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2021年,從學做一個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的「四有」父母開始吧

2021-02-13 山東濱州高新區第二小學賀煥武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對孩子最早接觸、最早模仿的對象,是對孩子影響最深、影響最大的人。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投射在孩子身上,進而對孩子的人生產生影響。要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的人,首先家長就要成為那個樣子的人。

教育來自生活的點滴,家庭是教育的主戰場。我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正如盧梭所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孩子教育中意義重大。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養不教父之過」之語,列夫·託爾斯泰也曾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首先父母也應做到有修養。

無數事例告訴我們:有教養的孩子背後站著有修養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不合格的家長。

年幼的孩子會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來獲得一種與父母共通的安全感。隨著時間變化,久而久之,這種模仿逐漸內化成孩子的性格。

如果父母表現出的都是缺乏修養的行為,那麼孩子通過模仿這種行為,也會變得缺乏教養。

父母以身作則的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環節。它決定著孩子長大成人後,品德是否高尚、處事是否得當,這一切的意義對孩子的人生而言,要遠大於遺傳智力的影響。

你的修養,就是你孩子的教養。以修養育修養,以品德養品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要首先做到。

「格局,是一個人精神上的基本架構,它昭示著一個人的胸襟氣度,也是一個人內在精神的直接反映」,父母的眼界與格局,決定孩子世界的寬度。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父母有大格局,孩子才能走得長遠。

作為父母,不能只關心孩子吃的飽不飽,穿的暖不暖,對孩子的關心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更要在精神層面關心自己的孩子。

養育孩子,不是只有「養」還要有「育」。除了物質上的滿足,父母更應考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擁有大格局的父母能創造各種可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內心變得強大起來。

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看世界的視野和態度。成為父母並不意味著失去自己,有大格局的父母不會把所有的勁都使在孩子身上,而是給孩子獨立生活和思考的空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也不能急於一時。養育子女,讓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光宗耀祖、掙大錢、買大房子,如果父母的格局眼界局限於此,孩子的格局也會受到限制。

父母要有大格局,就像紀伯倫在詩中所寫的那樣「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思想」。

父母有格局,才能打開孩子的未來。

《論語》中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我們日常生活,在教育孩子中也同樣適用。

父母的遠見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戰國策》中有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身為父母,沒有人不為自己孩子的將來打算。父母雖不能將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但卻可以為孩子的理想或未來添磚加瓦。

孩子成長的旅途總要面對許多岔路,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父母需要給孩子提供指導,這時父母的遠見就體現出了價值。

聽過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位小女孩特別喜歡畫畫,而且十分具有繪畫天賦。小女孩父母的朋友建議小女孩父母給小女孩找個老師,將孩子好好培養一下。

女孩的父母雖然口頭上答應了,但卻一直沒有在意。後來,隨著時間發展,小女孩身上的天賦被消磨殆盡。

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也是身懷天賦,卻因父母沒有遠見,而最終泯然眾人。

有遠見的父母會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孩子的未來打算。讓孩子活得開心快樂絕不是讓孩子處於散養狀態。讓孩子做個孩子,有個孩子的樣子也不等於孩子的生活中只有玩。

學習與快樂並不是衝突對立的,一個有遠見的父母不會唯成績論,以「成王敗寇」簡單粗暴的評價孩子,反而會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發現孩子的長處,會引導孩子不斷地完善自己。

父母有遠見,孩子未來的路就更寬廣。

父母的愛可以無條件,但一定要有原則。

《顏氏家訓》中說「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教育孩子有原則地約束比無條件的縱容更重要。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沒有原則或者雖有原則卻屢屢破壞原則,那孩子的將來可能會出現許多麻煩。

有原則,就是遵守規矩。原則就是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不能因為愛去縱容,去破壞現有的規矩,而是要讓孩子意識到他們的錯誤,耐心地引導孩子改正錯誤。

父母有原則,才能教育出有紀律,道德感強的孩子。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堅持做父母的原則,放縱孩子,不讓孩子明白道德規矩,教育出的孩子也不會有原則,不會有紀律觀念。

孩子越小,父母越需要理性,越需要堅守原則。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和不合理要求,父母必須用堅決的態度使孩子明確行為的界限。

