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這個詞語,相信很多家長都非常熟悉。它是一本書的名字,作者是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簡·尼爾森。主要內容就是教家長們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思路教育孩子。
所以,一般聽到正面管教都是說教育孩子,怎麼今天的主題在後面加上了自己?
這又不得不提到新冠疫情。因為這個大事兒,孩子們都不能去學校,上海市組織了空中課堂,通過網絡的方式讓孩子們的學習不耽誤。
這原本是件好事,但就像《道德經》中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事情總是有很多意料之外。
每堂網課只有20分鐘,兩節課之間間隔了40分鐘。這40分鐘,本班的授課老師會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再和孩子互動,強調知識重點,鞏固所學,或者延展思考。這本是很好的,作為家長的我,也覺得這段時間可以變成自己聚精會神工作的時間。
但現實總是啪啪打臉。既然pad到了孩子手上,他們天生的探索學習精神就開始自然而然的發揮了。很快,我兒子和他的同學們學會了微信建群,一建還好多個。並且學會了下載、收藏表情包。在群裡互相發,彼此收藏。沒多久,我兒子還從QQ裡找到了QQ遊戲,開始打造他的侏羅紀公園。在休息的時候,還從喜馬拉雅上找到了兩個動物偵探的系列故事,一遍又一遍的聽……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而且網絡時代,讓孩子不碰手機和pad就像不讓他喝水一樣,完全不可能。再加上我在家裡辦公,也沒有辦法時時刻刻盯住他。所以就多給了他一些自由空間。玩耍自由了,但是作業還是要交啊。所以幾乎每天到了下午五六點鐘,我的工作也稍微告一段落的時候,父子PK開始了……
最初,我和顏悅色,以鼓勵為主,作業有錯或者表現不夠好的時候,我也能輕言細語的擺事實講道理。兒子也基本能很快調整過來。這時我心想「網上說的,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看來只是媽媽們太心急了。只要好好說話,孩子還是很好溝通嘛。
但隨著這樣的節奏越來越長,我逐漸發覺有失控的跡象。兒子休息的時間越來越長,字寫得越來越變樣,數學錯誤率也在提高,讓他改錯吧,還嘟著個小嘴巴,一臉的不樂意。更要命的是即使我對他的行為表示了理解,也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還提供了學習、玩耍的時間安排建議,但是說歸說、做歸做。
終於有一天,我放出了大招「獅子吼」。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歡鍛鍊身體,又因為講課的原因,還會練聲練氣,所以各位可以想像一下我突然爆發的獅子吼,威力有多大。
火山爆發後,世界一片安靜。兒子抽泣著,乖乖的把玩具收了起來,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繼續做作業。只是整個過程中他都是低著頭的。好像,我贏了,但是我卻怎麼都高興不起來。不是因為兒子的哭泣,而是因為我並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明白了什麼。還是只是被我的獅子吼給嚇到了。火山爆發起到作用了嗎?
兩天後,我就有了答案。因為他把收起來的玩具,又慢慢的搬出來了……
冷戰持續了一整天。我覺得情況不對。於是我首先做出了讓步,向他承認錯誤。對於自己沒有管好自己的脾氣而道歉。他也很識趣對自己的學習態度進行的反思。一番掏心掏肺的溝通後,我張開雙臂,和兒子緊緊地抱在一起。我們和解了。接下來的一周風和日麗,陽光燦爛,家庭幸福……
沒想到周末一過,又開始烏雲密布……我想,蒼天啊,難道兒子的狀態是以周為單位的嗎?
在這樣反覆的過程中,我開始思考一件事,到底教育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樣的?
這時,我想到了《正面管教》這本書。
書裡的四個核心內容看起來真的非常棒:分別是
是不是感覺聽起來非常在理?如果你仔細看過這本書,你更會覺得教育孩子就應該如此。
不過,我們再往深層次想一想,你可能會覺得「沒那麼簡單」。
比如,孩子正在調皮,大聲的唱著自己創作的歌曲時,你剛好正在和客戶通電話。你不耐煩的瞪了他一眼,結果他聲音更大。你心裡的怒火正在燃燒。好不容易把電話說完了。剛掛電話的那一剎那,看到孩子還在唱,請問,如何能做到「和善而堅定」?
