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孩子英語贏在起跑線,終點卻和大多數人一樣?

2021-02-22 愛讀童書媽媽小莉

小莉的話:推薦過好幾篇關於語文學習的文章,都提到大量和持續的閱讀是學好語文、掌握好中文的根基和關鍵。同樣地,英文的學習也離不開「閱讀」二字。也推薦之前的一篇關於親子英語閱讀的文章《父母英語不好,能教孩子嗎》(發送數字264可看)。


「閱讀,是改變生命質地的偉大力量。不管是語文拔尖的孩子,還是英語拔尖的孩子,都是閱讀量大的孩子。我看到香港聖保羅小學的孩子們,津津有味閱讀原版書,國內也有一些小朋友,每天翻閱幾十頁原版書。顯然,所有孩子,都能收穫一種自由:讀英文書,好似讀中文書的自由」,很贊同作者的這段話。

另外不少媽媽對小莉每周推薦的英文視頻很有興趣,這裡也推薦一個公眾號「快樂天使英文繪本童書館」,這個帳號每天都會推送一個英文視頻哈。


………………正文分割線………………

贏在起點,終點卻很平凡

很多90後孩子,從小重視英語學習,長期參加培訓班,參加各種國內外英語考試,但英語始終「久學不成」、「贏在起點,終點卻很平凡」。我想用一個比喻,解釋這個現象。

面對全球化教育趨勢以及就業競爭壓力,未來的中國,孩子只有把英語學到精通,才有意義。孩子精通英語的過程,仿佛一次橫跨太平洋之旅,好比一段從北京到紐約的行程。

行程最初,孩子先要從家裡趕到飛機場。兒童甲乘坐計程車去機場。兒童乙步行走到機場。計程車比走路快得多,兒童甲提前到達機場,媽媽高興,心想:「孩子贏在起跑線了」。

「潑冷水」的問題是,到了首都機場,不等於到了紐約。一個人想要去哪裡,和最終能去哪裡,中間的鴻溝是巨大的(就像80後的調侃: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很多孩子提前到了機場,卻遲遲沒有登上飛機,反而一個勁地在機場「兜圈圈」。什麼叫「兜圈圈」呢?我用北京小朋友的學習經歷,加以說明。

學英語,最怕「低水平」重複

北京許多小朋友的英語學習方式大致是這樣:幼兒園聽英語兒歌,練習簡單的英文口語,學一學 Phonics(自然拼音)。

小學英語太簡單,孩子「吃不飽」,於是每周末繼續參加培訓班,學習劍橋少兒英語、背誦新概念英語,學習 Phonics(自然拼音),學習美國原版課本。

為了在「小升初」的時候,能有一些證書,於是參加一些英語等級考試,並且為了參加考試,又參加了考前培訓班。

孩子進入初中以後,由於理科學習負擔越來越重,所以英語學習幾乎退化成在卷子上做劃勾題、背單詞、啃語法,由於感覺英語進步慢,於是又繼續參加培訓班,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嫌棄大班教學不好,給孩子報了費用更高的「一對一」家教輔導(在北京,一小時200 元,只是非常普通的價格)。

以上描述,都屬於在機場「兜圈圈」,典型的「低水平重複」。學英語,最害怕的是「低水平」重複,因為這種重複會磨滅孩子對英語的興趣與信心。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 10 歲以上孩子的家長,總反映孩子對英語「沒興趣」。


讓閱讀原版書,化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可見,比別人家孩子提前到達機場,並非「核心優勢」。孩子能否比別人提前搭上飛機,才是「核心優勢」!如果孩子不儘早搭乘飛機,別人遲早會追上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起步早」的孩子,剛進小學,英語有明顯優勢,進了初中,慢慢開始「吃老本」,進到高中,感覺英語「上不去,下不來」。

故此,季羨林先生談到外語學習時,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入門不是問題,問題是入門之後怎麼辦?無論在中國大陸,還是在中國香港、新加坡,英語真正出色的孩子,都是早早入門(早早到達機場),接著很快接受系統嚴格的英語文學訓練(早早登上飛機)。19 世紀德國最重要的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特說過:「沒有文學根基,我們不可能深刻理解一門語言」。

有的家長問,怎麼能看出孩子是在「機場兜圈圈」,還是「搭上飛機」?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如下:如果孩子總把英語當作一門「學科」,孩子總在「學英語教材」、「學語法知識點」、「學怎麼考好試」、「年復一年學輔導班」,那麼孩子就是在「兜圈圈」。「兜圈圈」,是英語學習失敗的預警信號。

