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孩子或「贏了」孩子,一字之差,體現出父母的格局和遠見

2020-08-08 無名隨筆


「贏得」孩子或「贏了」孩子,一字之差,體現出父母的格局和遠見

「贏得」孩子或「贏了」孩子,一字之差,體現出父母的格局和遠見

朋友雪莉最近開始緊張了,因為孩子的讀書問題。

她兒子今年初中畢業,中考考得比較糟糕,滿打滿算,離公立普通高中的最低錄取分數線,估計還有較大差距,更別說要進示範性高中了。目前也只能著手找私立學校了。

雪莉說,都怪自己平時對孩子的學習太不上心,太放任自由了。孩子貌似天生就不怎麼愛學習,在學校不懂表現怎樣,反正放學回到家裡,作業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完成,動不動就抱著手機玩遊戲。

有時候看不過去,雪莉也會說兒子兩句,他反駁說自己在學校已經很累了,回到家裡就不能放鬆放鬆了?孩子他爸則是赤裸裸的「幫兇」,見兒子平時學習成績不太好,還心安理得地說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

「甚至到了現在進不了普通高中,他還安慰兒子說,『別急,大不了就去讀職中!』這職中跟普高有得比嗎,能保證你有大學讀嗎?」可見雪莉充滿了焦慮和怨氣。

雪莉的愛人為什麼對孩子的學習如此「看得開」,原來是有原因的。早年愛人的姑姑是在上海上的大學,原本是有機會留在上海的,但在家人的一再堅持下,畢業後就回到地方一家國企工作了。

那家國企不太景氣,上班環境也是暮氣沉沉,姑姑就非常後悔當初沒留在上海。這個心結在她心裡一直消弭不去,直到自己有了孩子,遂把希望和遺憾嫁接到兩個兒子身上,對他們的學習嚴密管控,外加各種花式吊打逼迫,給他們灌輸了考大學一定要考到大城市,工作生活都要留在大城市。

結果,兩個兒子一個留在了上海、一個闖進了北京。但是,沒有殷實的家庭條件和超強的職業能力,在北上廣混,哪有那麼容易就出人頭地,兩人都是接近四十歲才結婚。姑姑在還沒享受到天倫之樂的時候就因癌症去世了。

成年人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是小時候或年輕時的創傷和遺憾造成的,那時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有可能造成潛意識裡的缺陷,成年後,這份缺陷總要從其他方面彌補,所以孩子就很容易成為父母的夢想代理人和「救夢」稻草。

也正是因為如此,雪莉的愛人就常常感慨:「你看我姑那是何苦呢?把自己的願意強加在孩子身上,搞得大家都過得那麼苦。所以,我們一定不能強迫我們的孩子。他愛幹啥就幹啥,我們要讓孩子快樂。」

讓孩子快樂,這話聽起來沒有任何的毛病,但是,也不能因此對孩子放任自由。雪莉現在也覺得,孩子該管的還是要管,例如督促他們抓好基礎學習,因為孩子除了要快樂,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成長。但不少父母就以「讓孩子快樂」為幌子,掩飾自己的自私懶惰、缺乏耐心和不負責任的事實。

其實關於孩子的教育,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別人的經驗,也只能是用來借鑑,還是要根據家庭的情況和孩子的特點去因材施教、精心打理。

就像很多教育經驗豐富的老師,都未必能教好自己的孩子,很多所謂的教育專家,對於自己孩子出現的棘手問題,很多時候也會束手無策。

不過有一點大家應該要明確,那就是,家長只是孩子的一個參謀者,而不應該是他們的裁決者,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的身上,甚至對孩子進行思想禁錮、精神打壓和身體控制。否則你只是表面「贏了」孩子,實則卻「失去」了孩子。

