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
——泰戈爾
窮養富養, 不能慣養;寵愛溺愛, 必是禍害!
著名教育家李玫瑾曾說:「千萬別太順從孩子,因為大部分逆子都是父母寵出來的。」
《圍爐夜話》中也說道:「教子勿溺愛,子墮莫棄絕。」
真正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源於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溺愛。
被溺愛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怕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
「一切都為了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被溺愛的孩子,都不懂得感恩,這正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
有這樣一則新聞:
一個10歲的男孩僅僅因母親沒有滿足他的小要求,就對母親拳打腳踢,每一拳都極其兇狠,打中其要害。
即使母親躺倒在地,卻依舊不依不饒,用腳狠狠地踹自己的母親,仿佛眼前的不是自己親人,而是多年的仇人。
生活中,這樣的案例也是屢見不鮮......
女子與母親發生爭執,當街給母親甩了兩個耳光;母親為了請求孩子去上學,當街給自己孩子下跪。
更為嚴重的是,溺愛孩子甚至會搭上自己的性命。
有個被溺愛的孩子,從小好吃懶惰,只想著如何快速致富。
為了一己私慾,給父母購買保險,在他們茶水中下毒,製造煤氣中毒假象,用父母的性命來謀取錢財。
這些事件無一不讓人感到心寒,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就像一頭白眼狼。
不僅毀掉了孩子,還反噬到自己身上,而且刀刀致命。
莎士比亞曾說:「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痛噬人心。」
被溺愛的孩子,只懂得一味索取,在他們眼中只有利益,永遠也學不會感恩。
健全的教育≠健全的家庭教育
絕大多數家庭是溫馨健全的,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懂事的。所以關於家庭教育,很多人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因為虎毒不食子,父母肯定都愛自己的孩子。
可是李玫瑾教授用實例告訴我們,「家庭健全不等於健全的家庭教育」。
乳兒期,是孩子建立情感依戀和情感聯繫的時期,所以良好的親子關係至關重要。
一些家長認為,家庭中是不是應該有家庭成員的分工?孩子早年都是媽媽管,那爸爸幹什麼呢?
爸爸們一定要做到,在孩子六歲之前,當著孩子的面好好愛媽媽——也就是說,不要把兩個人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不要讓孩子覺得「我才是家庭的重點,你們都要照顧我」,形成自我中心。
媽媽照顧孩子的時候,爸爸照顧媽媽,然後媽媽還要告訴孩子,「咱們也要幫爸爸「,所以家裡應該形成循環連結的關係,而不是形成一個中心的關係。
這個過程中,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情感會發展:他先找準一個人,當情感得到滿足時,就開始關注一家人,包括爺爺奶奶、姑姑叔叔,進而產生以家族為聯結的親情。
當他產生親情之後,會走出家門,很快跟小朋友融在一起,把身邊的小朋友發展起來,從同伴兒、夥伴兒再發展到朋友,這個過程從小學一直持續到中學,進而建立起友情——這時候的友情往往是一生中最穩固的,因為他對朋友的情感依戀恰好到了高峰的程度。
再到後來為人父母,就知道了父母不容易,這時,只有當一個人有愛的關係的時候,才會知道責任和約束。
對於孩子的錯誤,不批評,不指責,一句「他還只是個孩子」就簡單帶過。
有的父母在孩子做出危害社會的行為時,選擇包庇,辯解,甚至花重金去幫助他逃脫責任。
要知道這樣的溺愛,根本不是愛,而是一把無形的刀,斷送孩子的一生。
它殺死了孩子的感恩、獨立,責任和成長,葬送了整個家族的希望和未來。
輸不起的不是孩子
而是你自己
只能做最優秀的那個,當第二名就是失敗者——在孩子的成長中,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其實,這樣的孩子有很多:在取得一定成績後,一旦失敗,便會產生心理落差,從而也不敢面對曾經誇讚過自己的家長。
很多孩子甚至因為成績下降或成績不好而極端的選擇結束生命。
無數令人痛心的案例擺在眼前,無疑是給所有父母的一個警示:
一個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很難贏。比起成績,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加重要。
所以,理性看待輸贏,是孩子從小就應當學習的一堂課,也是孩子在人生這條道路上必須要明白的道理。
孩子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源於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的輸不起源於父母的輸不起。
李玫瑾教授指出,人的心理有發展順序。
任何生命都是一個過程,生命的發展是軌跡式的,人的命運取決於早期。我們講,心理的問題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很好地發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所有的問題是身邊成年人造就的。
李玫瑾教授曾在演講中用一段話來說明:我的胃口是餵出來的,我的脾氣是帶出來的,我的觀念是嘮叨來的,我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我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
有一位企業董事長通過《今日說法》的記者找到李玫瑾教授,他說:「李老師,我這兒子老偷錢,我想領他來見見你。」李玫瑾教授跟他講,「你兒子不用來,你來就行。」
什麼意思?問題在他身上,不在孩子的身上。
愛他,就讓他「吃苦」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不吃小虧將來會吃大虧,不吃小苦吃大苦。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曾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小時候,父母為孩子遮風擋雨,可是父母終究會老去,即使能幫一時,但幫不了一世。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1.吃讀書的苦
孟子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只有累過,才能知道閒的滋味;只有苦過,才能享受極致的甜。
讀書雖苦,卻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今日吃讀書的苦,往後都會成為一條寬廣的路,指引他走向自己想要的生活。
2.吃勞動的苦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疼愛孩子,才為他的將來長遠考慮,捨得讓孩子吃勞動的苦,正是深愛的表現。
勤勞的品質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永不會過時。
勤奮獨立的孩子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更強,幸福度也相對更高一些。
3.吃批評的苦
《左傳·宣公二年》:「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善莫大焉。」
孩子犯錯實屬正常,父母應正確引導,適當批評,讓孩子學會自我審視,不斷改錯,不斷成長進步。
若是選擇包庇和寬容,則會養成孩子自私自利的性格。
4.失敗的苦
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
身為父母,需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失敗觀,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告訴孩子每一次的失敗都是離成功更進一步。
5.分離的苦
人生就像一場旅途,來來往往,離別總是常態,要學會坦然接受。
孩子就像父母手中的風箏,想要他飛的更高,就要捨得剪掉手中的線;想要他學會真正的獨立,就需吃分離的苦。
孩子越早獨立,越早分離,越是成功。
6.不守規則的苦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孩子漠視規則,不守紀律,父母若是一味偏袒,則會養成肆無忌憚,目中無人的性格。
要知道一味的縱容,不是愛,而是害!
孩子犯錯,接受適當的懲罰,才是對他最好的愛。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鼓勵孩子靠自己的雙手去贏得想要的。
只有經過不斷歷練,孩子的羽翼才能越來越豐滿,即使風雨來臨,也能學會自己撐傘,扛起希望和責任!
正如泰戈爾所說: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
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能夠分享出去,願天下所有的父母引以為戒,願世間所有孩子都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