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雪莉最近開始緊張了,因為孩子的讀書問題。
她兒子今年初中畢業,中考考得比較糟糕,滿打滿算,離公立普通高中的最低錄取分數線,估計還有較大差距,更別說要進示範性高中了。目前也只能著手找私立學校了。
雪莉說,都怪自己平時對孩子的學習太不上心,太放任自由了。孩子貌似天生就不怎麼愛學習,在學校不懂表現怎樣,反正放學回到家裡,作業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完成,動不動就抱著手機玩遊戲。
有時候看不過去,雪莉也會說兒子兩句,他反駁說自己在學校已經很累了,回到家裡就不能放鬆放鬆了?孩子他爸則是赤裸裸的「幫兇」,見兒子平時學習成績不太好,還心安理得地說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
「甚至到了現在進不了普通高中,他還安慰兒子說,『別急,大不了就去讀職中!』這職中跟普高有得比嗎,能保證你有大學讀嗎?」可見雪莉充滿了焦慮和怨氣。
雪莉的愛人為什麼對孩子的學習如此「看得開」,原來是有原因的。早年愛人的姑姑是在上海上的大學,原本是有機會留在上海的,但在家人的一再堅持下,畢業後就回到地方一家國企工作了。
那家國企不太景氣,上班環境也是暮氣沉沉,姑姑就非常後悔當初沒留在上海。這個心結在她心裡一直消弭不去,直到自己有了孩子,遂把希望和遺憾嫁接到兩個兒子身上,對他們的學習嚴密管控,外加各種花式吊打逼迫,給他們灌輸了考大學一定要考到大城市,工作生活都要留在大城市。
結果,兩個兒子一個留在了上海、一個闖進了北京。但是,沒有殷實的家庭條件和超強的職業能力,在北上廣混,哪有那麼容易就出人頭地,兩人都是接近四十歲才結婚。姑姑在還沒享受到天倫之樂的時候就因癌症去世了。
成年人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是小時候或年輕時的創傷和遺憾造成的,那時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有可能造成潛意識裡的缺陷,成年後,這份缺陷總要從其他方面彌補,所以孩子就很容易成為父母的夢想代理人和「救夢」稻草。
也正是因為如此,雪莉的愛人就常常感慨:「你看我姑那是何苦呢?把自己的願意強加在孩子身上,搞得大家都過得那麼苦。所以,我們一定不能強迫我們的孩子。他愛幹啥就幹啥,我們要讓孩子快樂。」
讓孩子快樂,這話聽起來沒有任何的毛病,但是,也不能因此對孩子放任自由。雪莉現在也覺得,孩子該管的還是要管,例如督促他們抓好基礎學習,因為孩子除了要快樂,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成長。但不少父母就以「讓孩子快樂」為幌子,掩飾自己的自私懶惰、缺乏耐心和不負責任的事實。
其實關於孩子的教育,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別人的經驗,也只能是用來借鑑,還是要根據家庭的情況和孩子的特點去因材施教、精心打理。
就像很多教育經驗豐富的老師,都未必能教好自己的孩子,很多所謂的教育專家,對於自己孩子出現的棘手問題,很多時候也會束手無策。
不過有一點大家應該要明確,那就是,家長只是孩子的一個參謀者,而不應該是他們的裁決者,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的身上,甚至對孩子進行思想禁錮、精神打壓和身體控制。否則你只是表面「贏了」孩子,實則卻「失去」了孩子。
另外,教育一定要鬆弛有度,不能放任自由,也不能步步緊逼。否則你和孩子的關係,那必然是步步驚心,處處驚雷。
孩子雖是父母生,父母養,但孩子首先是個人,不是父母的一件私人物品,他們是有思想有追求的,可不能任由你隨意擺布。
勸父母不要效仿「法西斯」,更不能做「獨裁者」,否則,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說到這個,我想起了堂妹的遭遇。
那年,堂妹以優異的成績從咱們的山村小學考上了縣重點中學,平時成績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按理來說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可強勢的伯母卻以家庭困難為由,說供不起堂妹繼續讀高中考大學了,硬是逼迫她考個中師。每次我們旁人試圖去勸說,伯母都振振有詞:「女孩子讀那麼多書幹嘛!早點出來工作,早點成家比什麼都強!」
堂妹中師畢業後被分配到一所村小任教,自始至終,她都沒有忤逆過伯母意思。一晃5年時間就過去了。
可表面的風平浪靜,往往是風暴即將來臨。那年暑假的一個夜晚,堂妹給伯母留下一封信後,人就消失了。堂妹在信中說這樣的日子她受夠了,她要去過自己的生活,要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堂妹失聯一個多月都杳無音信,這時,伯母才後悔自己當初的固執和短視,如果讓堂妹繼續讀高中考大學,說不定現在孩子就能有更好的生活和未來,最起碼,也不會心生怨恨。
所幸,堂妹還是在暑假結束前回來了,兩母女一見面便抱著哭成一團。堂妹到底還是捨不得丟下自己的母親,伯母其實在心裡也是愛著堂妹的,她一個勁地跟自己女兒說對不起。但事已至此,一切無法重來,我們也只能替堂妹惋惜了。
由於父母的固執和強勢,很多人在小時候,都將滿足父母的期待當成學習的目標和動力,將快樂建立在滿足父母的期望上,根本不了解學習的真正意義和生活的真正樂趣。以至於成年後,很多人仍陷在這個惡性循環裡,會不自覺地去迎合別人,討好別人,試圖達到別人對自己的期望。
可是,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應該有自己封面的理想和美好的未來,而不是執行父母指令、實現父母意願的工具。
暑假,一位同事大姐介紹自己的女兒到單位實習,說想讓孩子跟著一線的同事出去跑跑,多接觸接觸各類人等,多了解了解社會現實。
