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不等於懲罰,放縱才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2020-09-03 檸捷

孩子今年18歲,距離高考還剩三個月不到的時間,他的班主任同時也作為他的母親,在教室當著他全班三十號同學的面給了他一耳光,全場安靜到能聽到風颳過書頁的聲音。他是班上的尖子生,成績排名年級前五的學生。

那天正逢月考,因為臨近高考,所以即便是平時的月考,也早以是在模擬高考試卷的水平了,甚至題目的難度更大。試卷下發的第二天,數學137,這本是個很不錯的成績。挨打的原因就是試卷後面的大題、難題,他全做對了,試卷中間一道選擇題卻扣了分,而那道選擇題在簡單不過了,前不久還訓練過類似的題目,作為這個學校明星班的學生,全班同學更是幾乎是無一人做錯,他錯了,所以這一耳光該不該受?

我認為答案是該受的,都說高考戰場上,一分壓倒千軍萬馬,一個選擇題五分就沒了,不打他他上不了教訓,盲目自信,粗心大意,這類錯他不是第一次犯了。

這件事過後,一向在家長面前不愛說話的他面的更加沉悶了。作為他的母親兼班主任第一個發現了他的不對勁,於是儘快找他單獨談話。

「你最近有點不對勁,」母親直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打我,你讓我臉往哪擱,不用你管我我照樣能考一本大學,」男孩跟母親吼道。

他母親是個急脾氣,性格也比較火爆,他想著今晚可能又得挨一頓板子或者一通臭罵,然而沒有。今時不同往日,面對他人生轉折的關鍵時段,母親那天晚上意外地跟他說了很多,也談到當年她自己的經歷,就和現在的他一樣,一向學習成績很好,可是高考的第一年她名校落榜了,因為緊張,也可能因為學的不夠紮實,林林總總的原因,出乎當年所有同學的意料之外。後來傷心難過的同時也在心裡責怪她的父母為什麼不在那時多提點她一點,多管教一點,說不定她就會考一所更好的學校,故事發生的拐點在那年暑假,一向對她處於放任狀態的父母突然介入了她的的生活,幾乎說是夜夜開導述說也不為過,勸她復讀一年。第二年,她考上了名校,一所211,985綜合性學校,畢業之後就留在了當年的高中學校當了教師,多年的積累,如今已是班主任,是學校的副校長。

這是那天晚上他聽母親說的故事。時過這麼多年,他成了母親的兒子,成了母親絲毫不敢放縱的兒子。

母親的那一耳光打懵了他但也打醒了他,一晚上的談話更是澆灌了他。之後備考的三個月裡,他變得更加細心與認真了,與父母的交流也比平時多了起來。直到高考結束,見到來接他回家的父母,他無比自信「600分沒問題,一本大學穩了」,果然是穩了。

從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大概可以發現大多家長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其實是感覺不到自己在放縱孩子,導致他們得過且過白白浪費掉不少機會,也可能錯過最佳的糾正時間,而等到發現孩子逐漸開始偏離軌道才反應過來,這時卻發現很難改正了。

主要原因大概有三個:

一是疏於管教,平時很少過問和關心,甚至直接忽略;

二是沒能給孩子緩衝的時間,短時間裡也很難改正過來;

三是父母自己也沒能發現或者是已經習慣對孩子的這种放養態度,往往下不了決心糾正。而這些原因反過來又加深了對孩子的放縱,終於弄得不可收拾。

這個社會到處充滿了競爭,可以說是複雜也繁雜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好的機會也是給有所準備的人留著的。沒能直面過社會的殘酷就不能感受到少時書沒讀好的懊悔,有了付出才有回報,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優點,也要弄明白自己的缺點與不足,而當孩子們不能及時反應,不能及時發現時,作為家長,就應該適時的迅速站出來,幫助孩子改正,看清。可能有時輕微的話語不能輕易將他們糾正,那這其中便少不了責罰,甚至是動手,棒槌地下出人才這句話我不贊同但也從不敢反駁。

