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

2020-08-27 不再年華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礎,來自於魯道夫·德雷克斯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前者在和後者密切合作後,將他關於孩子的一些基本概念,落實到實際應用中,成為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石。

1、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及行事風格,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以及他們認為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為基礎的。

2、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人們的行為是有目的的,包括孩子。但是,他們對此並沒有清醒的意識,孩子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所以,他們認定的達成目的方式可能也是錯誤的。

【故事講解】

2歲的阿黛爾,在媽媽生下弟弟後,發覺媽媽給了小寶寶很多關注。她將此解釋為,因為小寶寶不會照顧自己,所以吸引了媽媽更多關注,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她。她錯誤地認為,當自己也表現得像個小寶寶,愛哭,需要奶瓶,尿褲子,媽媽就會像關注小寶寶一樣地愛自己。結果自然適得其反,媽媽對此沮喪、厭煩,而非充滿愛意。阿黛爾的解釋並非事實,但她的看法比事實更重要,因為她的行為將取決於她所相信的事實。

3、孩子首要的目的就是獲取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4、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行為令人討厭時,其實就在向你傳遞一個密碼,希望你能破譯它的真正含義。

5、社會責任感或集體感

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非常重要。一些孩子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特別地照顧,理應享受特別地服侍,這種不良心態就是因為父母做得太多,剝奪了孩子發展對自己能力自信的機會。

6、平等

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指所有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這也是正面管教堅決摒棄羞辱孩子的原因之一。

7、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8、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一定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了,不要想當然,必要時候核實孩子的感受。

【「贏得」孩子】

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人們通常用控制、懲罰,迫使孩子屈服來「贏了」孩子,而不是維護孩子的尊嚴,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來「贏得」孩子。「贏了」孩子讓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反叛或盲從,「贏得」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彼此尊重。

【贏得合作的步驟】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

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

同情並不表示認同或寬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訴他你也有類似經歷。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以上過程的根本。當孩子覺得被理解了,就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獲得自尊。否則,孩子可能會變成「討好者」。

