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一個需要理論
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
這是一個需要思想
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
「錢塘社科百秒快講」
將邀請一批紮根基層、
善於研究、善於表達的專家,
用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學得來」的
語言解讀理論,講有思想的故事,
傳有故事的思想。
今天為大家帶來
身心健康篇第十五期——
《「贏了」孩子和「贏得」孩子的區別》
一起來聽聽江幹區社科聯(錢塘智庫)
特邀專家何蔚萍的感悟!
今天我們想跟大家討論一下「贏了」孩子和「贏得」孩子的區別。雖然一字之差,但其實差別非常大。所謂「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
「贏了」孩子使孩子成為失敗者,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能力反抗。他們會把氣憋在心裡,等他們慢慢長大了,積累的失敗感通常會導致兩種情況:一種是反叛,就是通常講的叛逆。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到一定年齡孩子就開始叛逆,是因為失敗感積累到一定程度爆發;那另一種情況是盲從,就是盲目順從,就是這個孩子被徹底打敗了。其實這兩種品格都不是我們期望看到的,那麼「贏得」孩子,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
我想大多數的父母,在懂得了「贏了」和「贏得」的區別之後,更多的會選擇去「贏得」孩子。
那怎樣才能夠去「贏得」孩子的合作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這個場景可能很多父母都遇到過。女兒琳琳放學回到家。抱怨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朝她吼叫。媽媽以一種指責的口氣問道:「哼,你做了些什麼?」
琳琳垂下眼帘,生氣的回應道:「我什麼也沒做。」
媽媽說:「得了吧,老師才不會無緣無故地吼學生呢,你到底做了些什麼?」
琳琳陰著臉,頹喪地坐在沙發上,怒視著媽媽,媽媽繼續以指責的口吻說:「那麼你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琳琳怒氣衝衝的回答道:「沒什麼可做的。」
這時媽媽在想,怎麼樣才能解決問題呢?她深深吸了一口氣,換了一種態度,以一種友善的語氣說道:「我敢肯定老師當著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覺得非常丟臉。」(第一步表達理解)
琳琳抬起頭來,有些狐疑的望著媽媽。
媽媽接著說:「我記得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算術考試,我站起來削鉛筆,老師就當著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覺得又丟臉又生氣。」(第二步表達出同情,並告訴孩子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
琳琳這時感興趣了,「真的?」她說,「我不過是向別人借支鉛筆,我當然認為老師為這麼點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媽媽說:「嗯,我很理解,你肯定會那麼想。這樣,你看能不能想一個什麼辦法,免得以後自己再這麼難看。」
琳琳想了想回答說:「我想我可以多準備幾支鉛筆,以後我就不用問人家借了。」
媽媽說:「我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媽媽的一個目的是要幫助琳琳找到一些辦法,免得惹老師生氣和批評。請注意!當她第一次讓琳琳想辦法解決問題時,琳琳正因為心裡充滿了敵意而無法與媽媽合作,一旦媽媽採取了鼓勵的方法,琳琳就感到了親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遠和敵意,並且願意想辦法解決問題了。當媽媽能夠從琳琳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時,琳琳就不再覺得需要戒備了。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怎麼樣才能贏得孩子的合作,一共有4個步驟: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並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你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的進行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願意聽你說了。
4.讓孩子關注與解決問題。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類似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現在我們明白了。跟孩子交流的第一步是要尊重孩子,不管遇到什麼情況,我們先要聽聽孩子怎麼說。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用「贏得」孩子的方法和孩子交流,孩子是不是就不會有叛逆期了?
何蔚萍
1982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學院中文系,1999年獲教育學碩士學位。1987年起發表小說,曾獲浙江省&34;獎和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日文介紹到國外。她下過鄉、插過隊,做過老師,曾任江山市副市長、浙江省文化廳產業處處長,作品根植於深厚的閱歷,有特別的思想性、文學性和可讀性。
-下期預告-
《為什麼壞習慣容易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