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在汕尾市城區職業技術學校舉行了「正面管教」的講座——「寬嚴」並行,創建雙贏教學環境,這場講座是由汕尾中學的王正國「名班主任工作室」邀請深圳「愛有方家長學校」的陳綺校長來講的。先由陳文苑老師作開場白,她說自己也是汕尾人,這些年對於汕尾的城市快速發展深有感觸,而在教育上,當她了解到汕尾中學的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王正國老師對汕尾教育的用心付出,她深受感動,於是就把在深圳影響很大的專業團隊《正面教育》的講座帶來汕尾。9:15分,陳綺校長開講。
她先和大家做互動遊戲,說讓大家「高舉shi指」,大家做得不一樣,因為她「指令不夠明白」。這也類似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出發點是這個,但結果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以為自己說清楚了,對方卻不明白,甚至會錯意。
她又讓大家用手擺個「人」字,角度不一樣,看到的不一樣。那麼,「怎麼樣讓我和你看到的是都是『人』字?」就是把頭轉過來,從同一個視線去看。互動遊戲完畢,接下來,陳校長展示圖片,「面對現在的孩子有哪些挑戰?你希望看到的年輕人是怎麼樣的?對孩子有什麼樣的期待?」作為老師和家長,日常工作生活中,都要面臨學生或孩子不寫作業,不認真聽講,頂嘴,打架,大家都面臨這樣的挑戰。「如果大家都像王老師這樣已經從事教學二十多年了,你的學生一批一批的畢業了,已經長大成人。再遇到他們,你希望你看到的這個年輕人,身上有些什麼樣的品質和氣質?」大家回答是「積極的,帥的,陽光的,開朗,自信。」老師們對孩子有許多的期待,只是事與願違,就像那句話所說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陳校長讓大家思考,「現在和未來有什麼聯繫?它們的聯繫是什麼?是不是南轅北轍呢?」「現在看到的就是不聽話,又頂嘴,又沉迷網絡,說粗俗的話,打架等, 面對這樣的現狀,或許這就是教師在教學當中屢屢感到壓力沮喪甚至很抓狂的原因,因為我們面對的現實和我們的期待離得太遠了。」作為汕尾的老師,我們總是感嘆學生越來越難教,學生越來越不讀書,職業的挫敗感是很常見的。「那麼一個孩子要學習這些優秀品質和技能,他要從哪裡學?應該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他什麼時候學?是從小學,從小就開始學,還是坐下來由媽媽教,或者老師在課堂上講嗎?」好孩子是在哪裡學好的呢?陳校長說應該是在交往中,在孩子的生活經驗當中去學。她說應該抓住在生活中一些契機去進行教育,「每一次孩子挑戰的時刻,你都可以感覺到興奮,因為你的機會來了,你作為家長或老師都可以通過這時機對他進行教育,來幫助提升他的學習和品質。」反觀大部分家長或老師,遇到這樣的契機都感到煩惱,只求耳朵早點清淨,用壓制性的手段去平息。而善於抓住機會去教育,往往事半功倍,對孩子或學生觸動更大。曾經在惠州聽過一位老師的講座,他倡導「微班會」,就是這樣的做法。接著講解「正面管教」的概念,是有心理學理論基礎,又具有實操性。積極心理學也被叫做幸福心理學,意思就是積極和正向的,更容易感到幸福。「當孩子被教會了他那些提升品質的技能的時候,他就學會了自律。所以正面管教是面向成人的,比如說老師、家長。所以,我們需要孩子通過在生活中的經驗去學習養成品質。」接著,陳校長舉了個很淺顯易懂的例子,說大家今天來聽講座,是不是選擇和熟悉的人坐一起,而這就是歸屬感。人同此理,「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跟別人有連接的,是有接納的。希望自己的價值有更大化,希望自己的能夠有更多的能力,孩子也一樣。」學生也期望得到老師的關注,但是和成年人不一樣的是,「
孩子有時候會有一些比較幼稚的想法,去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或許這些在成人看來是幼稚的做法,在他們自己眼中卻是很正常甚至是理所應當的。「在你的班級有沒有一些孩子,就是你剛開口,他就『老師老師』,你還沒問完問題,他又『老師老師』?」這樣的情況司空見慣了,哪怕是高中生也存在。而學生之所以這樣做,其實他也只是在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
他也希望老師也關注到我,看到我是重要的,他也希望我在這個班級有一席之地,可是他這個方法會令到同學們都很討厭他,令到老師也沒有耐心對待他,他可能用的是錯誤方式。每個人都有追求,但是方式有對有錯。」這句話也值得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去參照思考的。
在課堂上學習的不僅僅是文化知識,還有感恩、傾聽和表達感受這些技能。陳校長說:「這些不是他課業裡的內容,可是當他擁有的這些技能的時候,從而幫助他更好的學習、更好的與人相處。」在我國的基礎教育當中,長期以來,這些是被學校和老師忽略的,很多老師只注重學生的智商,而忽略了他們的情商。