小姑娘長得斯文大方,對人彬彬有禮。她就讀於「雙一流」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大姐說,學校是好學校,就是離家太遠了,每次開學或放假,都得穿州過省,挺不讓人省心的。
大姐還說,其實當初就想讓女兒在區內讀就可以了,可女兒硬說想到外面去看看,增長增長見識,我們拗不過,也只好由她了。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作為父母,誰都想把孩子永遠留在自己的身邊,但同時,誰都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成龍成鳳,追求詩和遠方。
大姐嘴上雖是有點小埋怨,可心裡肯定是帶著驕傲和欣慰的。畢竟自己的孩子,正是別人口中的那些「別人家的孩子」。
小姑娘說,世界那麼大,誰都想去看看,誰都想增長見識。但當初自己選擇了海洋科學專業,正是考慮到我們這邊也是沿海城市,也有用得著的地方,畢業後回來工作,也挺不錯的。看遍了人世繁華,回歸到平淡人生,孩子能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挺好的。
做家長的也得有這樣的風度和格局,父母雖然有自己的意願,但是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強加給孩子。父母雖然是過來人,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權威意見,但也不能保證自己就100%是正確的,你只是孩子一個的參謀,而不應該是孩子的最終決策者。
別以為孩子們什麼都不懂,要相信,他們比父母更懂得自己的處境,更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更有勇氣去為自己的人生闖一把。他們愛父母,但不會為了父母的期望,而成為父母的附屬品,犧牲掉自己的人生。
朋友榮暉跟他兒子平時就像兩兄弟,經常一起出現在公眾視野裡。孩子剛讀高一,平時喜歡玩音樂,還作過幾首不錯的曲子,想通過藝考的途徑,考上知名的音樂院校。
榮暉經濟條件還可以,完全有能力助孩子實現夢想。但是他卻想兒子以後能從政,他認為學音樂學得好也就罷了,玩得不好,就會玩物喪志。
榮暉認為,從政就不同了,社會地位高,辦些什麼事情也方便。但他知道又不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於是,他決定和兒子來一次平等的對話,共同來商討孩子的這個人生大問題。
榮暉讓兒子先說說自己的想法,小孩思考了一下,說:我天生就喜歡音樂,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己會把專業學好,考試考出好成績。文化基礎相對薄弱一些,再努力估計只能考個中等。所以,通過藝考,就能揚長避短,考上好學校。
榮暉等兒子說得差不多了,清了清嗓子:「嗯,很好,分析得比較中肯,有理有據有節。那你也能聽聽我的想法嗎?」
兒子點頭,示意爸爸盡可以說。探討就在這種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氛圍中進行。
「嗯,爸爸的想法是,希望屆時你能從政!所以讀文史類專業會比較有幫助。從政有社會地位和名望,辦事也比較方便,對家人也有個好照應……」
孩子耐心等爸爸說完,也陳述了自己的觀點:「爸,不得不說,您的思想有點過時。現在是什麼時代了,能不能別帶那麼強的官僚思想,現在都強調治理現代化了,你還想著通過走後門辦事情不成?!」
想不到兒子有那麼高的認識,榮暉一時語塞……
孩子注意到了爸爸的表情,說得更有底氣了:「等我學有所成,可以源源不斷地創作音樂作品,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以優秀作品鼓舞人,這不是挺好的麼?而且等我在音樂道路上取得了好成績,您所說的社會地位不也有了麼?再不濟,我辦個音樂培訓機構,不也能賺錢嗎?」
「可我還是覺得從政好!」
「好吧,爸,學藝術跟從政沒有本質的衝突吧?美國前總統裡根,原先不也是電影明星嗎?施瓦辛格,不也當了加州州長嗎?好吧,遠的不說,我們的那位表叔,不也因唱歌唱得好,做了宣傳部副部長嗎?放心好了,合適的時候,我也不是不能從政的……」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這場討論最終的結果是,爸爸同意兒子學音樂,全力以赴學習專業,但是文化基礎也不能落下。
現代社會,年輕人也許比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跟父母的不同,所以性格和人生理想也不一樣。執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來發展,根本就是不現實的。
如果孩子一直活在父母的期望裡,活在父母的指指點點下,那孩子的人生,就只能是父母的附屬品了。還能期待他們能實現人生價值,活得比自己精彩,過得比自己幸福嗎?
現在還有不少的父母,還通過控制、懲罰等迫使孩子屈服來「贏了」孩子,而不是尊重孩子、維護孩子的尊嚴,跟孩子很好的合作來「贏得」孩子。「贏了」孩子讓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反叛或盲從,「贏得」孩子則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彼此尊重。孰重孰輕,不辨自明。
只有當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了被尊重了,他們才更願意聽取父母的觀點和意見,共同磋商得出更為科學、合理、穩妥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那樣不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嗎?何必非得把親子關係搞得劍拔弩張、硝煙四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