另外,教育一定要鬆弛有度,不能放任自由,也不能步步緊逼。否則你和孩子的關係,那必然是步步驚心,處處驚雷。

「贏得」孩子或「贏了」孩子,一字之差,體現出父母的格局和遠見

「贏得」孩子或「贏了」孩子,一字之差,體現出父母的格局和遠見

孩子雖是父母生,父母養,但孩子首先是個人,不是父母的一件私人物品,他們是有思想有追求的,可不能任由你隨意擺布。

勸父母不要效仿「法西斯」,更不能做「獨裁者」,否則,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說到這個,我想起了堂妹的遭遇。

那年,堂妹以優異的成績從咱們的山村小學考上了縣重點中學,平時成績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按理來說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可強勢的伯母卻以家庭困難為由,說供不起堂妹繼續讀高中考大學了,硬是逼迫她考個中師。每次我們旁人試圖去勸說,伯母都振振有詞:「女孩子讀那麼多書幹嘛!早點出來工作,早點成家比什麼都強!」

堂妹中師畢業後被分配到一所村小任教,自始至終,她都沒有忤逆過伯母意思。一晃5年時間就過去了。

可表面的風平浪靜,往往是風暴即將來臨。那年暑假的一個夜晚,堂妹給伯母留下一封信後,人就消失了。堂妹在信中說這樣的日子她受夠了,她要去過自己的生活,要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堂妹失聯一個多月都杳無音信,這時,伯母才後悔自己當初的固執和短視,如果讓堂妹繼續讀高中考大學,說不定現在孩子就能有更好的生活和未來,最起碼,也不會心生怨恨。

所幸,堂妹還是在暑假結束前回來了,兩母女一見面便抱著哭成一團。堂妹到底還是捨不得丟下自己的母親,伯母其實在心裡也是愛著堂妹的,她一個勁地跟自己女兒說對不起。但事已至此,一切無法重來,我們也只能替堂妹惋惜了。

由於父母的固執和強勢,很多人在小時候,都將滿足父母的期待當成學習的目標和動力,將快樂建立在滿足父母的期望上,根本不了解學習的真正意義和生活的真正樂趣。以至於成年後,很多人仍陷在這個惡性循環裡,會不自覺地去迎合別人,討好別人,試圖達到別人對自己的期望。

可是,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應該有自己封面的理想和美好的未來,而不是執行父母指令、實現父母意願的工具。

「贏得」孩子或「贏了」孩子,一字之差,體現出父母的格局和遠見

「贏得」孩子或「贏了」孩子,一字之差,體現出父母的格局和遠見

暑假,一位同事大姐介紹自己的女兒到單位實習,說想讓孩子跟著一線的同事出去跑跑,多接觸接觸各類人等,多了解了解社會現實。

小姑娘長得斯文大方,對人彬彬有禮。她就讀於「雙一流」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大姐說,學校是好學校,就是離家太遠了,每次開學或放假,都得穿州過省,挺不讓人省心的。

大姐還說,其實當初就想讓女兒在區內讀就可以了,可女兒硬說想到外面去看看,增長增長見識,我們拗不過,也只好由她了。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作為父母,誰都想把孩子永遠留在自己的身邊,但同時,誰都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成龍成鳳,追求詩和遠方。

大姐嘴上雖是有點小埋怨,可心裡肯定是帶著驕傲和欣慰的。畢竟自己的孩子,正是別人口中的那些「別人家的孩子」。

小姑娘說,世界那麼大,誰都想去看看,誰都想增長見識。但當初自己選擇了海洋科學專業,正是考慮到我們這邊也是沿海城市,也有用得著的地方,畢業後回來工作,也挺不錯的。看遍了人世繁華,回歸到平淡人生,孩子能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挺好的。

做家長的也得有這樣的風度和格局,父母雖然有自己的意願,但是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強加給孩子。父母雖然是過來人,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權威意見,但也不能保證自己就100%是正確的,你只是孩子一個的參謀,而不應該是孩子的最終決策者。

別以為孩子們什麼都不懂,要相信,他們比父母更懂得自己的處境,更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更有勇氣去為自己的人生闖一把。他們愛父母,但不會為了父母的期望,而成為父母的附屬品,犧牲掉自己的人生。