同時正面管教是通過班會的方式去培養孩子歸屬感、價值感,以及有效地去解決問題,目標是去培養有責任感的、有智慧的社會公民。這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有專門的一章進行詳細的介紹,平時不知道怎麼上班會課的班主任可以看這本書了解怎麼操作。前兩天還在微信上看到一篇關於對比中國和以色列、美國教育的文章,「我們一代一代培養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但總是難以培養出影響人類的大師級人物。」其中在教育目標上也有這方面的缺陷吧。陳校長認為要「素質培養」和「學科教育」兩條軌道要並行,兩者都要同時關注。接下來,陳校長講老師與學生之間四種不同的互動模式。她讓大家進入一個體驗的狀態,閉上眼睛,想像自己是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孩子。聽她講一些話,看看跳到腦海裡的那種想法是什麼,又有什麼感受。你今天怎麼又退步了?今天留下來補課,合唱團活動別去了!陳校長問大家剛才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會出現一些什麼樣的想法?「當聽到這些話時,有沒有學到人生的一些品質呢?孩子們有沒有感覺到愛呢?」顯然並沒有。「這樣的說話其實是強硬,不能讓孩子感受得到愛,而這種互動模式叫——控制型。想想如果天天都是這樣,會有什麼後果?」可想而知,學生會反抗,越來越遠,也可能叛逆,會對著幹。作為老師的我們,這些話幾乎每天都可以在辦公室聽到。班主任是苦口婆心,聲色俱厲,但學生常常依舊是油鹽不進,至多是表面認錯心理不服。班主任怒形於色,容易心力交瘁。
另外一種後果可能就是拖拉,而這種的危害性往往被很多家長所忽略,「我們說孩子太過愛拖拉,其實
有時候拖拉就是他的一種反抗的表現。」還有,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聽話很乖」,沒有估計到其後果不見得是件好事。「也有可能說行行,你說什麼是什麼。看上去很乖,但其實是一個懦弱、沒有主見。等到有一天,他長大成人,需要他自己去抓主意的時候,他有可能會怎麼樣——我要去問過我媽。」相信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我們不會感到陌生,什麼都一手包辦的媽媽,只會培養出什麼都不會的孩子。接下來陳校長再讓大家進行另外一個體驗,讓大家回到剛才閉眼感受的狀態。我不知道你為什麼不聽話,我真的很難過誒。那好吧,去吧,那是最後一次,下次再別這樣啦。好了好了,不要哭啦,那這次我讓你補,但是沒有下一次啦。你如果天天按時交作業,老師會獎勵你積分榜上十個積分,你要乖乖哦。哎呀,你怎麼又遲到了呀?好了好啦,那這次就算了,真的沒有下一次哦。陳校長問大家,當學生聽到這些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大家說原來老師是可以商量的,老師挺友好的,有愛和耐心——但是卻沒有感受到規則,而後果有可能是學生總要這樣,這樣子的錯誤沒完沒了。所以這是一個有愛沒有規則的方式——驕縱型。後果也顯而易見,「久而久之,學生容易無法無天,隨意放縱,什麼事都講條件,講好處,沒有鼓勵、表揚就不積極去做。」這樣的結果,顯然也是違背老師說那些話的初衷,本意是好的,但結果容易事與願違。陳校長說在有些家庭裡面,有沒有些孩子來自於那種既不愛又不管的家庭。這樣的孩子容易叛逆、自卑、不合群,有可能是孤立的,也有可能他會通過一些非常激烈的言行來引起別人注意。這個叫做忽視型。久了之後會怎麼樣呢?「這種類型的孩子是完成感受不到價值感和歸屬感,感受不到同學的愛,同時他不會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所以就自卑。也有可能是報復的心理,我得不到愛,我也不會讓你們好過。」這些話也發人深省,對於後者,在老師眼中,很容易就把他歸到「差生」「壞學生」「問題學生」的行列中去,經常用高壓手段去禁止、批評,往往治標不治本,只有親自去學生家進行家訪,接觸其家人,了解其生活環境,探求根源起因,才會得到更多的信息,從而有的放矢地做工作。接下來,陳綺校長再次進行一個體驗活動,請一位老師上去,同樣也是讓她想像自己是二年級的孩子,來聽一下一些話,看看有什麼感受。
這位老師說她能夠感受到老師的鼓勵,會試著去信任老師,爭取可以完成老師的要求,相信自己是可以的,試著可以做得更好,下一次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這樣的話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愛,也有規則,這個互動模式叫做民主型,是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