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往往都比較刻板或者片面,自認為對孩子好的教育方式未必在施行的時候能夠得到很好的效果。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和傾聽,可以說大部分成長的問題都是來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更重要的是父母犯錯而不自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家長都是延續的自己兒時被教育的方式,但這些方式有可能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家長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他們終身影響最大的人,自從認識世界開始孩子就是從父母的點滴行為和想法中逐漸建立起世界觀和價值觀。在他們還不懂得分辨對錯的時候,是家長的做法讓孩子知道什麼是黑什麼是白。
即使將來在學校和社會中一樣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理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言行對於他們的影響是巨大的。
而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一個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任何孩子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在成長的時候孩子和家長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不聽話,不好好學習,亂發脾氣等等,這些都是反覆會出現在孩子身上的,不可能一次性根治,而是需要家長反覆不斷耐心的教導才行。
孩子叛逆,孤獨,自私,甚至缺乏正義感和善良等優良品質,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有的時候家長越想要對孩子嚴加管教,收到的效果不僅不好,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不聽話,更叛逆,他們會覺得父母是自己的束縛,想要逃避或者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證明自己才是對的。
父母越是耳提面命的囑咐孩子不要這樣做,他們反而會反其道而行之,想要違背家長的意願,做給家長看。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家長一方面尋找方法,一邊焦慮不已,感慨現在的孩子不如小時候的自己好管教。
但其實父母是不是應該想一想,是孩子難教孩子家長的管教方式出了問題,孩子出生的時候大多數都是一張白紙,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是必須要通過父母的教育才能讓他們懂得世間的基本規律,明白如何表達自我。也就是說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孩子感覺到的一切都需要經過父母的過濾才能傳達到他們的內心。
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大部分能夠歸結於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家長的每句話,每個動作甚至是看不見的眼神或者是想法,都有可能被孩子接收到從而內化成自己的想法和行動。
積極的行為能夠得到積極的結果,反之消極的批評和指責則只能讓孩子接受到消極的教育。
父母如果在教育的過程中忽略了言傳身教,不能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孩子就容易沾染到不良的生活習慣,家庭往往決定著孩子的性格,行為心理,乃至整個人生。
在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想要不成才都很難,而在一個不懂教育的家庭中,即使孩子天賦很高,也很難讓他們成才。
正因如此,家長想要讓自己的孩子成才,就必須要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人能夠創造環境,環境也能夠改變人,在孩子成長的眾多因素中,家庭環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是他們出生之後面對的第一個環境,是孩子最常接觸的,在人生的第一個環境中接受教育影響,會在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給孩子的終身成長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就像溫度對雞蛋的影響,溫度不適宜就沒有辦法成功地孵出小雞。
家庭不僅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學業,也會深入到孩子的個性,孕育孩子未來的面貌。或許家長沒有辦法馬上提供給孩子雄厚的經濟基礎,但是可以給孩子營造出一個適合生長的幼年環境。
家庭環境包括了家庭的經濟環境,親子關係,父母的教養,思想層次和行為方式等等,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父母要謹慎自己的言行,對孩子關愛而不放縱,充分發揮模範作用,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這才是適合孩子生長的家庭環境。
夫妻之間避免不了吵架,但是要儘可能地不要在孩子面前吵,就算一時沒有控制,也不要忘記補救,平時多用平時的角度和孩子說話。
父母並不需要過多地向孩子解釋什麼叫有愛和親善,只需要直接用行動的方式向孩子表達出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