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住在上海的媽媽,本來她也想著不讓孩子太累,所以選擇讓孩子自由成長,結果等到孩子3歲去幼兒園面試的時候發現,孩子吃了閉門羹。她自己也發現確實你自己跟別人的孩子差了一大截,別的同齡孩子能夠當著一群大人的面,用流利的普通話和大人進行交流,一點都不怯場,可是自己家的孩子還畏畏縮縮地躲在自己身邊,更不用說和別人交流了。
什麼是贏在起跑線上?是剝奪孩子的童年和快樂嗎?什麼年齡段應該有什麼年齡段的生活。一個孩子,還沒開始他的童年,就被逼著去學各種他不喜歡的東西,還不允許拒絕,這樣的愛意是否太沉重了?而這些動作真的能幫助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嗎?
美國的教育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到兩組孩子,一組孩子每天安排他們學習各式各樣的東西;另一組則不加幹涉,讓他們能幹他們想幹的事情。等到他們成年後,他們發現,第一組的孩子們絕大多數都出現嚴重叛逆的情況,並且對學習有一種天然的排斥感,情緒也更容易波動,常常陷入煩躁;而第二組孩子則較為活潑開朗,也更具有想像力和創新精神。當然,這不是說什麼也不許孩子學,而是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他想學,自然支持,他不願意學,也不要強迫。付出童年和快樂,並不能幫助他們贏在起跑線上。
我們常常說,有的人自己做不到的事,便要求孩子去做到。試問,如果換成你,在你三歲的時候,是更願意花半天的時間去想像各種你感興趣的東西,還是為了學習而在培訓班度過。父母剝奪了孩子的意願,把自己的願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那麼孩子的願望怎麼辦?是否也要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
真正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應該是道德方面突出的孩子。教會孩子遵守交通規則;教會他們基本的生存能力和如何保護自己;教會他們自己做選擇和學習的能力;教會他們獨立的思考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教會他們堅強和勇敢;教會他們真誠和善良......這樣,才是讓孩子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