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先生說的。
對於這句話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教育家和校長們對這句話很是推崇,而老師們對這句話是比較反感的,甚至部分老師覺得這就是「老師脖子上的一把枷鎖」,讓很多老師覺得沒有教好學生,就是自己沒做好。
首先,教育的成敗不應該只由成績來判定。
有的人可以成為科學家,有的人可能只能做粉刷匠,而有的人可能成績並不好,但是他有可能在運動上特別有天賦,成為一名偉大的運動員。
愛因斯坦幼年3歲時還不會講話,9歲時講話仍不通暢,在小學和中學時,他的功課很糟糕。要說成績他肯定不是優秀的,可這也阻止不了他成為著名的物理學家。
教育講究因材施教,每個學生身體、心理、性格、以及智力的不同,家庭環境的影響,都決定了每個學生有不同的發展方向。
我認為:只要是發揮很了學生的長處,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所收穫,這就是成功的教育。
其次是大多數人對「教好學生」片面地理解。
有的學生比較安靜,善於思考問題,也樂於接受老師的意見,這樣的學生,通過老師的努力,學習成績可以變得很優秀,這就是大多數人眼中教得好的學生,那麼教這學生的老師,就是會教學生的老師,這點我們可以這麼認為。
而有的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講話,有的甚至經常遲到早退,甚至有的學生根本就不想讀書,想來學校就來,想走就走,這樣的學生,有老師能夠把他的學習成績教好嗎?如果你恰好教到這樣的學生,你就是大部分人眼中,不會教學生的老師。
這樣的理解對嗎?這點我是不認同的,學生成績不好,不等於學生沒出息,也不等於老師沒教好。
可能就是基於「教好學生」觀念錯誤的理解。當校長在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時,很多老師要麼很反感,要麼會對自己沒有教好學生,而感覺到自責。
但我相信有前者想法的老師居多。
最後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我們先來講講說這話的校長,大家都知道,校長很多都是從一線老師上來的,有的也許不在一線教學了,但教學工作肯定做過。
他們會不知道有的學生難教嗎?難道他們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從不及格提高到優秀嗎?
其實這些教育問題他們是清楚的,那麼校長們為什麼要說這句話,並不是他們不懂教育的規律,只是站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理解罷了。
作為領導他們不會說:有的學生成績差,可以放棄這部分學生。那麼他們說的這句話我們應該理解成對老師的勉勵,言外之意,學生成績差,我們可以發揮他們的特長,看看學生有沒有音樂、籃球、桌球等這些優勢。
讓每個學生動起來,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總比在教室搗亂要好。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有學生基礎差,自己根本不想學,有老師還要佔用大量的時間去輔導,也許學生本來對籃球很感興趣,很有特長,這樣一來,學生不跟你鬧就是好的了,成績自然談不上。
所以這從點來講「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很正確的。
結束語: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是不錯的教育理論,很好的詮釋了作為老師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而現實中,老師職稱的晉級,福利的發放都要與學生的成績掛鈎,學生的好壞首先就看成績,這種唯成績論,給老師太多壓力,讓很多老師也不能「免俗」。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