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感興趣的事專注力才會高。作為家長,該怎麼樣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呢?
有的家長過於關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覺,其次就是作業作業作業,看到孩子畫畫、玩耍,以為是不務正業;而有些家長呢,給孩子報一堆的興趣班,比如主持人、鋼琴、舞蹈、話劇、聲樂等等,孩子幾乎沒有空閒的自由玩耍的時間。
真要問問這些家長,到底有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有哪些興趣愛好和特長?他們估計也說不明白。這也反映出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家長們太焦慮!焦慮之餘,他們總是將自己的想法和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以彌補自己曾經的遺憾或者讓自己在別人面前更有面子。
有人可能也會說,「我想讓孩子未來有更強的競爭力,有更好的發展」,可是孩子以後的發展方向哪個才是好的呢?你為孩子選擇的是否適合孩子呢?
怎麼判斷父母的選擇是否適合孩子?那就要看父母的選擇和孩子的興趣有多大的關係!喜歡的,孩子越學越有勁,越容易堅持,而不喜歡的則恰恰相反,可能會牴觸,嚴重的甚至出現厭學的狀態,得不償失,阻礙孩子的發展。
在《出彩中國人》的舞臺上,有一位天才吉他少年謝豪,年僅9歲,就把吉他彈得出神入化。如果只是會彈吉他,也不會受到大家的追捧,關鍵人家還是妥妥的學霸一枚,不僅人長得帥氣,還擔任班幹部,成績優異,品格優良,簡直是「豪華版」別人家的孩子。
初賽的時候,他憑藉反彈吉他、蒙眼挑戰《野蜂飛舞》,並展示了一把「無影手」,另觀眾和評委直呼過癮。最讓我感動的,是在他表演結束時,評委問他:「你的吉他彈得這麼好,一定練得非常辛苦吧?」
他回答說:「不辛苦,因為這是我所喜歡的,再大的困難也不會覺得辛苦!」他爸爸道出他練琴的投入和心酸,可他始終保持著微笑,覺得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就是最大的快樂。他的陽光、自信和專注,無不讓人動容。
非常多的例子也表明,當孩子在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他的專注力才會充分體現出來,才能堅持不懈,取得好成績。
但是,興趣也是有好壞之分的,有的積極向上,催人奮進,比如閱讀寫作,琴棋書畫,音樂藝術等等,這些興趣不僅利於身心健康,陶冶情操,還能幫助自己成才;而有些興趣則消極懈怠,比如打牌酗酒,沉迷遊戲,不僅浪費時間,還有損身心健康。
所以說,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們就要留心觀察,積極引導,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這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一把金鑰匙。
居裡夫人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還是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在她年幼的時候,父母們非常注重他們閱讀能力的培養,一有閒暇就給孩子們講故事,鼓勵孩子閱讀,帶他們去親近大自然。他們很早就養成了獨立閱讀獨立學習的好習慣。
當居裡夫人後來獨自到巴黎求學,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她視一切困難為紙老虎,猶以學業上的進步為滿足。若不是小時候父母幫助她養成了對閱讀的興趣,對學習的專注力,很難想像,獨在異鄉的弱女子獨自生活的艱難,更難體會她取得進步時的喜悅之情。
究竟該怎麼從興趣上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
首先是發現孩子的興趣,就是留心觀察,孩子對哪些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專注力;其次是積極引導,挖掘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現出來的專注力並加以引導;再就是堅持不懈,一旦激發了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碰到再大的困難也要鼓勵孩子積極想辦法戰勝它。鋼琴家傅聰的成長經歷就是很好的例子。
傅聰是傅雷先生的長子,是一代音樂大師。最初父親想讓他學畫畫,繼承自己在美術方面的優良傳統,可是父親發現他學畫畫時總是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根本不是畫畫的「料」,反而對留聲機頗感興趣,常常在留聲機旁專注地聽歌。
基於這個發現,於是傅雷先生放棄了讓兒子學畫畫的念頭,而是積極引導他往音樂方面發展,朝音樂家努力。1959年開始,傅聰為了藝術背井離鄉,曾經轟動一時,之後又浪跡五大洲,隻身馳騁於國際音樂舞臺,獲得了「 鋼琴詩人 」的美名。
可見,興趣在於精不在於多!將好興趣堅持下去,才會從中享受人生的樂趣,才會成就非凡的人生。那麼,現在就開始,從興趣出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吧!
(原創文章,首發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