相關焦點

  • 我們要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
    昨天晚上叫你早點睡覺,你還不聽,知道錯了吧?晚上早點睡!陽陽本來就很沮喪,聽到媽媽的教訓更加難過了。媽媽的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晚上早點睡覺,但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是證明媽媽對了,孩子錯了,媽媽贏了,孩子輸了。輸給了父母,孩子學到什麼呢?
  • 我們是「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
    她媽媽對她說:「我早就告訴過你,讓你早上一定要記得檢查是否帶了課本,你看你又忘記了吧?你要怎麼樣才能吸取教訓?你說說,以後該怎麼辦?」在學校被老師批評本身內心已很難過的貝貝,回到家也不被理解,內心更加難過。此時他的內心是充滿挫敗感的,他覺得自己非常孤單和無助。在這當中,媽媽當然是沒有錯的,她說的都是對的,媽媽是勝利者的姿勢。
  • 親子溝通:你是「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
    不少父母曲解了很多管教孩子的方法,並用這些方法來「贏了」孩子,而不是「贏得」孩子。所謂「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當一個孩子違反了限制時,不要懲罰,也不要說教。要繼續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要避免由你來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應該怎麼辦。
  • 要贏得孩子,而非贏了孩子!如何做呢?
    贏了孩子:一般展現在大人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孩子。那會是強勢的父母,「不會出錯」的父母。培養的孩子可能不自信、自卑、不勇敢、怯弱、為別人是從。(餵寶寶吃飯,其實也是以愛的名義控制寶寶)贏得孩子: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自尊,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並相信孩子有能力完成或與人合作出一份力量完成任務。
  • 父母:你到底聽不聽話!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尊重很重要
    想要真正對孩子產生影響力,首先就是要與孩子有親密尊重信任的良好關係,關係大於一切,是真正的愛與連接。孩子:遊戲我還有一點就結束了,再讓我玩會兒媽媽:你最好聽話,馬上把遊戲放下來,不然你再也別想玩遊戲了。孩子:我不要刷牙,我要玩玩具。
  • 你想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這兩種博弈類型,直接決定娃的未來
    藉助於博弈論的相關模型,我們可以看出兩種模式的區別所在,並藉以闡述對親子關係、孩子未來的影響。看看你屬於哪種類型呢?贏了孩子:贏得了天下輸了TA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和孩子是一對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關係。吃喝都要向父母伸手,還是孩子的明玉最終還是去讀了師範,蘇母在這一戰役中的確是贏了孩子,同時也失去了她。明玉不再回家,大一起不再接受父母的錢,即使母親找到在超市打工的女兒,認為她丟臉要拽回家時,明玉也以推搡母親作為結束。從這一直到蘇母去世,母女倆都處於對立的關係,這就是家長想要的結果嗎?
  • 想讓孩子聽話,家長要學會「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知道「溝通」二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往往在家庭生活中,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忘記這個要素,比如用「為你好」來讓孩子妥協。想讓孩子聽話,情感勒索沒有用,「贏得」孩子的關鍵在溝通,你知道嗎?《小歡喜》的播出讓更多人看到了家庭矛盾中的自己,就拿喬英子和她的媽媽宋倩來說,連看場電影兩個人都會吵架,媽媽覺得孩子看過了還陪她看浪費時間。
  • 正面管教:贏得孩子比贏了孩子更重要
    「我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還是這樣,看吧錯了吧!」這樣的話我們常常說出口,為的是證明我們是正確的,而孩子是錯誤的,然而這樣做只會把孩子推遠,卻不會給孩子任何幫助。其實我們教育孩子就是想著教給孩子好的處理方法,讓孩子以後避免碰到各種坑。然而我們的方法卻用得事與願違,我們往往急於贏孩子,卻不想著怎麼去贏得孩子。
  • 7天7課學會正面管教‖第2課:你想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
    所謂「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和善而堅定),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贏了」孩子,使孩子成為失敗者。而失敗通常會導致反叛或盲目順從。而「贏得」孩子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
  • 「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年輕的父母,請放棄嚴厲的懲罰
    導讀: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嚴厲的懲罰是很有效的管理孩子的方式,因為懲罰能夠立即制止不良行為,但很多時候我們怎樣是「贏了」孩子,卻並未贏得孩子,沒有創造出一個孩子願意聽、願意合作的氛圍。;報復——這回你贏了,但我會扳回一局的;反叛——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退縮——下次我一定不會被你逮到;自卑——我是壞孩子。
  • 要「贏了」孩子,又要贏得孩子的心,家長怎麼做到威而不怒?
    這句話說出了各位老父親老母親的心聲,不僅是學習問題,為了讓孩子能懂點事,家長們費盡心思著急上火卻還是收效甚微。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會發現,單靠吼已經很難讓孩子聽話了,那麼,究竟怎麼做才能威而不怒,真正贏得孩子的心?
  • 「贏得」孩子或「贏了」孩子,一字之差,體現出父母的格局和遠見
    他愛幹啥就幹啥,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讓孩子快樂,這話聽起來沒有任何的毛病,但是,也不能因此對孩子放任自由。雪莉現在也覺得,孩子該管的還是要管,例如督促他們抓好基礎學習,因為孩子除了要快樂,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成長。但不少父母就以「讓孩子快樂」為幌子,掩飾自己的自私懶惰、缺乏耐心和不負責任的事實。
  • 「贏了」孩子,卻「贏不得」孩子!| 錢塘社科百秒快講
    今天我們想跟大家討論一下「贏了」孩子和「贏得」孩子的區別。雖然一字之差,但其實差別非常大。所謂「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這些你一定要知道
    如果道理是這樣的,那麼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教育也是如此,父母一定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自己的子女。這樣子女也會回饋給父母同樣的愛與信任,成為更好的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首先可以去培養孩子一個良好的運動習慣,培養他的自理能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切的學習都建立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就都會變成空談。
  • 真正要"贏"的,是孩子的成長
    棒球被稱為"綠茵場上的西洋棋",集智慧與勇敢、趣味與協作於一體,可以幫助孩子鍛鍊團隊配合能力,促進孩子更好地融入集體。運動中也能夠鍛練孩子敏銳的觀察能力、快速的反應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精確的擊打能力和很好的身體協調能力。作為低年級的初學者,孩子們的技術水平和配合能力都處在初級階段,難免會經歷失敗。失敗太多打擊孩子的信心,讓孩子失去對棒球的興趣,是很多家長擔心的問題。Anthony從一個教練的角度給了家長們很多建議。
  • 論教育——我們要不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現在的幼兒教育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家長們從小要求自家的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皆全。能拿高分,能書善畫。每個周末逼得孩子們奔波於各個培訓班,生怕落了一點點功課。每個家庭卯足全力,都要贏在起跑線上。你家孩子英語詞彙量3000個,那我家的孩子英語詞彙量就要5000個。
  • 「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起跑線在哪裡?數據告訴你
    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難免就要利用更多的閒暇時光去努力。矛盾因此產生。孩子的快樂大多不是源自於學習,而學習帶來的快樂往往彰顯在若干年後。孩子的成長從來都在「仿佛漫漫長」與「似乎一瞬間」中變幻:明明昨天還是那個事事都要依賴你的小孩子,忽然就變成了這個個子比你高、思想卻與你不同的大姑娘、小夥子;仿佛自己還有諸多的教誨和擔心沒來得及念叨,
  • 為何孩子難以管教?歸根結底是沒有了解孩子,父母要贏得孩子信任
    前言:耳邊充斥的總是家長的抱怨,而內容無非是孩子太難管教。確實,現在的孩子好像都很有思想,明明是家長在教育他們,結果家長最後卻啞口無言。只想說現在的家長也確實不容易,生活和工作都已經很艱難了,但日益長大的孩子卻還是讓家長各種操心。
  • 父母最大的「贏」,是要教會孩子「輸得起」
    媽媽說:誰讓你非要讓自己贏?這麼耍賴誰跟你玩?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感嘆:輸不起的孩子,往往也不可能贏。 因為可能已經沒人願意給他提供贏的機會了。 然而,如果不告訴孩子如何看待輸,那麼所有的優秀,也許都會在某次失敗後,劃歸為零。 就像白巖松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想贏,但不怕輸才是真正的關鍵。只有你不怕輸的時候,你才能贏。」 事實上,輸不起或許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 「贏在起跑線」是假的?你要真信了,你孩子就要為今天的愚蠢買單
    我今天說的這個話題大概又有很多人要噴我了。不過無所謂,噴我的人多了,不差這一個兩個。但是,我該說的道理還是要說,我只信奉真理,而不會為了討好那些沒有明辨是為能力的人。顯然孩子B的父母對孩子進行提前教育了。這肯定算是執行了「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B顯然在學習上會有更多的成就感,而孩子A相對的會有更多的挫敗感。這是一個客觀現實,你無法否認。畢竟相對來說,在剛開始階段孩子B比要孩子A更成功,學習更好,更受老師歡迎。這會形成一個正循環,產生一個馬太效應,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當然我們不否認一個問題,有的孩子A可能開竅晚,可以後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