「贏得」孩子或「贏了」孩子,一字之差,體現出父母的格局和遠見

「贏得」孩子或「贏了」孩子,一字之差,體現出父母的格局和遠見

朋友榮暉跟他兒子平時就像兩兄弟,經常一起出現在公眾視野裡。孩子剛讀高一,平時喜歡玩音樂,還作過幾首不錯的曲子,想通過藝考的途徑,考上知名的音樂院校。

榮暉經濟條件還可以,完全有能力助孩子實現夢想。但是他卻想兒子以後能從政,他認為學音樂學得好也就罷了,玩得不好,就會玩物喪志。

榮暉認為,從政就不同了,社會地位高,辦些什麼事情也方便。但他知道又不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於是,他決定和兒子來一次平等的對話,共同來商討孩子的這個人生大問題。

榮暉讓兒子先說說自己的想法,小孩思考了一下,說:我天生就喜歡音樂,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己會把專業學好,考試考出好成績。文化基礎相對薄弱一些,再努力估計只能考個中等。所以,通過藝考,就能揚長避短,考上好學校。

榮暉等兒子說得差不多了,清了清嗓子:「嗯,很好,分析得比較中肯,有理有據有節。那你也能聽聽我的想法嗎?」

兒子點頭,示意爸爸盡可以說。探討就在這種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氛圍中進行。

「嗯,爸爸的想法是,希望屆時你能從政!所以讀文史類專業會比較有幫助。從政有社會地位和名望,辦事也比較方便,對家人也有個好照應……」

孩子耐心等爸爸說完,也陳述了自己的觀點:「爸,不得不說,您的思想有點過時。現在是什麼時代了,能不能別帶那麼強的官僚思想,現在都強調治理現代化了,你還想著通過走後門辦事情不成?!」

想不到兒子有那麼高的認識,榮暉一時語塞……

孩子注意到了爸爸的表情,說得更有底氣了:「等我學有所成,可以源源不斷地創作音樂作品,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以優秀作品鼓舞人,這不是挺好的麼?而且等我在音樂道路上取得了好成績,您所說的社會地位不也有了麼?再不濟,我辦個音樂培訓機構,不也能賺錢嗎?」

「可我還是覺得從政好!」

「好吧,爸,學藝術跟從政沒有本質的衝突吧?美國前總統裡根,原先不也是電影明星嗎?施瓦辛格,不也當了加州州長嗎?好吧,遠的不說,我們的那位表叔,不也因唱歌唱得好,做了宣傳部副部長嗎?放心好了,合適的時候,我也不是不能從政的……」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這場討論最終的結果是,爸爸同意兒子學音樂,全力以赴學習專業,但是文化基礎也不能落下。

現代社會,年輕人也許比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跟父母的不同,所以性格和人生理想也不一樣。執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來發展,根本就是不現實的。

如果孩子一直活在父母的期望裡,活在父母的指指點點下,那孩子的人生,就只能是父母的附屬品了。還能期待他們能實現人生價值,活得比自己精彩,過得比自己幸福嗎?

現在還有不少的父母,還通過控制、懲罰等迫使孩子屈服來「贏了」孩子,而不是尊重孩子、維護孩子的尊嚴,跟孩子很好的合作來「贏得」孩子。「贏了」孩子讓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反叛或盲從,「贏得」孩子則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彼此尊重。孰重孰輕,不辨自明。

只有當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了被尊重了,他們才更願意聽取父母的觀點和意見,共同磋商得出更為科學、合理、穩妥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那樣不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嗎?何必非得把親子關係搞得劍拔弩張、硝煙四起呢?

