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給孩子輔導作業,很多媽媽真是感覺百爪撓心——
一會兒口渴,一會兒餓了,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肚子疼……大型花式開小差現場,就問你心塞不心塞?
眼看著自家娃就要淪為「學渣」了,這時家長們往往會心急火燎地想知道:孩子專注力到底該如何培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實際上,孩子的專注力好不好,往往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能看出端倪了。如果家長經常有以下這些「搞破壞」的行為,那就難怪會養出一個專注力差的娃了——
1、孩子玩玩具的時候,經常瞎參合
當孩子在認真地觀察玩具的結構、反覆掂量玩具的重量、觸摸玩具的粗細時,他的注意力是集中的。這時孩子是專注的、投入的、享受的。
然而,每當看到孩子玩得如此起勁,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是「let it go」,而是「瞎參合」。比如,指導寶寶玩具該怎麼玩,拿另一個玩具來逗引寶寶,或者在一旁給寶寶擦汗遞水等。總而言之,就是不讓人家好好玩。
久而久之,孩子玩玩具的狀態,很容易就從「一心一意」變成「三心二意」,往後不管他是玩遊戲,還是做作業,都會很難靜下心來投入其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幹擾因素過多,沒有創造一個適宜探索的環境
還有的家長,喜歡在孩子專注玩玩具或看圖書時,把客廳的電視開得很大聲,或者在一旁高談闊論,甚至經常結伴在家打麻將……這些行為,都會極大地破壞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
3、沒有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如果孩子從小就有聽故事、聽音樂、讀繪本、畫畫、或者搭積木等等興趣愛好,那麼他的專注力一定不會太差。
但是,興趣愛好不會憑空產生,往往需要家長的引導的鼓勵,孩子才能逐步投入其中。假如家長疏於幫助孩子的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那麼孩子的專注力也可能會比別的孩子差一截。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一歲看大,三歲看老」,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孩子嬰幼兒時期的很多行為習慣,往往會對他後來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孩子的專注力從小就被家長保護得很好,那麼到了學齡期,孩子的專注力往往會更好,思維更集中,完成作業或思考問題的投入程度也會更高。
而那些從小就被贊「聰明」的孩子,通常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力水平高,而是因為專注力好。
So,要想收穫一枚專注的聰明boy/girl,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