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最早是誰說的?過時沒?

2020-12-13 騰訊網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最早是誰說的?過時沒?「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本身沒錯,錯在被人誤讀。

曾幾何時,在中小學教師的頭頂開始高懸起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利劍,那就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其實,「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最早是由我們近代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提出的。陳鶴琴先生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的教育家,與陶行知、晏陽初、黃炎培並稱中國教育界有四位聖人,他被譽為「兒童教育的聖人」。

鮮為人知的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最初只是陳鶴琴先生用以自勉的一句話。令陳鶴琴先生自己也難以想到的是,幾十年後,他的這句話卻被部分管理者當成「苛求」老師的金科玉律,一竿子打倒一大片一線教師。其實,這是人們「斷章取義」式的「為我所用」。大多數人並不真正理解陳鶴琴先生說出此話的背景與用意,因而誤導了一大批並不懂教育的家長,造成教與學的「混亂」。對於「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經典名言」,是到了該澄清的時候了。

陳鶴琴,1892年出生於浙江上虞百官鎮茅家弄一個沒落商人家庭。早年喪父,依靠母親替人洗衣維持家用,但是,母親是個知書達禮之人,並沒因農家困難而剝奪了孩子受教育的權力。他8歲時被母親送入私塾學習國學,14歲時,在姐夫資助下考入美北浸禮會開設的杭州蕙蘭中學。中學畢業後,先後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及北京清華學堂高等科 ,1914年夏,22歲的陳鶴琴從清華畢業後,又考取公費(「庚款」)留學美國,就讀於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1917年夏,在霍普金斯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17年秋,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師從杜威,專攻教育學和心理學。191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轉入心理學系,準備博士論文。當時,正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郭秉文在美國物色教員,陳鶴琴應邀回國任教。1919年9月,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科任心理學、兒童教育學教授,從此與兒童教育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

當時的兒童教育,在中國還是一片荒漠,在學制上尚無地位,少數幾個幼教機構,都由教會主辦。這位師從杜威的教育學碩士歸國後,雖然身為大家教授,但是,他卻放下身段,身體力行,要為中國的幼兒教育闖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路子來。

1923年秋,陳鶴琴在自家寓所裡創辦了中國首個幼教試驗基地——南京鼓樓幼稚園。自此,他家的客廳成了12個流浪兒的課堂。他架起小黑板,擺上小板凳,讓女兒當小先生,教流浪兒識字、唱歌;他和孩子們一起做識字遊戲;他在音樂聲中拿起「新年老人」的拐杖,走到臺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兵丁」,一邊唱著,一邊以手杖作槍,舉槍、瞄準、射擊……他是第一個將遊戲引進課堂的中國教育家。

1927年2月,陳鶴琴又與陶行知、張宗麟等一同發起成立中國最早的兒童教育團體——幼稚教育研究會,創辦《幼稚教育》並任主編,發表《我們的主張》,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15條辦園主張。3月,受邀擔任曉莊師範第二院(幼稚師範院)院長兼指導員;隨即,與張宗麟等一道創辦中國最早的鄉村幼稚園——燕子磯幼稚園。

陳鶴琴先後在南京創辦了5個實驗學校和幼稚園,又最先在高校開設兒童心理學。有人背後議論:「堂堂大學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麼出息?」陳鶴琴卻說:「我就是要從小孩教起。」

陳鶴琴從事的幼教事業是全面的、整體的,從託兒所、嬰兒院開始手,到幼兒園和小學;在師資培養方面創辦了中等幼師和高等幼師專校。他創立了中國化的幼兒教育和幼兒師範教育的完整體系。陳鶴琴為了配合幼兒教育與兒童教育的需要,還創辦了兒童玩具、教具廠,根據兒童心理的發展程序,製作了多種型式的玩具與教具。為了豐富兒童的知識,他編輯出版了不少兒童課外讀物。他所編輯的兒童讀物。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語言活潑,圖文並茂。