相關焦點

  • 父母「四有」,孩子優秀: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
    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看世界的視野和態度。成為父母並不意味著失去自己,有大格局的父母不會把所有的勁都使在孩子身上,而是給孩子獨立生活和思考的空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也不能急於一時。養育子女,讓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光宗耀祖、掙大錢、買大房子,如果父母的格局眼界局限於此,孩子的格局也會受到限制。
  • 父母的遠見決定孩子的未來:你的格局你的婚姻就藏在孩子的性格裡
    父母的遠見決定孩子的未來:你的格局你的婚姻就藏在孩子的性格裡原創/靜月荷導讀:孩子的起跑線,不是興趣班、不是學區房、不是進名校,而是父母的遠見。因為,父母的遠見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你的修煉、你的眼界、你的格局、你的婚姻都藏在孩子的性格裡。
  • 父母有格局,孩子自優秀
    」,父母的眼界與格局,決定孩子世界的寬度。擁有大格局的父母能創造各種可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內心變得強大起來。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看世界的視野和態度。成為父母並不意味著失去自己,有大格局的父母不會把所有的勁都使在孩子身上,而是給孩子獨立生活和思考的空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也不能急於一時。
  • 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是父母的遠見
    孩子的起跑線,不是興趣班、不是學區房、不是進名校,而是父母的遠見。因為,父母的遠見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你的修煉、你的眼界、你的格局、你的婚姻都藏在孩子的性格裡。對於孩子起跑線的問題,讓父母內心的糾結與恐慌與日俱增:怕孩子太晚學,會來不及;怕別人跑得太快,自己孩子趕不上;怕現在起點低了,就永遠是低起點,不允許孩子落後,時刻盯著自己的孩子,也盯著別人。
  • 「四有」父母: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
    擁有大格局的父母能創造各種可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內心變得強大起來。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看世界的視野和態度。成為父母並不意味著失去自己,有大格局的父母不會把所有的勁都使在孩子身上,而是給孩子獨立生活和思考的空間。
  • 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是父母的遠見|世界上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麼
    近幾年來,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學習,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無條件地且無尊重地,給孩子報名各種輔導班和興趣班,無情地佔據了孩子玩的時間空間。我一朋友經常焦慮自己女兒考不上高中,就想盡辦法,給女兒報輔導班和興趣班,把每天和周末玩的時間全部霸佔了。
  • 「四有」父母: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
    「格局,是一個人精神上的基本架構,它昭示著一個人的胸襟氣度,也是一個人內在精神的直接反映」,父母的眼界與格局,決定孩子世界的寬度。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父母有大格局,孩子才能走得長遠。作為父母,不能只關心孩子吃的飽不飽,穿的暖不暖,對孩子的關心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更要在精神層面關心自己的孩子。養育孩子,不是只有「養」還要有「育」。
  • 有遠見的父母,從小就知道教會孩子這些事,長大格局才不會小
    導讀:有遠見的父母,從小就知道教會孩子這些事,長大格局才不會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有遠見的父母,從小就知道教會孩子這些事,長大格局才不會小!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有遠見的父母,都特別重視孩子的這四個方面的培養!
    而事實卻是,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龍應臺有位好友,好友的女兒心靈手巧,特別擅長繪畫。小小年紀,就能幾筆勾勒出要畫的東西的特點。龍應臺勸好友給孩子找個好一點的老師,她朋友點頭答應著,卻一直沒有在意。對孩子也得過且過,放任自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原來的特長和愛好漸漸消磨殆盡。
  • 正面管教:贏得孩子比贏了孩子更重要
    這樣的話我們常常說出口,為的是證明我們是正確的,而孩子是錯誤的,然而這樣做只會把孩子推遠,卻不會給孩子任何幫助。其實我們教育孩子就是想著教給孩子好的處理方法,讓孩子以後避免碰到各種坑。然而我們的方法卻用得事與願違,我們往往急於贏孩子,卻不想著怎麼去贏得孩子。我們總想著贏,當我們贏了,孩子就輸了,我們習慣了贏,那麼孩子就習慣了輸,這效果就達不到我們想要得到了,反而是越來越糟。
  • 我們是「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
    此時他的內心是充滿挫敗感的,他覺得自己非常孤單和無助。在這當中,媽媽當然是沒有錯的,她說的都是對的,媽媽是勝利者的姿勢。可是對於孩子卻沒有任何幫助,看上去是「贏了」孩子,但實際上卻並沒有贏得孩子的信任,反倒讓孩子內心對媽媽有了疏遠。
