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最早是由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來的。
這句話主要是他自己用於自勉,自我鞭策的。後來被廣泛引用,賦予更多意義,成為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標準。
實際上,孔子在《論語·衛靈公》就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就是指不分貴賤賢愚,對各類人都可以進行教育。
陳鶴琴老先生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反映的是學生觀,即學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必須要承認一點, 任何學生作為教育對象,都是可以教育的,並且可以取得成長進步,而絕非「朽木不可雕」。
但這個「教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只能根據每個人的條件,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取得比原來好的效果。
「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對教師的激勵,即教師要不斷提高師德水平和教學水平。做老師是有嚴格要求的, 不是任何人都適合做教師,當然更不是任何人自然而然就成為優秀老師。
老師的成長也是一個過程,包括知識儲備和積累、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提高都需要一個過程。每一位老師應該不斷激勵自己,向業界最優秀老師學習,盡最大努力培養好每一個學生。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個觀點雖然十年前提出,但現在不但不過時,還更加符合實際。
人才標準多元化
10年前,應試教育獨領風騷,分數決定一切,衡量人才的標準,衡量一個學生好不好的標準就只有一條,那就是「成績」。一個學生如果成績不行,那麼就覺得什麼都不行,各種評優、表彰基本沒有機會。
實際當中,我們有一個基本常識,由於才智的不同,不同的學生成績有很大的差別,這既和付出有關,也和潛能有關。
今天,對人才評價標準多元化了,不再以成績為唯一標準,尤其是進入社會、進入職場後,成績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標準了,溝通能力、協調能力、領導能力、管理能力、技術能力、創新精神、團隊精神等變得更加重要。
每個人都有閃光點
我們經常說,人無完人,也可以說另一句話,沒有一無是處的人。上帝在造人的時候,一定是給他關了一扇門的時候,另外開了一扇窗戶。
不同的孩子情商、智商、基因遺傳確實差別很大。不得不承認有些學生在文化知識的學習上,尤其是到了後期,確實壓力很大。
但話說回來,在學習上不開竅的學生也許在別的方面有擅長的東西,所以360行,行行出狀元。每個學生都可以想辦法挖掘潛能,進而激發學習興趣,成為某一個領域的人才。
實事求是的講,我們回憶一下從小到大的同學,不管成績有多差,不管多調皮搗蛋,不管多麼沒有追求,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有些當年我們看不起的同學,已經甩開我們好幾條街了。
因材施教是老師的職責
既然人才標準是多元化的,而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360行,行行出狀元。作為老師的職責就是要揚長避短,找到學生的閃光點,從閃光點出發,進行指導教育,就可以成功。
在人的培養上,除過德育,其他方面一定要避免以前的木桶原理,一味強調補短板,實際上,對於一個人來講,發揮特長比補短板更重要。
你再怎麼補,可能也不如人家,反之,發揮我們自己的特長,讓它更加突出,那就是一個有用的人才。
綜上所獲,一個老師,只要找不到了學生的閃光點,進行有目標的培養,就可以把學生培養成社會有用之才。如果一個老師離學生的一個特長都找不到,那顯然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