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中國家長的觀念裡,「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因為聽話意味著沒有麻煩、省時省力,家長只需要按時按點滿足孩子必要的生活需求,他們就可以順利長大。
乍一聽,這似乎很完美,但實際上,父母偷得懶最終都會反噬到孩子身上。在童年時沒有犯的錯,最終會將他們推向深淵,正如茨威格所說:命運給予的禮物早就暗中標好了價格。
觀念固執的父母根本就不知道,那些聽話的孩子在成年以後究竟要面臨多少磨難,經歷多少內心折磨,才能將自己從「聽話」的洪流裡拉出來。
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實驗:對2-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明顯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進行跟蹤觀察。
結果顯示,兒童期有明顯反抗傾向的孩子,在進入青年期以後,84%的人意志堅強、立場堅定,做事情有主見、有獨立判斷思考的能力;
而在兒童期沒有明顯反抗意志的孩子中,僅有26%成年後能堅持自己,剩下的74%基本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主見,不能堅持自己的立場。
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那74%,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可憑什麼啊?
憑你害怕危險,讓孩子永遠呆在舒適區,不被允許去探索世界?憑你為了避免尷尬,讓孩子在想表達意見時閉嘴?憑你為了多玩一會,把孩子丟給電視機、IPad?
這顯然不現實,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一個在童年時期過分聽話的孩子,成年後必定會遭遇數以萬倍的困境。
不管他們願不願意,隨著年齡增長,自我意識都會出現,這很容易讓他們走向極端。
原因一:他們不懂拒絕
總是被強調聽話的孩子,習慣把別人的感受放在自己之前。因為從小父母就是這樣教導他們的,如果不聽父母的話,乖乖待在房間裡寫作業,父母就會不開心,不喜歡他們。
有的父母甚至還會用「不聽話就把你丟掉」的言辭進行威脅,或許在父母看來,這只是用來唬小孩的話,沒什麼大不了。但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就是他們的天,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金科玉律。
於是,他們形成了一種思維模式:聽話=有價值、被寵愛、安全。
事實上,這樣的思維模式並不契合社會運行,這些孩子在進入社會以後,會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時刻擔心自己被炒魷魚、失業,極有可能淪為便利貼型人。
拒絕對他們來說太難了,哪怕心裡非常不樂意。這種境況消耗的不僅是體力、時間,更多的是對生活的熱情。
原因二:沒有創造性
「聽話」會讓一個人甘願於依附別人的思想,逐漸喪失思考的能力。
曾經,他們對世界充滿興趣想要探索時,父母嚴厲制止了他們,致使他們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勇氣和信心,主動性和思考能力在誕生的那一刻即夭佘。
公司開會「頭腦風暴」時,他沒想法;朋友聚會時,大家都在談天說地,他只會點頭附和;戀人約會時,問他去哪裡做什麼?他說都聽你的。
捫心自問,有誰願意長期和一個行屍走肉的下屬、戀人、朋友相處?人們都喜歡生命力鮮活、性格稜角分明的人,哪怕這個人會和我們起衝突。
所以,要求孩子聽話的父母無疑是在扼殺孩子的社會性,給孩子的社會生存挖坑埋雷。
孩子年齡尚小的時候難以做出判斷,當他們長大成人後,有了一定意識會非常痛苦。很可能走極端,要麼特別自閉,一點自己的欲望都不敢表達;要麼產生強大的逆反心理,什麼都排斥。
每一對擁有不聽話孩子的父母都應該慶幸,因為你的孩子並不會盲目聽話,或許他有時候的表達令你難堪、不知所措,但映證了他是有自己想法的,至少從不畏懼表達自己的觀點。
父母應該接受孩子本身的性格,而不是強行要求他按照自己所設想的模子成長。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時,都帶著自己的性格底色,順應孩子原本的性格讓他成長,最終一定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成果。
泰戈爾在《孩子的世界》裡說:「我願我能在我孩子自己的世界的中心,佔一角清淨地。我知道有星星同他說話,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用它傻傻的雲朵和彩虹來愉悅他。」
因此,父母不要過分幹擾孩子的世界,只要他在本分的規則之內,沒有觸及社會底線道德,請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自由成長,讓他明白他可以追逐內心所想的、合乎法規的一切。
一個人生命力的來源,是對自身的掌控感。只有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明確自己可以做決定,才有十足的動力去爭取奮鬥。
如果一個人念什麼學校、有什麼興趣愛好、和什麼人戀愛、做什麼工作,統統由別人決定,那麼,活著的意義在哪裡?
當今教育體制下,很多孩子患有抑鬱、空心病,深究到底,不還是因為父母管得太多嗎?
私以為,父母可以要求孩子懂事,但不能強求孩子聽話。因為聽話是盲目遵從,而懂事是孩子知道父母的苦心和不容易,但也會清晰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機械聽從安排。
比爾·蓋茨如果是一個聽話的人,就不可能創立微軟;馬雲如果是一個聽話的人,也不可能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人可以本分,但不能老實。
- The End -作者 | 湯靡達參考資料:Piaget, J. (199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 Littlefield Ad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