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18歲,距離高考還剩三個月不到的時間,他的班主任同時也作為他的母親,在教室當著他全班三十號同學的面給了他一耳光,全場安靜到能聽到風颳過書頁的聲音。他是班上的尖子生,成績排名年級前五的學生。
那天正逢月考,因為臨近高考,所以即便是平時的月考,也早以是在模擬高考試卷的水平了,甚至題目的難度更大。試卷下發的第二天,數學137,這本是個很不錯的成績。挨打的原因就是試卷後面的大題、難題,他全做對了,試卷中間一道選擇題卻扣了分,而那道選擇題在簡單不過了,前不久還訓練過類似的題目,作為這個學校明星班的學生,全班同學更是幾乎是無一人做錯,他錯了,所以這一耳光該不該受?
我認為答案是該受的,都說高考戰場上,一分壓倒千軍萬馬,一個選擇題五分就沒了,不打他他上不了教訓,盲目自信,粗心大意,這類錯他不是第一次犯了。
這件事過後,一向在家長面前不愛說話的他面的更加沉悶了。作為他的母親兼班主任第一個發現了他的不對勁,於是儘快找他單獨談話。
「你最近有點不對勁,」母親直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打我,你讓我臉往哪擱,不用你管我我照樣能考一本大學,」男孩跟母親吼道。
他母親是個急脾氣,性格也比較火爆,他想著今晚可能又得挨一頓板子或者一通臭罵,然而沒有。今時不同往日,面對他人生轉折的關鍵時段,母親那天晚上意外地跟他說了很多,也談到當年她自己的經歷,就和現在的他一樣,一向學習成績很好,可是高考的第一年她名校落榜了,因為緊張,也可能因為學的不夠紮實,林林總總的原因,出乎當年所有同學的意料之外。後來傷心難過的同時也在心裡責怪她的父母為什麼不在那時多提點她一點,多管教一點,說不定她就會考一所更好的學校,故事發生的拐點在那年暑假,一向對她處於放任狀態的父母突然介入了她的的生活,幾乎說是夜夜開導述說也不為過,勸她復讀一年。第二年,她考上了名校,一所211,985綜合性學校,畢業之後就留在了當年的高中學校當了教師,多年的積累,如今已是班主任,是學校的副校長。
這是那天晚上他聽母親說的故事。時過這麼多年,他成了母親的兒子,成了母親絲毫不敢放縱的兒子。
母親的那一耳光打懵了他但也打醒了他,一晚上的談話更是澆灌了他。之後備考的三個月裡,他變得更加細心與認真了,與父母的交流也比平時多了起來。直到高考結束,見到來接他回家的父母,他無比自信「600分沒問題,一本大學穩了」,果然是穩了。
從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大概可以發現大多家長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其實是感覺不到自己在放縱孩子,導致他們得過且過白白浪費掉不少機會,也可能錯過最佳的糾正時間,而等到發現孩子逐漸開始偏離軌道才反應過來,這時卻發現很難改正了。
主要原因大概有三個:
一是疏於管教,平時很少過問和關心,甚至直接忽略;
二是沒能給孩子緩衝的時間,短時間裡也很難改正過來;
三是父母自己也沒能發現或者是已經習慣對孩子的這种放養態度,往往下不了決心糾正。而這些原因反過來又加深了對孩子的放縱,終於弄得不可收拾。
這個社會到處充滿了競爭,可以說是複雜也繁雜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好的機會也是給有所準備的人留著的。沒能直面過社會的殘酷就不能感受到少時書沒讀好的懊悔,有了付出才有回報,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優點,也要弄明白自己的缺點與不足,而當孩子們不能及時反應,不能及時發現時,作為家長,就應該適時的迅速站出來,幫助孩子改正,看清。可能有時輕微的話語不能輕易將他們糾正,那這其中便少不了責罰,甚至是動手,棒槌地下出人才這句話我不贊同但也從不敢反駁。
《正面管教》一書當中提到,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許多家長苦惱於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但他們其實並不想嚴厲的懲罰自己的孩子,有時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他們事後也會常常反省是否自己不夠有耐心,是否沒有掌握正確而有效的方法,所以這就要求父母在管教自己孩子的同時,多用心,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揣摩他們的心思。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有所領悟,具體的做法大概可以參照以下幾個點:
1.當你確定應當拒絕孩子的要求或者制止孩子的某種行為時,要直面管教,不僅要要說出來,還有要做出來,不要拖延猶豫,不要覺得於心不忍。放縱往往就是在父母一次次的拖延猶豫和於心不忍中形成的。就拿當下的疫情來說,學生不能去學校,只能通過手機或者電腦,所以有一惡劣的影響逐漸顯現,不自律的孩子們開始沉迷於手機、電腦遊戲,上網等等。這就要求在家中陪伴孩子學習的父母們,及時扮演好一個老師的角色,認真負責的督促他們。
2.當你發現孩子當下行為與以往有所不同,有大的改變,應考慮是否應該制止時,應及時與之溝通,弄清楚他的出發點與目的性,著眼於長遠的為孩子考慮一番。
3.拒絕制止孩子的時候,態度要堅決,不要討價還價。不要用一種談判的方式於是溝通—如果你能達到我的要求,我就同意你這麼做;如果不能達到我的要求,你就不可以這麼做。
一旦養成孩子這個習慣,當事情真的介於可做可不做之間,孩子變會立即生出與父母家長討價還價的想法,慣養出孩子不好的脾性。觀點觀念不同,家長小事情管得多了不僅減少了孩子自我反思磨鍊的機會,有時候還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而且孩子會覺得你是在試圖完全操縱他,對你心生反感,那你在原則性的問題上提出意見時就不一定有效果了。
4.給孩子保留一份體面,但態度當然要堅決,方式卻一定不要粗暴。放縱的孩子多數是因為父母管教不嚴,但不少經常被嚴厲批評甚至體罰的孩子最後也成為放縱型的孩子,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有的父母打罵完之後還是按照孩子的要求做了,這實際上不是在管教孩子,是在發洩自己的怒火;有的父母三天一小罵,五天一大打,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累了,自己也累了,索性由他去吧,最好的方法還是得從他們的心裡出發,換位思考。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認同上面那個高考的孩子一樣,管教過度,又沒能及時與孩子溝通,就可能給他帶來更惡劣的影響。用溫和和關愛配合堅定,讓孩子明白父母真的是為了自己的良性發展才這麼做,這樣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