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講座繼續進行,陳綺校長說大家以前父母養育自己是屬於哪種類型的呢?有老師回答說以前我們的父母也是控制型或放養型,很多老師以前也是這樣管學生的。「可是老師們,你們又幸運又不幸,我們面臨的世界變了,民主已經是主流的思潮了。你們的孩子會在你們面前去爭取權利,他會需要得到尊重,因為他明白這個世界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和以前不一樣了。這一點在生活中司空見慣,一說到孩子的教育,不少家長總是說「當年我爸媽就是這樣對我的,也不見得我會學壞啊,我也不會有什麼心理疾病啊。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管啊!」
他們仍然用自己的父母教育自己的老一套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沒有與時俱進,就容易感覺方法其實已經不實用不適用了,至於怎麼樣改進怎麼樣提高,他們卻毫無頭緒,只有去看書學習新的教育方法,才有可能更好地跟孩子溝通。「正面管教」系列圖書全套6冊,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學生,建議大家去閱讀,加以領會和運用,肯定會有不少的收穫。
給人選擇的時候,你就是給人一些權利。
你需要尊重孩子,跟他建立連接。
沒有連接就有問題。
孩子不理解規則,他需要我們去糾正行為。
陳校長以呼吸來示範,一再地吸氣,感覺吸不來;而連續地呼氣,同樣不行,那麼最舒服的方式是呼、吸、呼、吸,兩種都要有。正面管教也同理,在每一次管教的過程當中,既有寬容的一面,同時也有嚴格的一面。
這樣的情況也太過常見,家長們在管教的松和緊之間往往感到無所適從,把握不準對待孩子的尺度。「因為我們總是以為不是黑就是白,但是正面管教是可以同時有兩個,這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去管教孩子和學生的。」
接著講到一個很常見的話題,當你有強烈的情緒刺激的時候怎麼辦,陳校長舉了常見的例子,當看到學生打架,或者是當教室特別吵,說多少遍都沒有用的時候,或是當自己精心準備的教案,被自己的孩子亂丟,弄得很髒時。她從大腦的結構去分析,「大腦皮層暴露出來的時候,就是用本能反應,不理性的態度去攻擊,就會用失控的狀態、用不合理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會處於很不冷靜的狀態。」而孩子的大腦結構也是一樣的,當他處於非理性的狀態,既不能學習,也不能交到朋友。當人的「大腦蓋子」打開的時候,需要積極暫停。狀態不好時,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開一輛破車,後果可想而知。
了解大腦構造很管用,比如在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就很需要這樣做,這一點不少父母輔導剛上小學的孩子時就深有體會,苦不堪言啊!為了避免被孩子氣出病來,很有必要了解這些知識。
那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蓋上「大腦蓋子」?陳校長說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找一些方法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
對於學生,則要注意這幾點。
陳校長說特別佩服小學老師,好像在小型動物園裡上課那樣。她說要明白大腦構造,人的大腦直到25歲才發育完全,所以明白了這個原理之後,再去看待學生的行為就有了理論基礎,看待某些「幼稚行為」就覺得情有可原了。
那麼怎麼樣讓孩子快速冷靜下來呢?接著播放視頻,兒童行為治療師葉偉麟說當孩子有情緒問題的時候,要讓孩子講出心裡的情緒,而不是講出大人的感受,否則只會刺激到孩子,令他們更加反抗。「先聯繫他的情緒,再重新調整,好像調收音機,調準了頻道,再講道理,引導其行為。」陳校長說中國有句古話叫通情達理,先溝通情感才能講道理。
接下來有幾位老師上臺去,一位老師扮演學生,讀紙條說「老師,他罵我,我要揍他。」其他幾位扮演老師,也讀出下面內容紙條的話來回應他。
扮演學生的那位老師說聽到有的話,有時會讓自己感覺跟老師溝通是無效的。有的就算說的內容還可以,但老師說話的情緒也會讓學生不舒服。
這些話對於當過班主任的老師絲毫不會陌生,有時,我們並沒有設身處地為受委屈的無辜學生考慮,僅僅是一刀切,或者是息事寧人,甚至是各打五十大板。容易為以後更大的衝突埋下禍根。
