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記得有一句話被教育界的領導們經常拿過來激勵(訓斥)老師,現在這句話在公開場合幾乎每人提及,卻往往成為辦公室中老師們自嘲的談笑話題。這句話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老師們閒暇時刻還經常喜歡自我調侃的話有很多,比如:「好學生不是教出來的」等,為何身為教師,卻經常對喜歡自我嘲笑、互相調侃呢?想來也許是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時候真的是無能為力罷了。
受本學校周邊教育環境影響,我所在的學校終於也耐不住性子,開始在招生中設置快慢班。入學考試按成績分班,成績好的學生集中到一個班級之中。剩餘的平均分配到各個平行班之中。
美名其曰,能夠更好地因材施教。但是這樣可苦了我們幾個帶平行班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再加上義務教育階段,區域範圍內的學生必須入學。因此我班入學成績語文平均分38、數學平均分22、英語平均分35,唯一值得安慰的是班級中還有那麼三五個成績正常的學生。
小學階段基礎差到極點,怎麼教
開學3周了,課程進度放到了最慢,就是為了照顧基礎極差的學生。但就是這樣,還是於事無補。一篇課文背誦一周還有近半數不會;生字詞默寫錯的一塌糊塗;拼音前後鼻音不分、平翹舌不分;古詩詞默寫錯別字百出。
關鍵這還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竟然有連自己名字都寫錯別字的學生存在;不知道自己家在哪個鄉鎮的……
其實一線教師在農村教書已經15年了,對於上述情況也幾乎是見怪不怪了,沒有父母的陪伴,小學階段就是」散養「了6年。家庭不重視孩子的教育,這種現象在農村比比皆是。試問這樣的孩子,哪個老師能教好,專家不服可以來試試。
此類孩子還有救嗎
埋怨歸埋怨,誰讓咱是農村教師呢,走上講臺就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是必須的。那麼這類孩子該怎麼挽救呢?一線教師認為可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1、降低希望,進步就好
他們早已對一味的批評指責產生了免疫力,比較經過了小學階段6年的」磨練「。不如放低對他們的要求,不會拼音就教拼音,不會背誦就多給他幾天時間,以鼓勵為主。
2、養成教育為主,知識提升為次
小學老師不可能不嚴格要求他們,但是當年他們年齡尚小,因此壞習慣帶了一身。可是現如今他們已經成為中學生,正是由於之前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導致成績差的一塌糊塗,所以」磨刀不誤砍柴工「,先從教他們做人做事、守規矩做起,甚至可以把學習文化知識先放一放。
留在學校不輟學就是勝利
當前正是國家扶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時期,各地都在積極地響應國家號召,堅決不能讓一個孩子輟學,已經上升到極高的高度。開學初領導們就和老師們進行了談話。
留在學校裡,不管文化知識學習的多少,起碼比走上社會要能夠多學一點吧。也許他1年後心智成熟了,願意努力學習了呢?即便時間有限,短時間內難以考入高中,起碼可以憑藉初中文憑進入中等專業學校學一門技術。
很多時候,身處一線農村的教師,面對基礎極差又缺乏父母監管的孩子,真的是無能為力。我在開家委會時和家長們說了這麼一句真心話」我只是孩子這3年的老師,而你是孩子一輩子的家長「。
因此我倒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家長「這樣說也許更合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