。對於更小一些的寶寶,他們所能所能專注的時間更短,所以家長也沒必要過分要求。
有一些對孩子專注力的調查表示,在孩子2歲時,可以持續的專注時間一般為4~10分鐘,5歲的時候,可以持續10~25分鐘,8歲的時候可以持續16~40分鐘,年齡再大一些會專注力會持續的更久一些。專注力的到達一定的時間時,人就需要有一段時間的放鬆和休息,不然對身體的消耗是很大的,當無法專心的時候就應該停下來,不必做一些無用功。
通常家長和長輩們更容易破壞孩子的原有專注力
孩子在出生後會有自己的原有專注力,這個發現是通過多次實驗總結得來。實驗人員給孩子戴上可捕捉他們視野的儀器,讓孩子去玩玩具,孩子在面對一個新玩具的時候,孩子拿在手裡研究,家長通常會按捺不住教孩子去如何去玩。
實驗人員發現家長在教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的視線其實並沒有停留在玩具上,所以家長對孩子的講解也都是無用功。相反比較,如果讓孩子自己去研究,孩子的專注力的強度會更大。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的這些舉動實際上也在損害著孩子的專注力,例如:
孩子一個人玩玩具,家長拉著孩子去找小夥伴一起玩,這樣的舉動就很容易打擾孩子,不能讓孩子集中精力投入在自己的事情上。和小夥伴的玩耍會讓孩子忘記剛才自己所思考的事情,對孩子專注力的建立很不利。
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想要自己用勺子去吃飯,獲得家長的允許後,家長就應該放心大膽的交給孩子去做,不要中途去刻意中斷孩子。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認真,說明他的專注力更強。父母不應該讓孩子吃飯的時候看電視或者是做其他的事情,培養他專心做一件事情,效果會更明顯。
孩子發呆的時候也會激發大腦中專注力的,孩子長時間的盯著一處看時,家長可以順著孩子關注的方向去觀察就好,不要打擾孩子自己的空間。
家長逗鬧孩子或者是假裝嚇唬孩子的行為也不要做,比如寶寶正在思考一件事情,家長突然逗鬧孩子,讓孩子無法專注,多次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自然就下降了,這是必然的結果。到時候別再說孩子專注力差,其實導致這樣和家長有很大的關係。
關注孩子原有專注力為什麼比後期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要重要?
因為一個是天生存在,另一個是後期刻意訓練的,兩個效果一定會有很大的差別,家長可以適當的去學習關於孩子專注力的書籍,更好的幫助輔助孩子保留原有的專注力,對孩子以後的學習智力都有很大的意義和影響。
孩子專注力弱,主要有這3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孩子睡眠質量不好,時間短
大家都知道孩子在小時候就應該多補充睡眠,不應該熬夜,只不過現在信息網絡的普遍,讓孩子接收的信息越來越多,孩子把過多的時間投入到其他方面。
孩子睡不好不僅影響身體的發育長個等,還對注意力有很大的影響。家長應該從小教育孩子讓他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睡眠質量要得到保證。
大人熬夜第二天的精神狀態都會不佳,雖然孩子還小,精力充沛,但時間久了也會十分影響狀態,家長幫助孩子,讓孩子按時睡覺按時起床,養足精神,有利於提高注意力的集中,提高白天的學習效率。
第二方面:孩子內心壓力大
每個家長對孩子都有很多期望,希望孩子優秀卓越,但家長也應該從孩子的本身出發,考慮孩子的自身條件,有些孩子雖然在學習上不算足夠突出,在其他方面突出也是有可能的,不應該打消孩子的積極性,更不要施加過多的壓力。
孩子的童年本該是充滿快樂和開心,但現在的孩子的節假日已經被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佔領,孩子想要釋放壓力的時候家長應該給予配合。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學習的機器,讓孩子學會自我減壓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不讓孩子嘗試新鮮事情
孩子的成長需要參與很多新鮮事情,在新鮮事情中孩子更容易找到屬於自己的關注點,也就更容易培養自己的專注力。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去參加一些有意思的戶外活動,但要保證孩子的安全,讓孩子對新鮮事情保持一個探索精神,會讓他容易收穫更多的快樂和開心。
除此之外,孩子的情緒也會干擾到專注力,從小培養孩子有一個好情緒,讓孩子做事情更從容一些,對他自己注意力的培養更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