在教學實踐中,他提倡「活教育」。「活教育」思想,是陳鶴琴先生於1940年在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範學校時提出。這個理論包括:目的論、課程論和方法論,以及17條教學原則和13條訓育原則。它既是陳鶴琴長期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又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是中西文化與教育思想融合的產物。

在陳鶴琴心中,「活教育」具有如下十大特徵:1. 一切設施、一切活動以兒童為中心的主體,學校裡一切活動差不多都是兒童的活動。2. 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做人的態度,養成優良的習慣,發現內在的興趣,獲得求知的方法,訓練人生的基本技能。3. 一切教學,集中在做,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4. 分組學習,共同研討5. 以愛以德來感化兒童。6. 兒童自訂法則來管理自己。7. 課程是根據兒童的心理和社會的需要來編訂的,教材也是根據兒童的心理和社會的需要來選定的,所以課程是有伸縮性,教材是有活動性而可隨時更改的。8. 兒童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工作時很靜很忙,遊戲時很起勁很高興。9. 師生共同生活,教學相長。10. 學校是社會的中心,師生集中力量,改造環境,服務社會。

陳鶴琴提出的17條教學原則是:1、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2、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3、你要兒童怎樣做,你應當教兒童怎樣學;4、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5、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7、比較教學法;8、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9、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10、替代教學法;11、注意環境,利用環境;12、分組學習,共同研究;13、教學遊戲化;14、教學故事化;15、教師教教師;16、兒童教兒童;17、精密觀察。這突出了以兒童為學習主體的思想及一個「活」字,一個「做」字,使兒童處於主動學習的地位。

這些觀點的提出,對於從事幼兒教育的教師,是提出了可操作性非常強的教學方式與方法,並不是人們後來嘴中常常掛在嘴中的那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陳鶴琴並不是空頭理論家,他更是個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的實幹家,他的所有理論,都是從實踐中得來的。

陳鶴琴認為,幼兒教育教育不能光靠學校一邊熱,還得有家長的積極、正確地參與,才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陳鶴琴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兒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關係著人一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奠基作用。他對父母提出的要求的:父母要尊重兒童的人格;父母步調要一致;父母要給兒童以真正的愛。為此,他還專門為廣大家長撰寫了《家庭教育》一書。

《家庭教育》全書共12章,訂立家庭教育原則101條,講述了兒童心理及普通教導法,解釋了各項建議的涵義。內容涉及小孩子從醒到睡,從笑到哭,從吃到撒,從健康到生病,從待人到接物的種種問題,並進行充分的闡述,給廣大家長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合理化建議。

比如,在該書的「第九章 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中,他就為父母制定了八大原則:1、做父母的待子女要公平。2、對於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應當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態度。3、做父母的對待子女應當有相當的禮貌。4、要打破一個壞習慣的時候,留心不要養成一個新的壞習慣。5、做母親的不可叫小孩子打罵他的父親以取樂,做父親的也不可那樣。6、切不可欺騙小孩子。7、做母親的不應當背著丈夫去寵愛她的小孩子。8、小孩子作偽是由父母養成的。

1941年的中秋節晚上,陳鶴琴組織學生開了一場月光晚會。當晚,在深藍色的無雲天幕下,大家彈琴、唱歌、講故事。後來,學生們高呼「校長來一個!」年過半百的陳鶴琴又像當年一樣,拿起棍子,唱道:「我是一個小兵丁……」一邊唱著,一邊以手杖作槍,舉槍、瞄準、射擊……沒想到,17年後,他像這樣的「活教育」實踐,卻成為某些人批判他的罪狀。在1958年一次批判大會上,有人指著他罵道:「跳跳舞,釣釣魚,發發牢騷,你那學問狗屎不如,不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又是什麼?」此時,有人看見,坐在臺下受批的這位中國「幼教之父」,卻憨態可掬,「垂著眼皮,噘著嘴巴,一副受委屈的孩童神情。」這種寵辱不驚的心態,正是他多年從事幼兒教育修煉得來的智慧。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當時的教育背景,人們的教育觀念,教育考核制度,與現在的教育不可同日而語,根本沒有可比性。陳鶴琴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他一生致力於幼兒教育,很多觀點和言論的主體對象是幼兒、幼兒教師及家長。陳鶴琴當時說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是在給一切為零的幼兒教育領域鼓勁,旨在強化教師的責任感。或許他本人也沒想到,若干年後,他的那些豐富的教學實踐與理論被人選擇性地遺忘,而偏偏將他這句話當成一把拯救教育的「萬能鑰匙」。