許多家庭都有這麼一個通病,就是家裡雖有規矩,但孩子一哭一鬧當父母就失去了原則。

許多被慣壞的孩子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的要求總是能被滿足,只要一哭一鬧甚至不哭不鬧,父母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自己對孩子的要求,降低底線,失去了做父母的原則。

想讓孩子守規矩、講規則,家長首先要堅持自己的原則。當家長針對自己孩子制定了一些規則後,就要嚴格遵守執行,不能輕易破壞規矩。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既不失去愛,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教育不僅是教育孩子,更是家長的自我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複製父母的行為,更會複製這些行為背後的品格、修養、原則、格局。

做一位好父母應該明白,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個提升自己的過程,完善自我為孩子做出榜樣比一味要求孩子「成為誰」更重要。

相關焦點

  • 「四有」父母: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養不教父之過」之語,列夫·託爾斯泰也曾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首先父母也應做到有修養。
  • 「四有」父母: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
    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首先父母也應做到有修養。無數事例告訴我們:有教養的孩子背後站著有修養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不合格的家長。年幼的孩子會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來獲得一種與父母共通的安全感。隨著時間變化,久而久之,這種模仿逐漸內化成孩子的性格。如果父母表現出的都是缺乏修養的行為,那麼孩子通過模仿這種行為,也會變得缺乏教養。
  • 父母「四有」,孩子優秀: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養不教父之過」之語,列夫·託爾斯泰也曾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首先父母也應做到有修養。無數事例告訴我們:有教養的孩子背後站著有修養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不合格的家長。
  • 【新營中學•家長篇】做「四有」父母: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
    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孩子教育中意義重大。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養不教父之過」之語,列夫·託爾斯泰也曾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首先父母也應做到有修養。
  • 父母有格局,孩子自優秀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養不教父之過」之語,列夫·託爾斯泰也曾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首先父母也應做到有修養。無數事例告訴我們:有教養的孩子背後站著有修養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不合格的家長。
  • 有遠見的父母是什麼樣的?
    人的外表穿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學問,有品行,有內涵。」比如,孩子蔫頭耷腦地說沒考好,你要說,「你沒考好很傷心,這一點爸媽可以理解。但是再難過也改變不了這個結果,只有勇敢面對,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下次才有進步的可能。」比如,孩子問你是學聲樂好呢,還是學繪畫好呢?「那可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決定吧。」
  • 有遠見的父母,都特別重視孩子的這四個方面的培養!
    「孩子上學之前,我什麼都不會讓他學。孩子就快快樂樂的做孩子就行。」這樣的話,您是否也經常說。但學點東西和孩子的快樂真的是對立的嗎?精英如伊萬卡家庭,可以讓女兒和兒子都一歲多開始學中文,並請懂中文的保姆貼身陪護。富有如黃磊、田亮家庭,可以把孩子送去國際幼兒園,看英文繪本,講英語故事。
  • 有遠見的父母,在疫情期間都會要求孩子這樣做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格局越大的父母,在疫情期間都會要求孩子這樣做。 一、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這時候的孩子本應該在學校學習,卻因為一場疫情,不得不在家待著。有些父母就非常聰明,利用好假期時間,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拉開差距。
  • 有遠見的父母,從小就知道教會孩子這些事,長大格局才不會小
    導讀:有遠見的父母,從小就知道教會孩子這些事,長大格局才不會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有遠見的父母,從小就知道教會孩子這些事,長大格局才不會小!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有遠見、有見識的父母,不會問「學英語有用嗎?」
