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為什麼一定要學《正面管教》?

2020-09-03 當媽路上

書中關鍵詞:和善而堅定(文中附共讀第1天音頻)


為什麼要共讀?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過父母之道:「所謂父母之道,是父母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父母使孩子和他們合作的能力。」


每個父母都想要教育好孩子,可當遇到孩子的問題和挑戰時本能反應常常是焦慮惱怒暴躁,而忽視了此時正是與孩子展開合作的良好時機:

•學齡前孩子,各種買買買哭哭哭

合作方式:延遲滿足,當孩子特別想要某個玩具時,引導孩子看下玩具價格,然後回家攢夠了零用錢再去買。

•孩子喜歡發脾氣或者用不當行為來試探挑戰我們,比如尿褲子。

合作方式:積極暫停,與孩子共情,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齡孩子磨蹭拖拉、不愛看書,不喜歡做作業、不懂感恩、沒有責任感比如有時候我們在家忙的團團轉,孩子卻在看電視或者玩手機,也不會幫我們。

合作方式:先列出想要讓孩子擁有的某種品格,把孩子的問題用逆向思維轉化為孩子的品格,比如磨蹭拖拉會不會是孩子比較專注細緻?

......

簡•尼爾森教授和史蒂芬•格倫博士研究:孩子會做出不當行為的原因是缺乏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如何及時捕捉孩子問題並幫助孩子從不當行為中學習鍛鍊感知力和技能?


花時間與孩子身心靈相處,花時間與一群寶爸寶媽共讀《正面管教》一書。


正面管教體系是美國簡•尼爾森教育學博士根據阿德勒心理學教育法,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的有效管教理念和方法。


幫助新手父母在互相尊重,互相欣賞的氣氛中培養孩子自律、合作、負責任等社會和生活技能。


共讀目錄


第1章 正面的方法

第2章 幾個基本概念

第3章 出生順序的重要性

第4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為

第5章 當心邏輯後果

第6章 關注於解決問題

第7章 有效地運用鼓勵

第8章 班會

第9章 家庭會議

第10章 你的性格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第11章 綜合應用

第12章 家裡和教室裡的愛與歡樂



共讀實踐分享



一、三種親子互動方式:

1.嚴厲型:過度控制,給孩子過多規則,卻沒有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的過程。

2.驕縱型:沒有限制,過度自由,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3.正面管教型:有權威的,和善與堅定並行,在尊重彼此的情況下,為孩子提供有限的選擇,孩子來決定。


二、培養孩子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行動方向:多對孩子說:「我相信你,你可以的。」


2.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行動方向:在孩子做完一件事時,及時用描述性語句表達感謝,讓孩子感受到他的價值。


3.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行動方向:啟發孩子關註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內省能力: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行動方向:認可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很生氣,你需要我怎麼幫你,或者你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自己平靜?


5.人際溝通能力:善於與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行動方向:通過親子遊戲、家務活、特別時光、社交活動幫助孩子習得合作、不斷更新的能力。

......




第2天:P10-30

★書中精華:


一、懲罰會給孩子帶來4個R:


1.憤恨(Resentment)——「爸爸媽媽真的愛我嗎?沒有安全感,心中有恨,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2.報復(Revenge)——「下次我一定要找機會也讓父母難受,親子關係進入惡性循環。"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4.退縮(Retreat)——「背著父母做父母不讓做的事或自暴自棄,認定自己是爸媽眼中的壞孩子。」


二、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2.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同情並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你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


3.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願意聽你說了。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 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記住:孩子只有在感覺到自己被傾聽被理解了,才更可能更願意聽大人的教導。




第3天:P30-43

★書中精華:


8個阿德勒兒童心理學概念:

1.孩子是社會人:孩子會隨時隨地都在作者決定,並形成對自己,對世界以及應該做什麼才能求存或者成長的信念。


2.行為以目的為導向:孩子的行為越惹大人煩躁或生氣,孩子就越急迫地追求歸屬感。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4.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5.社會責任感或集體感: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


6.平等:大人小孩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需求


7.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勇於接受不完美


8.要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即使孩子犯錯了,依然要無條件接納孩子,只有無條件接納,孩子才會願意敞開自己的內心。

......


