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幾歲的文慧最近焦慮到了極點。她有一個兒子,今年10歲,不願意獨立睡覺,愛吃指甲,上課不聽講,學習成績一塌糊塗。文慧為了兒子,辭職在家,做起了專職陪讀媽媽,但兒子毫無改進。文慧是眾人眼中的乖乖女,她的老公強宇也被大家公認為斯文的好男人,因此他們兩個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兒子與他倆如此不同。
但當文慧走進心理諮詢室,給諮詢師哭訴了一大堆兒子不好的行為時,表達完兒子太難管教的意願時,心理諮詢師平靜地問了她一個問題:「你們夫妻兩個是不是總吵架?」她陷入了沉思。
朝陽的早晨,文慧在廚房忙著準備美味的早餐,突然衛生間傳來一聲怒吼:「別玩水,別玩水,說你多少遍了?為什麼你就是不聽?」那是老公強宇的聲音。「一大早,你就吼!」文慧朝著衛生間大喊一聲。「你又說我,每次我一說他,你就說我!」強宇從衛生間衝到廚房,喊向文慧。「你喊什麼?喊完孩子喊我,算什麼本事?」文慧得理不饒人。「你自己管吧,我不管了!」強宇忍著怒氣出門上班,留下呆若木雞的文慧和有點幸災樂禍的兒子。
晚上7點,強宇下班回到家,剛推開家門,便看到文慧在訓斥兒子不認真做作業。看到桌旁擺著兩張凳子,強宇知道文慧又坐在了兒子身旁,陪兒子做作業。便開始發牢騷:「又陪著做作業,不是說了不要陪嗎?」文慧本就已經很生氣了,聽到老公這樣說,立馬發怒:「站著說話不腰疼,你管過他寫作業嗎?」「就是因為你總陪他做作業,兒子才成了這樣!」強宇脫口而出。後面的場面可想而知,二人又大吵一架。
在文慧的家裡,夫妻二人這樣因孩子而起衝突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這就是孩子不聽話的原因:爸爸和媽媽每天都在做不聽話的示範。
美國的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在他風靡世界的著作《正面管教》中告訴我們,現在的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之一便是:今天的成年人已經不再給孩子樹立服從和順從的榜樣了。
文慧和強宇,每次在孩子面前吵的不可開交,就是沒有給孩子樹立服從和順從的榜樣。他們在孩子面前表現的就是不聽話,文慧看不慣強宇說話,強宇也聽不進文慧的說辭。人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首先從父母那裡習得人與人的相處之道。父母如何相處,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如何對待別人。所以孩子也不願意聽從父母及別人的建議,甚至反著來。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雙方一定要做到以下兩點:
1、父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起衝突
夫妻雙方成長於不同的環境,對事情的觀點不同,很正常,但不必要一定當著孩子的面去爭吵。應該把衝突留在孩子不在場的時刻,那時的你們可以吵、可以喊,去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解決相互之間的衝突。但來到孩子面前,必須是一團和氣。
目睹父母之間不斷的爭吵,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文慧的兒子吃指甲、不願獨立睡覺,便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現。
《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愛》中詳細描述了一位孩子對父母爭吵的記憶:
我的整個童年都是在他們無休止的爭吵和令人窒息的氣氛中度過的。我耳聞目睹的那些場面,像是刻骨的傷痕,永遠留在我心靈深處,有時候我會哭著入睡,那種骨子裡的痛苦,令我至今難以忘記。
2、教育孩子,父母要扮演同一角色
當夫妻當中的某一方在教育孩子時,只要沒傷害孩子,另外一方要協助,即便採用的方式自己不喜歡,也要暫時地支持一下,實在做不到,就保持沉默。等到關起門來,反對的一方再亮出自己的意見,進而溝通。
道理很簡單,當孩子察覺父母的觀點不同時,便會鑽空子,誰的意見都不會採納,時間一長,便會降低父母的影響力。而父母統一戰線,孩子則找不到父母教育的漏洞,更容易聽從父母的教導。
這兩點說起來很容易,但真正實施起來,對很多人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我們盡力做到以下兩點,事情會變得簡單起來。
1、正確溝通
我們跟人溝通時,習慣於用下結論的方式去指責別人。比如:你太懶了,你花錢太大手大腳了。當我們如此與人溝通時,人們的反應常常是辯解或反擊,這種情緒狀態下,溝通勢必會演變為爭吵。正確的方法是表達出我們所觀察到的事實,比如:你一上午都沒躺在床上,沒做任何事情;你一周就花費了一千元。用事實說話,讓別人自己意識到問題所在。或者直接表達出我們的內心感受:你這麼說話,我感覺你不尊重我。明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可以讓別人了解你心中的需求,也利於讓別人改善自己的行為。
回到文慧的案例上來,當文慧聽到強宇大吼時,可以這樣說:「你大聲吼叫,會讓我覺得恐怖,不舒服。」而當強宇看到文慧教育孩子時,他應該積極參與進來,教育兒子,而不是指責文慧。
2、母親無條件尊重父親,父親無條件愛母親
男人與女人的需求是不同的,男人更在乎的是尊重,女人更需要被關愛。曾有美國心理學家做過調查,男性們面對以下兩個選擇:
a)獨自一個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愛他。
b)每個人都不尊重他。
最終有74%的男士選擇了a選項。這個調查表明了,尊重對男人來說至關重要。
而女人,之所以散發出母性,是因為她們對愛有著足夠的敏感。這個無論在朋友相處,還是男女雙方的相處中很容易體會到,女人通常在意的通常是對方是否關心、愛護自己。
夫妻的相處之道也如此,母親尊重父親,父親愛護母親,最重要一點為:必須是無條件的。只有想著做到無條件,你才會主動地去滿足對方,妻子無論是言語還是行為,都做到尊重丈夫,丈夫則從細節出發努力去愛妻子。並且只有做到母親無條件尊重父親,父親無條件愛母親,才會「情人眼中出西施」。愛才會源源不斷。
家是一個小小的社會,組成很簡單:爸爸、媽媽、孩子。爸爸、媽媽是行動者,孩子是受影響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同樣也適合於家庭教育。要想讓孩子聽話,為人父母者應該身先士卒,做出聽話的榜樣,用行動去影響孩子,孩子也一定會變得聽從教誨。
最後,將蘇霍姆斯基在《睿智的父母之愛》中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教育孩子需要付出的力量,這就是精神力量。我們用愛——父母之間的愛,用對人的尊嚴和人性美的執著信念去塑造人。出色的孩子,總是生長在父母彼此真誠相愛中,也真誠熱愛、尊重別人的家庭。
想要了解更多教育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