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看一道結構化的真題,是這樣說的: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對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對於這個問題,需要分三步來作答:點題、析題和總結。來看看參考答案是怎麼說的,趕緊學起來吧!
陳鶴琴先生的這句話一語道破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只要老師找到恰當的方法,每個學生都是可教之才。因此,我們要懂得賞識每個學生,對每個學生都要抱有希望和期待,然後找到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朗朗是當代中國最優秀的鋼琴家之一,他在幼年時代就顯現出了過人的音樂天賦。更為難得的是朗朗十分刻苦,在學鋼琴方面肯下苦功。然而,他的求學之路並不順暢。他的一位鋼琴老師曾把他趕出教室,對他說:"你沒有天分,學不好鋼琴!"其實,這位老師在音樂方面造詣匪淺,但是在教育朗朗的過程中,他沒有多去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而是在簡單嘗試了自己擅長的幾種方法後,發現效果不好就選擇了放棄朗朗。
之後,朗朗成為世界聞名的鋼琴家,在是否有天分的這件事上,他的成就已經給出了很好的答案。而當年那位放棄他的老師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朗朗並非朽木,而是璞玉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朗朗的求學經歷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並非朗朗不能被教會,而是老師沒有教會他的辦法,同時也缺乏必要的耐心和信心。
在生活中,有些老師不把學生學不好當成自己的責任,而是認定這些學生就是沒有天分或者不夠努力,他們把這些學生定義為差生,放棄對他們的教育。然而,這種想法就是教育無能後的自欺欺人。
教師工作任重而道遠,在我將來的工作中,我需要不斷努力,不斷地從書本和實踐中積累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與此同時,我會努力發現每一個學生在各方面的長處,用科學恰當的方法去引導每一個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我會時刻謹記這句名言,自我反思,鞭策自己,做一個永遠對學生有信心、有方法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