更多共讀實踐分享,請聯繫我報名加入21天正面管教親子營打卡圈子:

沒有紙質書的小夥伴,完成報名我會發電子書​。



堅持學習正面管教的父母會有三收穫:


1、有能力有方法面對孩子的各種挑戰

2、自信、平和、能夠掌控管理自己的情緒

3、尊重差異、界限清晰、有原則有規則


堅持接受正面管教訓練的孩子也有三收穫:


1、感恩有愛、積極樂觀、能合作會溝通

2、平和、懂得表達和管理情緒

3、自信自律自立、尊重他人、有責任感

相關焦點

  • 《正面管教》一本父母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
    《正面管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作者簡·尼爾森太太是七個孩子的母親和18個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心理學博士、正面管教方法發起人,十年小學、中學、大學的心理輔導老師。這本書出版25年來受到數百萬人的喜愛,《正面管教》已經成為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
  • 【安喬父母學堂】如何正面管教孩子
    園長媽媽至理名言請牢記:想要孩子是什麼樣子,自己就要是什麼樣子;想要孩子做到什麼,自己一定先要做到。父母:不可以再玩ipad/手機/看電視了!孩子:你自己都在玩,我也要玩!/ 你都在看,幹嘛不讓我看!父母:無語ing……家長和孩子一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 正面管教的意義-分享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像過去孩子那樣聽話?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社會關係跟過去有了明顯的區別,家庭氛圍中沒有了「順從」的榜樣。我們的父輩更多的是父親是家庭的決策者和主導者,母親和孩子都要順從,經過幾次的人權運動和現代女權地位的上升,家庭中沒有了這樣的氛圍。
  • 正面管教——什麼是正面的方法
    現在的社會,成年人的生活壓力很大,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才,所以逼著孩子學很多東西,壓的孩子喘不過氣。孩子不願意學時,沒人願意傾聽孩子是怎麼想的,大部分家長都會採取逼迫、懲罰、威脅……方式,來對孩子進行管教。這些方法有用嗎?有用,而且很管用。通常來說,孩子馬上就聽話了。但它能長期有用嗎?不能。
  • 正面管教自己
    我提出這些思考和問題,並不是想挑戰「正面管教」,我只是想說,父母要做到書裡說的那些要求,是有前提的。家長需要正面面對這個事實:一直都會有問題的存在;管教。準確的說是自我的管理。要做到和善而堅定,自我的情緒管理就是必須的前提,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提問技術就是必須的前提,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及有效的鼓勵孩子,溝通表達能力就是前提。那麼,這些前提條件和能力,我們做父母的,花了多少時間去學習和提高呢?
  • 正面管教介紹
    一、什麼是正面管教正面管教(PD)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養育孩子的方法,它以尊重與合作為基礎,倡導父母通過營造和善而堅定的溝通氛圍,培養孩子自信,自律,合作,有責任感,有自主感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是一個根植於阿德勒心理學,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兒童指導模型的家庭教育體系;更是一套專業的父母培訓體系。
  • 孩子不服管教讓家長頭疼,利用好「正面管教」,孩子乖巧又懂事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服管教?想讓孩子乖巧懂事,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孩子跟家長唱反調,不服管教的樣子簡直能把人氣炸。明明是孩子自己犯了錯,為啥還這麼橫,不服管教呢?面對這樣的孩子,一味地表現出嚴厲是沒有用的,家長還要學會利用正面管教。
  • 正面管教的昨是今非
    書中講述了一種不靠懲罰和嬌縱的管教方法,通過引導、教育、訓練、定規矩、技能培養,讓孩子為未來作好準備,具有建設性、相互尊重、積極肯定、親切友愛和樂觀向上。這體現了西方教育的核心價值:孩子的「學」而不是大人的「教」才是教育的主體,我們要更多地鼓勵孩子思考「我要做什麼」、「我要怎麼做」,而不是總在規定孩子「你要做什麼」、「你要怎麼做」。
  • 學一學正面管教
    為什麼要正面管教在了解正面管教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以下這段文字:多麼可笑啊,我要等到重複一百遍才知道自己的方法不管用。而且,我是多麼沮喪,因為我不知道還能怎麼辦。" ——節選自《正面管教》看到這段文字,或許你會感同身受。類似的場景好像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每天我們都要跟孩子鬥智鬥勇,上演一場場大大小小的戰鬥。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否只有通過吼叫、爭吵才能解決問題?
  • PET(父母效能訓練)與PD(正面管教)之區別--一位媽媽的成長心得
    我參加過正面管教兩個階段的培訓,也參加過PET工作坊,兩個理論我都有所了解。據我所知,國內大部分父母甚至有些講師都不知道這兩個理論到底有什麼區別,而我當初也是因為聽到別人說「正面管教和PET是大道歸一的,學哪個都行!」才走進了正面管教的課堂,但在我學習過兩種理論,並在生活中實施之後,發現兩者有著天壤之別,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
  • 正面管教家長工作坊Z35班回顧