再比如,還是剛才的情況,你控制住了心裡的不爽,打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了解他搗蛋的背後的原因。你問:「你剛才看到爸爸正在打電話,為什麼還要大聲的唱歌啊?」他說:「我覺得好玩啊!」請問這時你如何做才能繼續去探尋他搗蛋背後真正的原因?
好,我們繼續。通過你積極的溝通、解釋說明,孩子終於明白和接受了,你和別人打電話的時候,他需要安靜一小會兒。而且在你下一個電話的時候,他做到了。於是電話結束後,你狠狠的鼓勵了他,告訴他這樣的表現讓你覺得他長大了,懂事了,會幫助你了。他也非常開心,手舞足蹈起來,嘴裡唱著自己編曲的啦啦啦,結果砰的一聲,打碎桌上的水杯,玻璃渣和水撒了一地。請問,你這時會作何感想,會說什麼?
我提出這些思考和問題,並不是想挑戰「正面管教」,我只是想說,父母要做到書裡說的那些要求,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正面管教自己」。
所謂的正面管教自己,在我看來又有三層含義:
正面。勇敢的面對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揠苗助長也是不可行的。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家長來面對。不會因為某一次我們心情好了,或者某一次我說對話了,孩子噌的一下就非常懂事,再也不犯錯了。家長需要正面面對這個事實:一直都會有問題的存在;
管教。準確的說是自我的管理。要做到和善而堅定,自我的情緒管理就是必須的前提,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提問技術就是必須的前提,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及有效的鼓勵孩子,溝通表達能力就是前提。那麼,這些前提條件和能力,我們做父母的,花了多少時間去學習和提高呢?如果沒有這些前提條件,靠天分做到那四點,我認為概率是很小的;
自己。也就是以身作則。有時候,我會聽到兒子說:「爸爸,我看……時候,你就是……做的。」很明顯,我們的一言一行孩子都觀察到了,而且會被模仿。一旦我們阻止他們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們就會告訴我們,其實我們也在這麼幹。所以,當我們給孩子報補習班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自己也需要學點什麼?當我們要求孩子少看動畫片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要少刷點劇?當我們希望孩子多看一些書,了解世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看點什麼,以免他回頭問你:「爸爸,你知道為什麼古希臘有那麼多思想家嗎?」你只能咬著牙回答:「因為……他們……愛思考吧?」
我很贊同尼爾森在正面管教裡提到的四點,同時我也認為:能對孩子進行正面管教的前提是父母需要對自己進行正面管教。
最近我們和學友(學習的朋友)一起在慢讀打卡。在打卡中,我聽到了學友Nicole講他們家的故事,我非常受觸動和啟發:
她自己非常愛學習。每天下班的地鐵裡,手上拿著《了不起的我》,看到精彩的,就記錄下來,並且打卡分享。回到家趕緊吃好飯,8點再參加《魔力故事》的線上課程,並且她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在與家人的溝通中,鼓勵兒子通過努力克服練大提琴的困難,和兒子一起為老公制定一個以小步子原理為基礎的戒菸計劃。還帶著兒子一起聽我們的課程。
用《了不起的我》這本書裡提到的「場」的概念來看的話,Nicole在家裡建立了一個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場,影響了老公,也帶動了兒子。這個場的起點,就是她自己。在慢讀群裡還有很多朋友通過自己的成長帶動家人、激勵朋友的故事。
我兒子給我說他們班上兩個紀律委員的故事:兩個紀律委員監督大家做眼保健操,而且嚴格禁止大家中途喝水。但是其他同學懷疑紀律委員自己在喝水。於是有一天,同學們打算偷偷看看是不是如此。結果從眼睛縫裡,很多人看到了紀律委員自己在喝水。同學們憤憤不平的告訴了班主任。班主任撤換掉了兩個紀律委員。
我問兒子:「那你覺得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名不會被換掉的紀律委員呢?」兒子說:「要求別人的,自己要先做到才行!」
我想,當我們在嘗試正面管教孩子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正面管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