《正面管教》一書當中提到,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許多家長苦惱於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但他們其實並不想嚴厲的懲罰自己的孩子,有時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他們事後也會常常反省是否自己不夠有耐心,是否沒有掌握正確而有效的方法,所以這就要求父母在管教自己孩子的同時,多用心,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揣摩他們的心思。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有所領悟,具體的做法大概可以參照以下幾個點:

1.當你確定應當拒絕孩子的要求或者制止孩子的某種行為時,要直面管教,不僅要要說出來,還有要做出來,不要拖延猶豫,不要覺得於心不忍。放縱往往就是在父母一次次的拖延猶豫和於心不忍中形成的。就拿當下的疫情來說,學生不能去學校,只能通過手機或者電腦,所以有一惡劣的影響逐漸顯現,不自律的孩子們開始沉迷於手機、電腦遊戲,上網等等。這就要求在家中陪伴孩子學習的父母們,及時扮演好一個老師的角色,認真負責的督促他們。

2.當你發現孩子當下行為與以往有所不同,有大的改變,應考慮是否應該制止時,應及時與之溝通,弄清楚他的出發點與目的性,著眼於長遠的為孩子考慮一番。

3.拒絕制止孩子的時候,態度要堅決,不要討價還價。不要用一種談判的方式於是溝通—如果你能達到我的要求,我就同意你這麼做;如果不能達到我的要求,你就不可以這麼做。

一旦養成孩子這個習慣,當事情真的介於可做可不做之間,孩子變會立即生出與父母家長討價還價的想法,慣養出孩子不好的脾性。觀點觀念不同,家長小事情管得多了不僅減少了孩子自我反思磨鍊的機會,有時候還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而且孩子會覺得你是在試圖完全操縱他,對你心生反感,那你在原則性的問題上提出意見時就不一定有效果了。

4.給孩子保留一份體面,但態度當然要堅決,方式卻一定不要粗暴。放縱的孩子多數是因為父母管教不嚴,但不少經常被嚴厲批評甚至體罰的孩子最後也成為放縱型的孩子,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有的父母打罵完之後還是按照孩子的要求做了,這實際上不是在管教孩子,是在發洩自己的怒火;有的父母三天一小罵,五天一大打,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累了,自己也累了,索性由他去吧,最好的方法還是得從他們的心裡出發,換位思考。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認同上面那個高考的孩子一樣,管教過度,又沒能及時與孩子溝通,就可能給他帶來更惡劣的影響。用溫和和關愛配合堅定,讓孩子明白父母真的是為了自己的良性發展才這麼做,這樣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和配合。