    「學英語有什麼用?」你還在說「英語無用論嗎?真正有遠見、有見識的父母,從來不會問英語有用嗎?很多父母都在表達這樣的一個觀點,九年義務教育學英語,到頭來出去買菜、旅遊都用不到英語,花那麼多時間來學習英語,最後卻收穫甚微,倒不如多花點心思在數學試題上呢。看見有網友說;「學英語是一個漫長且枯燥的過程,拼命學習十幾年英語,除了應付一次次的考試之外,生活中幾乎都用不到,學英語到底有什麼用呢?」
  • 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舞臺就有多大
    是的,孩子一個有思想有想法的人,父母不要固定他,而是加以正確引導他,培育他,長成一棵參天大樹。記住: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引路人。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舞臺就有多大。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亦給予米歇爾自由空間成長,以及培養其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父母的影響不出意外將要伴隨自己的一生。英國BBC有一部著名的紀錄片《56 UP》,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從七歲開始記錄,每七年記錄一次,一直到56歲。
  • 有遠見、有格局的家長會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別人家孩子的故事,誰誰誰家的孩子學習好,誰誰誰家的孩子有才藝......雖然我們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又抱怨他沒有那麼優秀。但今天親貝網小編告訴你,我們抱怨的對象錯了,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不在孩子,而是家長們的教育方式不同導致的。有遠見、有格局的家長經常會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你有跟孩子說過這些嗎?
  • 推薦|| 有遠見的父母,都在做什麼?
    時代變化太快,就算從小幫孩子找準賽道,但現在正當紅的專業,10年、20年之後,說不定都不一定存在了。舉個簡單的數據,今天的90後,當時剛出生那些年,父母一輩從事過的職業,到今天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改變。
  • 一個人,開始有遠見的3個跡象,若有一個也是好事
    作家馮兩努說:「世界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確實如此,仔細回想那些站在頂峰的人,他們往往都是擁有目標和遠見的人。所以,一個有遠見的人,即便當下生活不是那麼如意,但未來也同樣值得期待。那麼,一個有遠見的人,有哪些跡象呢?
  • 父母的遠見決定孩子的未來:你的格局你的婚姻就藏在孩子的性格裡
    父母的遠見決定孩子的未來:你的格局你的婚姻就藏在孩子的性格裡原創/靜月荷導讀:孩子的起跑線,不是興趣班、不是學區房、不是進名校,而是父母的遠見。因為,父母的遠見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你的修煉、你的眼界、你的格局、你的婚姻都藏在孩子的性格裡。
  • 一個人越來越有遠見的三種跡象
    看得透徹,就是有遠見。成大業者必有遠見。01對自己狠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當你還在強迫自己看幾頁書時,有的人每天樂此不疲,讀得廢寢忘食。你以為這些人,都有如神助。其實他們都普通如你我,不過是比你對自己更有要求。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摘蘋果理論:一個渴望成功的人,應該永遠努力去採摘那些需要奮力跳起來才夠得著的「蘋果」——目標。
  • 有遠見的父母,從不炫耀孩子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三緘其口」,因為他們明白:當孩子處在嫩芽成長期,做一個不多說的父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呵護…… 不炫耀 當紅主持人撒貝寧 為了順利實踐「著名民辦小學——著名民辦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北復交』和海外常青藤」牛蛙成長路線,一個三歲的孩子,整整三年,他每一天、每一周、每個月,他都需要接受各種知識的KPI考核。 高強度、高壓力的學習生活,最終讓孩子患上了抽動症。然命運捉人,在一場最有希望晉級的面試中,因被面試官發現了抽動症狀,孩子最終被刷下名單。
  • 邦元英語:優秀孩子的背後,站著有格局的父母
    作為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有出息的人。而現實中,很多父母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們從小都有一個天敵,叫做「別人家的孩子」。很多父母都喜歡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但是,因為方法不對,往往好心辦壞事。
  • 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會讓孩子吃這6種苦
    真正的愛,不是給他一個保護罩,而是教會他在暴風雨來臨前做好萬全準備。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會讓孩子吃這六種苦。01讀書的苦後臺有讀者問: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讀書的苦?在我看來,讀書的苦是一時的,生活的苦卻是一輩子的。在能吃苦的年紀不去吃苦,等到老的時候,就要承擔生活雙倍的懲罰。
  • 如何做一個有遠見之人
    只有把眼界放寬,把視線拉長,並腳踏實地去堅守,才能有更好的發展。相反,如果把目光投在眼前,只看到既得利益而沒有未雨綢繆的思想,那麼成功也只是暫時的。所以,我們要做一個遠見之人。一個有遠見的人必然會成就一番事業,而一個鼠目寸光之人也只能成為井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