如果藉助教育名言來激勵老師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是正確的,但是,如果非得拿它來作為行政權柄,來打壓老師,那就是得不償失的貽笑大方之舉。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對教育最大的誤解
    如果就此批評教師沒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那是對教育的苛求,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對教育的誤解。常有教育專家引述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聽上去很像教育的真理,然而這句豪言最早是誰發出的,究竟是在什麼情境下說出的,不清楚。從鼓勵教師面對困難勇於實踐的層面說,這句話也許有些道理。
  • 吳非:「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對教育的誤解!
    常有教育專家引述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聽上去很像教育的真理,然而這句豪言最早是誰發出的,究竟是在什麼情境下說出的,不清楚。從鼓勵教師面對困難勇於實踐的層面說,這句話也許有些道理。的確有教師把一些被社會認為不可救藥的孩子培養成了合格的公民。我也常看到有關改造罪犯的教育,和那種靈魂拯救者的胸襟相比,一些職業的艱難似乎微不足道。
  •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真是這樣嗎?
    常有教育專家引述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聽上去很像教育的真理,然而這句豪言最早是誰發出的,究竟是在什麼情境下說出的,不清楚。從鼓勵教師面對困難勇於實踐的層面說,這句話也許有些道理。的確有教師把一些被社會認為不可救藥的孩子培養成了合格的公民。我也常看到有關改造罪犯的教育,和那種靈魂拯救者的胸襟相比,一些職業的艱難似乎微不足道。
  • 吳非:「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對教育的苛求與誤解
    ,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聽上去很像教育的真理,然而這句豪言最早是誰發出的,究竟是在什麼情境下說出的,不清楚。從鼓勵教師面對困難勇於實踐的層面說,這句話也許有些道理。的確有教師把一些被社會認為不可救藥的孩子培養成了合格的公民。我也常看到有關改造罪犯的教育,和那種靈魂拯救者的胸襟相比,一些職業的艱難似乎微不足道。
  • 請不要對我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說是的,還沒等我問有什麼事的時候,對方的一句話猶如一聲驚雷直接擊在了我的天靈蓋上。「我家孩子這次怎麼考得這麼差,一年級那個老師教的時候不這樣啊?」如果說沒有後半句,我一定會耐心地給她分析一下孩子的試卷,後半句是一個有素質的家長說出的話嗎?我還是看了一眼她的試卷,八十多分,這對於100分滿分的試卷的確算不上好。
  • 如何理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是上世紀二十年代陳鶴年老先生提出的。當年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有特定背景的,僅僅只是針對當時的幼兒教師,目的是強化幼兒教師的責任感而發出的感慨。也許是對她們的支持與鼓勵而說的。這是在特定時間、針對特定事情、在特定環境下,說出這句話,本身沒毛病。但是,後來卻被人誤讀了這句話,甚至把這句話用於整個教育界,並且多用來對教師的指責,顯然貽笑大方了。
  •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授怒斥:胡說八道!
    可是班上就有那麼幾個學生,要不是貪玩根本不聽老師教,我苦口婆心也勸了很多次,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就是沒效果,成績還是那麼差,還有兩個學生,本身還是挺聽話的,但是真的不是讀書這塊料,別的孩子十分鐘就能背好的單詞他能花一個小時!
  •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你怎麼看這句話?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你怎麼看這句話?現在的老師不過是一種稱呼或許換另外一種稱呼更合適應該叫做看護,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現在的老師大多數不過是照本宣。這兩句話對人的差異性視而不見,過分誇大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 教育最大的騙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01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昨天,有一位當老師的朋友跟我說了這樣一件事: 他坐地鐵的時候,旁邊有兩個媽媽各自帶著小孩。
  • 校長: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真理還是謊言?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而有的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講話,有的甚至經常遲到早退,甚至有的學生根本就不想讀書,想來學校就來,想走就走,這樣的學生,有老師能夠把他的學習成績教好嗎?如果你恰好教到這樣的學生,你就是大部分人眼中,不會教學生的老師。這樣的理解對嗎?這點我是不認同的,學生成績不好,不等於學生沒出息,也不等於老師沒教好。可能就是基於「教好學生」觀念錯誤的理解。