  • 【新營中學•家長篇】做「四有」父母: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
    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看世界的視野和態度。成為父母並不意味著失去自己,有大格局的父母不會把所有的勁都使在孩子身上,而是給孩子獨立生活和思考的空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也不能急於一時。養育子女,讓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光宗耀祖、掙大錢、買大房子,如果父母的格局眼界局限於此,孩子的格局也會受到限制。
  • 「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年輕的父母,請放棄嚴厲的懲罰
    導讀: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嚴厲的懲罰是很有效的管理孩子的方式,因為懲罰能夠立即制止不良行為,但很多時候我們怎樣是「贏了」孩子,卻並未贏得孩子,沒有創造出一個孩子願意聽、願意合作的氛圍。是的,懲罰可能是一個我們認為比較好的手段,但是長期來看,孩子就會以上面5個方式中的一個或多個方面來回敬我們,我們雖然感覺在懲罰的時候「贏了」孩子,我們卻並未「贏得」孩子,這也就是我們看到,很多孩子越來越叛逆,根本不與家長交流,因為他的心已經對家長關閉,他們並不認為家長能夠理解他們,尊重他們。
  • 父母:你到底聽不聽話!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尊重很重要
    孩子是不是經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父母都是愛孩子的,誰也不想每天和孩子過得劍拔弩張、窮追猛打、兇神惡煞似的,而且在母親說出上述話的時候當下心裡肯定是著急、難過的,心裡也不好受的。你看這就是一個相互傷害的過程,孩子和家長的體驗都不好,長期以往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會越來越淡薄,同時孩子心裡會有很強的負罪心理。我們要做的是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 「贏了」孩子,卻「贏不得」孩子!| 錢塘社科百秒快講
    今天為大家帶來身心健康篇第十五期——《「贏了」孩子和「贏得」孩子的區別》一起來聽聽江幹區社科聯(錢塘智庫)今天我們想跟大家討論一下「贏了」孩子和「贏得」孩子的區別。雖然一字之差,但其實差別非常大。所謂「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
  • 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舞臺就有多大
    記住: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引路人。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舞臺就有多大。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為人父母者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什麼時候該窮養?什麼時候該富養?這些都藏在與孩子相處時,該暗示引導的。
  • 有遠見的父母,在疫情期間都會要求孩子這樣做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格局越大的父母,在疫情期間都會要求孩子這樣做。 一、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這時候的孩子本應該在學校學習,卻因為一場疫情,不得不在家待著。有些父母就非常聰明,利用好假期時間,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拉開差距。
  • 【579】2021年,從學做一個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的「四有」父母開始吧
    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看世界的視野和態度。成為父母並不意味著失去自己,有大格局的父母不會把所有的勁都使在孩子身上,而是給孩子獨立生活和思考的空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也不能急於一時。養育子女,讓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光宗耀祖、掙大錢、買大房子,如果父母的格局眼界局限於此,孩子的格局也會受到限制。
  • 地鐵上,媽媽抱孩子的暖心動作火了,網友:教養無關貧富,體現在生活
    網友把視頻發到網上後,媽媽抱孩子的動作火了,引來熱議。一個網友的評論贏得高贊,「教養無關貧富,體現在生活點滴。」每一個細微之處的表現,都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
  • 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
    3、孩子首要的目的就是獲取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一些孩子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特別地照顧,理應享受特別地服侍,這種不良心態就是因為父母做得太多,剝奪了孩子發展對自己能力自信的機會。6、平等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指所有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這也是正面管教堅決摒棄羞辱孩子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