陳校長說當孩子的感受被壓抑的時候,就是被要求「不能怎樣,不應該怎樣」的時候,老師卻沒有回應他的感受,心情得不到理解,會更影響孩子的情緒。所以「共情」很重要。
我們應該準許他憤怒的感受,有感受很正常,
喜怒哀樂都很自然,都應該被允許。
不允許的是一些不合規則的行為。允許一些可接受的行為,比如深呼吸,打打沙袋,喝水,看球賽,找到合理的渠道去表達憤怒。
人不止有高興和不高興,還有七情六慾。
我們看到的孩子的行為僅僅是冰山一角,
更多的是看不到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信念。
敲打冰山,它不會消失,反而會裂開,有更大的浮現。這樣處理問題,問題會接踵而來,並不是一勞永逸,說不定還會更加激化。
不同的學生面臨考試,感受和想法完全不一樣,自然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要試著去了解學生為何有這樣的想法,內在和外在原因是什麼。也要針對他們不同的感受做出相應的處理,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批評、否定和打擊。
「當孩子考得差的時候,家長再說出否定打擊的話,孩子的心裡會怎麼想?」後果可想而知,只會形成惡性循環。不少家長,最喜歡說「別人的孩子怎麼樣」,目的雖然是對自己的孩子恨鐵不成鋼,想用激將法來激勵孩子,但往往適得其反,孩子只感受到家長的鄙視和嘲諷,並沒有感受到尊重和愛,長此下去,就會傷害了家長和孩子的感情,激化親子矛盾。
正確的體會孩子的心情,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
接下來,陳校長以開車為例,如果汽車導航說不要左轉,不要右轉,不要開得太快,不要停,是不可能到達目的地的。而之所以能夠到達目的地,是依靠了正確的、正向的語言指引。
接著,陳校長讓大家聽一些話,假如是二年級的學生,聽了之後會有什麼感受。
聽著,上課前你就應該把書本和作業準備好。
不許打擾鄰桌的同學。
課間休息時別忘了穿外套,外面很冷哦。
如果課堂上不完成作業,課間休息時就要待在教室裡做完。
坐在你的位置上,把卷子收起來,書放回書包,書包放在抽屜,離開教室前整理好自己的桌子。
不要再哼哼唧唧地抱怨了。
你不應該那樣對待朋友的。
「你聽到這些話你有什麼樣的感受,你的腦子有讓你即刻想要去做這件事情的衝動嗎?」生活中也就是這樣,越命令不要做什麼,越會去做,越「不」越想。比如,叫孩子不要把杯子放得那麼靠邊,容易掉下去;不要跑得太快,容易摔倒;不要忘記做什麼事。但實際上,效果並不理想,說了基本等於沒說。
那麼應該怎麼說才有效呢?陳校長說再換另外一種說法來講。
你可以說些什麼,來解決和同學的矛盾?
課間休息在外面玩的時候,如果不想被凍感冒,需要帶什麼呢?
想要在下課前完成作業,計劃怎麼辦呢?
你在班裡來回走動,會怎樣影響到其他同學呢?
離開教室前,你需要做什麼才能保持桌面的整潔?
你該怎麼跟老師說,老師才能聽明白你的意思呢?
如果你繼續那樣對待你的朋友,你覺得他會怎麼想?
陳校長問當聽到的這些話的時候,我們又會想什麼?大家說會想怎麼去做,在思考。「為什麼帶來的結果不一樣?第一輪的話是指令,第二輪是提問。當命令的時候,大腦很自然就是想憑什麼憑什麼。而當有問題的時候,大腦皮層很活躍,就會很自然地去尋找答案:我要怎麼做呢?我該怎麼做呢?」所以,作為家長和老師,平時不妨多提問題去代替指令,看看效果如何。
孩子的想像力和解決方案有可能是天馬行空的,
而且孩子為自己想的方法會更加願意去執行。
除了這些,也有其他不同的方法,陳綺校長說並不是她這種方法就一定是對的,她說大家有很多的好方法都可以運用,相互尊重有很多的技巧。她也讓大家思考,學生可以從正面管教的方法中學到什麼。
最後,再回顧一下今天學習的內容,強調了成人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大於語言。身教大於言傳,很多孩子之所以有不良的習慣,大部分就是在家長面前耳濡目染才養成的,但是這卻被不少家長忽視了,他們沒有正視自身的問題卻把責任推卸給社會和學校。
其他文字連結點擊:
正面管教,「寬嚴」並行——陳綺「正面管教」講座記錄(上)
有溫度的教育才暖心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筆記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生命教育——張文質講座記錄(下)
讓校園成為孩子迷戀的地方——李鎮西老師報告會記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