如果孩子每天臨睡前,津津有味地閱讀二、三十頁純文字的原版文學書籍;如果閱讀原版書,化為孩子的生活方式,那麼我恭喜您!孩子搭上了飛往紐約的航班。(作者:李岑 來源:李岑新浪博客)

…………………………………………

英文經典故事回顧(更多英文故事請點擊帳號左下角的聽故事,進入英文故事)

回復56可聽《we are going ona bear hunt》

回復63可聽《The Three Bears》

回復 69可聽《Don'tLet thePigeon Drive the Bus》

回復98可聽《Guess How Much ILove You》

中文經典故事回顧(更多中文經典故事請點擊帳號左下角的聽故事,進入故事寶盒)

回復64 可聽《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啦》

回復129可聽《烏鴉麵包店》

回復89可聽《都是放屁惹的禍》‍

回復 37可聽《肚子裡的火車站》系列兩個故事

回復7 可聽《我是霸王龍》系列兩個故事

回復 87 可聽《女巫科而娜杜耶》

回復 60 可聽《活了100萬次的貓》

回復 66 可聽《古利和古拉與古魯力古拉》

回復 12 可聽《好髒的哈利》系列四個故事



相關焦點

  • 讓孩子贏在「終點」而不是「起跑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是現在很多家長都聽說過的一句教育理念。讓孩子儘早的接受教育,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慌忙讓他們學習認漢字,讓他們學習讀拼音。把一年級的事情都早早的在幼兒階段就完成了,這樣看起來確實比其他的小孩子要提前了好幾年,這是一種贏在起跑線的行為。但如果我們真的把學習看作一場賽跑的話,那麼你贏在了起跑線,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在終點,因為科學的訓練體系需要包括熱身的一味的單純去搶起跑的速度。
  • 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
    「我們不想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體力、精力耗掉,不想急著衝刺,我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的花費也越來越高,「花樣」也越來越多,學區房也應運而生,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甚者,有人花費巨資購買一間不能住人的倉庫當學區房,就是為了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
  •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何以輸在了終點線上?
    我國現有人口14億,僅有2人獲過諾貝爾獎,其中還有一人是文學獲,這與我們這個人口大國和發展水平是極不相稱的。諾貝爾獎物理、化學、生理(醫學)等獎項的評選標準雖然複雜,但其核心卻是簡單,那就是創新性、對人類的貢獻性和領先性。
  • 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能贏在終點嗎?
    最近熱映的一部印度輕喜劇影片《起跑線》,讓小編很感興趣。吸引我的主要是名字和豆瓣8.2的評分,但看完後卻笑不出來。那句:「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讓我也感到慚愧。店鋪老闆的孩子尚沒有資格,那我們農民的孩子還有機會嗎?也許有,但風鳳毛麟角。
  • 德國才8千萬人,憑什麼拿下一半諾貝爾獎?輸了起跑線卻贏在終點
    比如,沒出生就進行胎教,學爬行也要報個班,沒上幼兒園就帶孩子去進行各種腦力開發,上學了就更不用說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興趣班鋪天蓋地而來。似乎家長們都覺得,越早受教育對孩子越有利,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是,中國的孩子從小就如此優秀,為什麼我們國家的諾貝爾獎得主屈指可數,而德國不過8千萬人口,卻能拿下一半的諾貝爾獎,這是為什麼呢?在我們國家,多講究的是"學前教育",即在孩子沒到年齡上學就會被送去幼兒園接受一定的知識。
  • 輸在起跑線上,如何才能贏在終點
    烏龜跑得很慢很慢,兔子跑得很快很快,兔子處在領先的位置,兔子驕傲自滿,於是在領先的情況下睡著了,醒過來的時候烏龜已經到達終點了。比賽是一個過程,輸在起跑線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輸,可怕的是驕傲自滿。還沒跑到終點,就自動放棄了。槍聲響起的時候,每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衝出起點的時間必然不一樣。
  • 多聽英語啟蒙兒歌,讓您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如果說話沒有節奏感,就跟機器人一樣單純把語言表達出來,沒有任何節奏和情感,是很難與他人進行交流的,而英語兒歌正好可以鍛鍊孩子說英語的節奏感。此外,把韻腳相同的幾個詞放在一起,會更容易形成印象,便於記憶。
  • 總想贏在起跑線上,卻總輸在終點線前
    仿佛學了這個神奇的教材,英語學習就能快人一步,傲視群雄!連我家媳婦最近都開始問我了:你打算什麼時候教兒子(四周歲半)英語?我輕輕地嘆了一口氣,仿佛看到了兒子的未來!孩子各不相同,而天底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家長的心情我萬分理解!
  • 《起跑線》電影賞析:贏在起點不算贏,輸在終點可是真正輸
    影片用多種角度詮釋「起跑線」,也讓「孟母三遷」的典故,映照在每一個如今的學齡前兒童的家庭裡!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
  • 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人生是馬拉松長跑,真正的教育是贏在終點