相關焦點

  • 父母管教孩子的四大誤區:控制、放縱、獎賞、懲罰
    提倡情感引導法的作者從眾多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中大致歸類出四個常見誤區:一,控制型父母與放任型父母控制型父母的特點:用的策略是懲罰、命令和威脅。更注重孩子的行為、在乎結果,總想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放任型父母的特點:對規定限度和嚴格要求缺乏信心,對孩子的行為變為「怎麼都行」。
  • 專家認為,那些對孩子足夠嚴格的老師,是對孩子負責任的好老師
    家長一面希望孩子在學校可以順利一些,希望老師對孩子多加照顧,一面希望老師可以對孩子嚴厲起來,但家長也會心疼孩子,家長的心情是十分矛盾的。專家認為,那些始終與老師立場一致的家長,能跟老師一起擔負起教導責任的家長,是真正對孩子負責的好家長。
  • 不吼叫不等於放縱
    第一點簡單具體,不要對孩子說你要乖一點,你要懂事一點,這是大方向很含糊,我們可以這樣說,不要打妹妹,把垃圾丟進垃圾桶裡面第三點不吼叫不等於放縱,我們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正面管教中說到那些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
  • 《正面管教》:不懲罰、不驕縱,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這兩種管教方式的結果:打罵式教育雖然暫時制止了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長期的這種懲罰,沒有愛的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怯弱、自卑、沒有主見,或是走向另一個極端:憤恨、報復和叛逆;而驕縱式教育則造就了一個低能兒,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事事依賴父母,沒有獨立性,任性不講理,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 精讀爆款書籍《正面管教》教你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
    那問題來了,你說這也沒用,那也沒用,你來支個招唄,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好方法?今兒,大招來了!正面管教倡導既不懲罰也不嬌縱,棄二者之短而採其所長,既有嬌縱的和善,亦有懲罰的堅定,而剔除了嬌縱的無規矩和懲罰的過分嚴厲,在這樣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是解決「熊孩子」的大招,更是培養好孩子的法寶。
  • 媽媽們有效管教孩子的5個技巧,做到不懲罰,不驕縱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由於溺愛對孩子的管教問題都比較的頭疼。那應該怎樣管教合適呢,那今天小編就從5個方面跟大家聊一聊,怎樣做到不懲罰,不驕縱的有效教育孩子的問題。這時候孩子看到的是什麼,他看到的是你的權威,你們地位的不平等,看到的是你表現出的很強的控制感和不尊重。他只會感到害怕,內心是牴觸,所以懲罰沒有辦法幫你教出好孩子。不能懲罰,難道不管他們嗎?有的家長看到孩子一哭一鬧,所有的原則就貫徹不下去了,這也不行,你也教不出好孩子,孩子一定要管,但是要和善而堅定地管。
  • 放縱式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方式?想培養孩子成才,就需要守規則
    住在他周圍的上下鄰居異口同聲地抱怨這個5歲孩子的頑劣,強烈要求家長一定要對他嚴加管教。一開始,我還覺得奇怪,想著一個才5歲的孩子就算是犯了錯,想來應該也不是大事,怎麼就惹起群怒了呢?之後在小區業主群裡潛水了一段時間之後,這才知道這位5歲男孩的『豐功偉績』。
  • 父母溺愛孩子就是對孩子不負責任
    孩子只會接受愛,而不懂得付出愛,也不懂得去愛別人。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不負責任的「愛」。父母溺愛孩子就是對孩子不負責任,會使孩子能力低下,喪失自信,真愛孩子才是負責任的愛。1、溺愛使孩子能力低下我們都希望孩子有學習能力,並且成績優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自信,能頂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長都會這樣想,但是我們卻對孩子實施溺愛,這樣教育的結果,就導致了孩子能力低下。
  • 教育學博士:懲罰和驕縱都不好,正面管教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
    簡·尼爾森也是正面管教體系的提出者,她表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變得優秀,沒有哪一個父母不為了孩子而拼盡全力,但是這樣美好的願望不一定會給孩子一個最好的結果。有的家長為了孩子不再犯錯誤,選擇狠下心來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有的家長溺愛孩子,當孩子犯錯時總是選擇容忍和放縱。
  • 《正面管教》: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
