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礎,來自於魯道夫·德雷克斯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前者在和後者密切合作後,將他關於孩子的一些基本概念,落實到實際應用中,成為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石。
1、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及行事風格,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以及他們認為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為基礎的。
2、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人們的行為是有目的的,包括孩子。但是,他們對此並沒有清醒的意識,孩子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所以,他們認定的達成目的方式可能也是錯誤的。
【故事講解】
2歲的阿黛爾,在媽媽生下弟弟後,發覺媽媽給了小寶寶很多關注。她將此解釋為,因為小寶寶不會照顧自己,所以吸引了媽媽更多關注,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她。她錯誤地認為,當自己也表現得像個小寶寶,愛哭,需要奶瓶,尿褲子,媽媽就會像關注小寶寶一樣地愛自己。結果自然適得其反,媽媽對此沮喪、厭煩,而非充滿愛意。阿黛爾的解釋並非事實,但她的看法比事實更重要,因為她的行為將取決於她所相信的事實。
3、孩子首要的目的就是獲取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4、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行為令人討厭時,其實就在向你傳遞一個密碼,希望你能破譯它的真正含義。
5、社會責任感或集體感
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非常重要。一些孩子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特別地照顧,理應享受特別地服侍,這種不良心態就是因為父母做得太多,剝奪了孩子發展對自己能力自信的機會。
6、平等
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指所有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這也是正面管教堅決摒棄羞辱孩子的原因之一。
7、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8、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一定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了,不要想當然,必要時候核實孩子的感受。
【「贏得」孩子】
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人們通常用控制、懲罰,迫使孩子屈服來「贏了」孩子,而不是維護孩子的尊嚴,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來「贏得」孩子。「贏了」孩子讓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反叛或盲從,「贏得」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彼此尊重。
【贏得合作的步驟】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
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
同情並不表示認同或寬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訴他你也有類似經歷。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以上過程的根本。當孩子覺得被理解了,就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獲得自尊。否則,孩子可能會變成「討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