  • 良知老師怒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個現在還認可這句傳統教育觀點,遭到有良知老師的怒懟,認為才是正確的。因為這句話的觀點已經不再符合新時代的發展,反而是對老師極其嚴重的偏見。1、「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老師在批改作業,在備課,備明天的課。還要想要怎麼教,才能讓學生容易懂,容易接受。要怎樣教才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生不懂的時候,老師又一邊一邊不耐其煩給學生講解。在我印象中的老師,他是公平的。不管你的成績好也罷,成績不好也罷,他都一視同仁,不懂的都一一解答。在我印象中的老師,他是無私奉獻的。
  • 有一種說法「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您認可嗎?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最早是由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來的。這句話主要是他自己用於自勉,自我鞭策的。後來被廣泛引用,賦予更多意義,成為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標準。實際上,孔子在《論語·衛靈公》就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就是指不分貴賤賢愚,對各類人都可以進行教育。
  •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果真如此嗎?
    今天我們來看一道結構化的真題,是這樣說的: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對這句話你怎麼理解?對於這個問題,需要分三步來作答:點題、析題和總結。陳鶴琴先生的這句話一語道破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只要老師找到恰當的方法,每個學生都是可教之才。因此,我們要懂得賞識每個學生,對每個學生都要抱有希望和期待,然後找到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朗朗是當代中國最優秀的鋼琴家之一,他在幼年時代就顯現出了過人的音樂天賦。更為難得的是朗朗十分刻苦,在學鋼琴方面肯下苦功。
  •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誰對誰錯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此語一出,滿堂喝彩。想必這句話對於很多教師行業的人太熟悉了。很多老師也是因為受到這句話的影響,前僕後繼,不怕辛苦都要把自己的學生教會。甚至有人把這句話當做了座右銘,希望可以時刻提醒自己,對待孩子不能有任何偏見,如果孩子學不會,肯定是自己的教學有問題。
  •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完全正確!教師為何痛恨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完全正確!為何教師痛恨?一線教師最痛恨的一句教育名言,莫過於這一句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一句話含義很明顯,教育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學生無關,全部是教師的錯,是教師不懂教育教學的方法,從而造成了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事故,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
  •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情緒發洩還是教育失功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原南京師範學院校長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意思是說學生都是可以通過教育取得進步的,這是完全正確的。但這裡的"教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學生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每個人都會因智商、環境、家教等因素的不同,產生學習效果的差異。
  • 校長,請不要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掛在嘴上
    校長,請不要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掛在嘴上,你不知道教師們最反感的就是這句話嗎我不知道你當過老師沒有,如果當過老師,我想問你,你教的學生是否都教好了呢?如果,你當教師的時候,就不是把所有的學生都教得很好,那麼你為什麼要用這句話來苛求老師呢?再說,「教好」的標準是什麼?
  • 你如何理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
    結構化面試題目:你如何理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  參考答案「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強調的是教育者對學生的一種責任與信念,是教育者基於這種責任與信念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 教育名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因何備受爭議?
    一直以來在教育領域都流行著一句爭議極大的名言,這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對於這句名言,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有著截然相反的態度,讚頌這句話的專家(磚家)那是真的多,他們常常樂此不疲的在各種場合提起這句話,並且把自己的「成功」和這句話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抬高自己的身價,一方面也能告誡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要隨便質疑自己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