    我們都以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卻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首富馬雲,三次參加高考,在第三次高考艱難過關進入大學;他和同學24人參加肯德基面試,卻只有他一人被淘汰。曾經的失敗、沒有贏在起跑線又如何,如今的馬雲不是贏在了終點嗎?很多的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擔心他們沒有時間學習,包攬了本該孩子們承擔的家務,寵溺孩子,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就非常滿足。這樣的教育培養了自私自利,沒有擔當、唯我獨尊的孩子。
  • 學生贏在了起跑線,可是輸在了終點,好的規劃不如教學生如何去做
    現在的學生壓力真的是非常的大,家長們都努力的不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很多家長無論家庭條件如何,拼了命一樣的都要給學生報各種的補習班和興趣班。可是,當學生還在小學階段的時候可能還可以,但是到了初中或者是高中之後,那就會發生明顯的不一樣了。
  • 家長|就算輸在起跑線,也要讓孩子贏在終點
    發令槍一響,四個小隊員像離弦之箭衝出起跑線。馬子惠剛一起步,就重重地摔了一跤,整個人趴倒在冰面。但小姑娘絲毫沒有猶豫,迅速爬了起來,奮力追趕。 Q 「贏在起跑線」與「彎道超車」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重要,還是贏在終點重要……
    她自己也發現確實你自己跟別人的孩子差了一大截,別的同齡孩子能夠當著一群大人的面,用流利的普通話和大人進行交流,一點都不怯場,可是自己家的孩子還畏畏縮縮地躲在自己身邊,更不用說和別人交流了。什麼是贏在起跑線上?是剝奪孩子的童年和快樂嗎?什麼年齡段應該有什麼年齡段的生活。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可贏了起跑線,孩子就知道怎麼跑了嗎?
    吃完飯後,他有些抱歉地對我說到,快要開學了,所以有很多孩子的家長打電話給我希望我幫他們的孩子分一個好班。我有些好奇地問道,現在小學班級就開始分重點班和普通班了嗎?他笑笑說,那倒沒有,只是有些老師資格比較老,而且往年教出的孩子的成績也還不錯,所以家長們就想讓他們的孩子去這些老師的班上,這些家長的本意就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後他又笑著補充了一句耐人尋味的一句話,有了起跑線,孩子就知道怎麼跑了嗎?
  • 德國人的教育:讓孩子輸了起跑線,但卻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德國孩子在幼兒園的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德國無論是網絡上,還是街頭上,往往是看不到任何的學前教育和補習班的廣告。但就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德國教育卻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那麼為什麼 會這樣,我們可以具體看一看德國孩子小時候都是怎麼過的。
  • 贏在起跑線不如贏在終點,善用「職業教育」,讓孩子笑到最後
    當孩子對某種職業感興趣時,理想便通過自己的認知而產生了,他會發自內心地想通過學習去努力,去實現,哪怕是遇到困難,也不會斷然放棄,而這些並非是父母強加或安排的。前段時間一部講親子關係的電視劇很火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當劇中的一名女生在她喜歡的工作場景裡,自信地介紹她擅長的專業時,那種專業和熱愛,透過屏幕都能感受得到。
  • 德國人的教育:讓孩子輸了起跑線,但卻讓孩子贏在了終點線上
    所以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在選擇移民的時候選擇德國。但是德國和國內很緊繃,很焦慮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如果說按照中國的教育模式來做比較的話,那麼德國孩子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德國甚至在《基本法》中第七條中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德國孩子在幼兒園的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的教育有多拼
    因為一直放養大娃,沒為他做什麼準備,結果兒子養到1歲半,要去面試幼兒園學前班了,Irene才驚覺兒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在二胎的時候,Irene就決定讓肚子裡的寶寶贏在子宮裡。因為某些出了名競爭激烈的學校,一年只收10個寶寶,還只能是一月生的。為什麼?
  • 「起跑線」的終點不是「北大清華」
    三十多年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火遍大江南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紛紛將孩子送進各種培訓班裡,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實際上又有多少家長懂得「起跑線」的真正含義,又有多少家長其實偏偏讓自己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 父母不顧孩子想法、盲目報補習班,就算贏在起跑線,也會輸在終點
    相信大多數家長在最初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神童,比自己小時候聰明多了,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就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班,音樂舞蹈美術口才,圍棋跆拳道等等,總之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孩子培養成通才全才,讓孩子比別的孩子優秀。但當我們的孩子真的掌握各項技後,就真的把其他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