    結果呢,過不了幾天,就一切如常。 難道「熊孩子」就管不了? 當然不是,「熊孩子」並不是沒法管,「別人家的孩子」也不是天生的,關鍵還是管教方法。如果說看病講求對症下藥,那麼管孩子講求的是明白孩子的心理。正面管教就是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博士在深入研究阿德勒和德雷克斯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創立的。
  • 管教≠懲罰,用愛管教,孩子自律,父母放心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習慣用懲罰來建立和孩子之間的界限,甚至動用「竹筍炒肉絲」和「男女雙打」。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管教和懲罰背後的真正含義——愛!管教和懲罰的不同就在於,後者是通過對孩子造成身心傷害來達到控制的目的,沒有愛的管教和懲罰只會讓孩子感到仇恨、抗拒、冷漠、孤立、甚至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 談日本廢除的"寬鬆教育":其實,真正的快樂教育不等於放縱式快樂
    談日本廢除&34;:其實,真正的快樂教育不等於放縱式快樂你看我讓兒子在家寫作業都不寫,我乾脆就帶他過來你家玩來了,讓你家的女兒也出來坐坐休息下吧。我只是簡單地回了一句:&34;閨蜜和她兒子一下子都不好意思了,覺得我對孩子太嚴了,閨蜜的兒子只好自己在客廳自己玩了。
  • 「懲罰」和「管教」的區別究竟有多大?絕大多數父母都分不清
    很多父母都在用懲罰的手段,達到管教的目的,而隨著孩子越大,父母越失控,最終孩子出現了叛逆、厭學、網癮、拖拉等問題,父母和孩子都深陷痛苦之中,所以分清「懲罰」與「管教」對教育的意義不言而喻!懲罰的本質是「以暴制暴」教育孩子過程中,「懲罰」是父母作為強勢一方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如說教、打罵、指責、恐嚇、體罰等。
  • 當小孩犯了錯,你是在懲罰還是在管教?
    大多數情況下,根據父母們的處理方式,基本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一種是懲罰,為了讓孩子因為害怕而下次不再犯錯,另一種是管教,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錯誤,承擔相應的結果,也知道再遇到這樣的事情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和面對。
  • 你會嚴厲懲罰孩子嗎?不要把管教和懲罰混為一談
    如果孩子不守規矩,你就要給他有效的管教,這很重要,但過於嚴厲的懲罰有可能適得其反。你是否歲孩子做過以下事情:我曾經用羞辱的方式來讓孩子守規矩我把注意力放在控制孩子上面,而不是讓他學會自我控制。我絕不容忍任何不守規則的行為我對孩子不守規矩的懲罰遠多於對他良好表現的誇獎。
  • 不懲罰,不嬌縱
    正面管教對孩子和大人都不造成羞辱,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達到重要的長期效果,有效管教的四個標準歸納如下:1.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多和孩子溝通。
  • 聊聊家庭教育中「懲罰」與「管教」的區別
    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家長會給孩子制定很多規則,如果孩子違反了就會得到相應的懲罰。久而久之,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小的時候,還比較聽話,懲罰還是有效果的,可是越長大,孩子越反感,懲罰的效果越來越小了。「懲罰」和「管教」之間存在根本的區別。制定規則不是為了限制孩子,而是對孩子有益。制定規則是為了讓孩子能夠獲得良好的管教,而不是為了總是懲罰孩子。
  • 《正面管教》:3個角度論證,對孩子過分溺愛和嚴厲失度都會出偏
    但雙方父母在管教時,一個溺愛放縱一個嚴厲管控,結果孩子長大後都偏離了預期。1、首先看我弟弟家對兒子的管教。得到不易,所以加倍的愛。愛到極致,成了溺愛。我弟弟兒子也就是我侄子出生後,很是聰明伶俐。一家人視為掌上明珠,嬌慣有加,對孩子的言行不管對錯,小兩口都會說「你真棒,你最好」。
  • 放養不等於放縱,教育孩子堅持三個原則,才能發揮「放養」優勢
    想到孩子如今的「霸道蠻橫」,鄰居覺得自己很有責任。原來,鄰居一直以來堅持的都是放養的教育方式,在家裡孩子幾乎是隨心所欲的,鄰居很少幹涉孩子。「孩子天性不壞,只要沒受什麼大刺激就不會跑偏。」鄰居一直以來都抱著這樣「佛系」的心態。可是,孩子入學後,鄰居的放養教育方式卻讓孩子很難適應學校裡「規矩」的生活方式。
  • 正確的教養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家庭中所有的規則都是由父母制定的,不允許孩子參與決策過程,但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規則,否則會受到父母的懲罰。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沒有自由,失去了選擇的權利,被強制執行家長制定的規則。第二種,驕縱型。家長不給孩子制定任何的規則,不給孩子任何的限制,完全放縱孩子自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