    晚上也藉助正面管教所學跟兒子進行了一個溝通,看到兒子亮亮的眼睛及認可的表情,霎那間我明白了,這些年我一直都不太懂孩子教育的方法!我也相信只要能堅持學習應用,與孩子共同成長,鼓勵孩子,給孩子樹立好價值觀 ,他一定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康開朗的孩子。 嫦玉:每次聽高老師的課都有不同的收穫,可見正面管教的魔力有多麼地強大。今天對我而言,又複習了一遍手掌大腦,而這次我有更深的體會。
  • 讀《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書中提到了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1.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例如,「我能行」。2.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例如,「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 《正面管教》:每一位父母都值得一看!
    因為你叫我吃的叫我做的,我統統都要說不,我是三四歲的娃,說不是我的天性啊。殺傷力之大,所到之處所向披靡,無一倖免,把跟媽媽對著幹這一件事進行到底! 到這裡,是不是生無可戀了?不,虎媽有絕招,秘籍就是這本書——《正面管教》 !
  • 正面管教,給每一個家長的禮物
    「一起上街,看到喜歡的就一定要買,不買就賴著不走,還大哭大鬧……」「家裡的東西,他會找到很多你不知道的角落給你藏起來……」「吃飯一直要別人喂,偶爾很餓才自己吃」還有:打人,頂嘴,不寫作業,撒謊,偷錢,逃課,拖拉磨蹭,不睡覺,愛哭,發脾氣,搶玩具,非要買玩具,倔強,說到做不到……
  • 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北京講座成功舉行
    簡奶奶和她的長子還十分用心地考慮到中國父母的憂慮,在講座過程中,通過貼合生活的例子、巧妙安排的互動環節,不僅寓教於樂,還將大多數父母與孩子的生活縮影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在兩位主講人的引導下,觀眾們不僅能逐步地發現自己在育兒中的問題,還能通過「正面管教」的解決方法,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正面管教」的力量。
  • 作家金小安對話慧育家桂智偉談如何「正面管教」
    它的英文是:Positive Discipline,寓意即為積極的、正面的養育方式。而傳統上我們一說到「管教」,腦海中的畫面似乎就是懲罰的畫面。其實正面管教所提倡的是「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養育方式」,既非極端的自由,又非極端的嚴厲。它幫助父母做到「和善與堅定並行」,有規則,同時有自由。而其中的平衡,如何做到,就是正面管教課程裡的精髓啦。
  •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做到正面管教呢?
    01前言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到正面管教,應該用寬嚴相結合,以嚴為主的教育方法。03家庭教育建議首先,在小孩面前要傳播正能量,父母作為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要在小孩面前傳播負面的言語和行為。其次,父母要做到「嚴父慈母」式的家庭管教形式,不要兩個都嚴,否則,孩子會受不了的,相反,兩個對哦孩子的教育都松松垮垮的話,小孩很快就會變得很任性,唯我獨尊式的小皇帝或者小公主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一個人扮演「嚴」,另一個人扮演「寬」的角色要配合的很好。
  • 正面管教是家庭教育標配
    正面管教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溫和而堅定的愛。所謂的溫柔就是態度溫和,所謂的堅定就是立場必須要堅定態度,溫和是對孩子的尊重,立場堅定是對自己原則的尊重。所以,正面管教是一致性溝通的一個標準件,既尊重了自己的原則,也尊重了對方的自尊,是一種有效的管教。相對於正面管教,還有另外兩種極端的管教方式,第1種是放縱型,或者說,溺愛型。
  • 你了解正面管教嗎?知道了正面管教才算了解了教育的一部分
    為什麼要使用正面管教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礎來自於魯道夫·德雷克斯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前者在和後者密切合作後,將他關於孩子的一些基本概念,落實到實際應用中,成為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石但我們必須要明白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獲得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 如何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引導大寶二寶相親相愛
    菲菲參加正面管教課程的線上學習已經一年多了,並且她每天堅持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處理育兒問題的心得體會,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是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解決此類問題的三個步驟:1. 找出行為背後的原因和目的可以看出如果沒有經過訓練和告知,大寶根本不知道二寶為什麼總是來給我搗亂。孩子雖然知道自己不對,但是由於希望完成當前任務(下西洋棋),只能對補救關係的行為(陪伴弟弟)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