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師,最痛恨的一句教育名言,恐怕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了吧。
筆者前兩天寫了一篇文章,理性分析「再好的老師,也教不好不想學習的學生」。我把學生分為「真不想學習」的學生和「假不想學習」的學生,並認為對於那些「假不想學習」,老師如果採取正確的策略和方法,是可以把他們挽救回來的,並且舉了我工作中遇到的兩個逆襲的例子進行說明,儘管這樣,還是遭到了很多同行的怒懟,他們甚至懷疑我再說假話。
有人說,孔子3000弟子,只有72賢人,難道你比聖人還厲害?也有人說,你那麼能耐,你的學生都應該考北大清華啊;來,你來我們這裡,我把最差的學生給你試試。
我覺著這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這裡我並沒有說自己厲害,更沒有要求別人怎麼做,只是想說明老師不要輕易放棄學生。
這裡讓我想起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其實作為老師,我也挺反感這句話的,因為它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老師,尤其是有些領導,把這句話當成了「口頭禪」,去要求老師,給老師施加壓力,更令人不能接受。
這句話最初出自誰之口呢?
據說,最早說這句話的叫陳鶴琴,他是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說這句話,其實有兩個語境:一個是他所從事的是幼兒教育,而不是小學、初中或者高中教育,學生的可塑性更強;另外一個就是他用這句話來自勵,而不是要求別人。
事實上,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這句話,在其《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寫道:「直到不久前,這種說法還是相當流行的:『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師』,既然如此,那就應當沒有難教的學生了。而所謂難教的學生,是無能的教師臆想出來的而為自己的教育無能找藉口。」
但是在這裡,大家要注意一點,蘇霍姆林斯基是作為批駁靶子而引用這句話的,緊接著,蘇霍姆林斯基便用了大量篇幅來論證:「難教的兒童總會是有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擺脫他們。」也就是說,連蘇霍姆林斯基也不認可這句話。
但是,確實有一個人做到了!她叫霍懋徵,一位「國寶」式的教育者,她不僅信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句話,而且親自實踐,並且獲得了成功!
霍懋徵老師有多麼成功呢?
在她從教60年的時候,搞個一個「典禮」,84歲的霍懋徵精神矍鑠,下面坐著的好多學生,都是鬢髮斑白了。霍懋徵上來就一句:「孩子們!」全場爆笑。她說:「不管你們今天是什麼樣子,在我眼裡,永遠是可愛的孩子,依然是當年你們入學時的場景,你們在我眼裡,永遠是可愛的孩子。那麼,我要問問你們,在座的孩子們中,做過共和國將軍的,請起立。」這時候站起來一批人,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她就指著其中一個將軍說,那個曾經是調皮搗蛋的全校有名的害群之馬,但你後來做了共和國將軍,老師祝賀你;在座的孩子們,當過部長的請起立,譁啦又起來一批,霍懋徵又表揚了他們;然後繼續問:在座的孩子們,你們是普通的工作人員,但是你們做過勞動模範的請起立。譁啦,全場都起來了,多少人都哭了。
這就是霍懋徵的成就,這就是霍懋徵的「資本」!她從教60年,創造了「四個從沒有」。
第一個從沒有:從教60年,從沒有和學生發過一次火;
第二個從沒有:從教60年,從沒有請過一個學生家長;
第三個從沒有:從教60年,從沒有懲罰過或者變相懲罰過一個學生;
第四個從沒有:從教60年,從沒有讓一個學生掉過隊。
霍懋徵為什麼能做到這些?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學生的「真愛」!這種愛,是我們根本做不到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霍懋徵不僅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
霍懋徵出生在濟南市一個教師家庭,194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作為那個年代的高材生,她本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但是因為對於孩子的真愛,她依然選擇了北京的一所普通小學,當起了數學老師。後來,霍懋徵改教語文,因為她覺著語文學科更加重要,承擔著更多任務,由此成長為一名語文特級教師。
所以,霍懋徵是唯一一個敢拍著胸口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人,而這句話,只能用於自勉,而不能用作要求他人。
正如李鎮西所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如果這是教師的自勵,我對這樣的教師表達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師,我對這樣的苛求者表示十二萬分的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