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孩子總聽話了,小心形成「討好型人格」

2020-09-17 小稚媽媽愛分享


一件小事引發的思考

上周末,我跟娃在家一起做飯,那場面太讓人累心了。

我擇菜時,讓他幫我拿個盆過來,他去廚房不僅端來了盆,還在盆裡盛了點水,說是要給我洗菜。

洗菜就洗吧,但是拿著菜蘸著盆裡的水,到處甩,弄得桌子上、地板上到處都是水,一片狼藉,我白白浪費很多時間去清理。

吃完飯,我困得不行,想休息一會。可他偏要拉著我陪他玩樂高,跟他怎麼說都不行,氣得我當時就發起飆來:「你怎麼就不能聽話會呢。」

晚上跟老公說起這件事來,本想跟老公一起吐槽一下孩子的不聽話。

但老公卻說:「 你為啥一定得讓孩子那麼聽話呢?孩子這個年紀本身就是有點調皮。再說了,孩子有他自己的思想、想法,你為什麼不多聽聽他的想法呢?」

聽了老公的話,我嘴上仍然嘟囔著「聽話的孩子多好帶呀。」可仔細想想,總讓孩子聽自己的話,其實也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想法。

為什麼不建議家長說「你要聽話」

  1. 讓孩子聽話,會磨滅他們的主見

捫心自問,我希望娃事事都聽話,是因為感覺那樣自己會少費很多口舌,也會少生一些氣。

碰到其它家長時,我們也經常念叨各家的孩子如何淘氣,變著花樣的不聽話。因為在大多數家長的眼裡,孩子聽話就意味著好管教,少費心,執行力強。家長說啥就是啥,孩子不需要反駁,照著要求做就行。

但其實,孩子聽話,只是看上去讓人省心,但對於孩子的長期自我發展來說是不利的。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一個實驗,對100名2-5歲具有強烈反抗傾向的孩子和2-5歲沒有反抗傾向的孩子從小進行追蹤,一直追蹤到青春期。

實驗的結果表明,那些具有反抗傾向的孩子中,84%的孩子在青年期都具有堅強的意志力,遇到事情後有主見,有獨立的分析判斷能力,敢於自己做出有主見的決定。

而那些比較順從,從小沒有反抗傾向、聽話的孩子中,僅有26%的孩子在青年期中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剩下的74%的孩子都有遇到事情後不知道如何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的表現。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與想法,要求孩子聽家長的話,就意味著勢必會抹殺掉孩子本性中的自主意志。總不能我們要求孩子小的時候聽話懂事,等孩子長大後又要求他們有主見。

不讓孩子嘗試,他們就不會成長;不讓他們試錯,他們就無法理解什麼是正確。

  1. 聽話的孩子,極有可能形成」討好型人格「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一般來說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比如他們害怕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喜歡跟別人說對不起,對於別人的要求即使是不合理的要求,也很少拒絕,對待事情沒有自己的原則,希望自己的行為能滿足別人的期望與要求。

」天才作家「蔣方舟曾在《奇葩大會》中,曾經自爆自己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

她坦言:」由於自己7歲寫作,9歲出書,22歲坐上了副總編的位置。在她身邊一直都是比她年長,或比她更成功的人,所以形成了她不會跟別人產生衝突的性格,哪怕別人說了一些在她看來是完全胡說八道的話,她也不會跟別人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因為她害怕跟別人起衝突,這樣的性格讓她自己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收斂了真實的自己.「

聽話的孩子,心底大都是渴望按照達到別人既定的目標和要求,通過取悅他人,來看待自己的價值。

他們希望自己獲得別人的認可,所有的行為都儘量達到別人的期待與要求,不敢反抗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永遠不要在別人那裡找自我價值的體現。 比起讓他聽話,我更希望他們有自我的意志,有思考、判斷哪怕是批判的能力。


試試這3種溝通方式,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1. 多聽少說,孩子」不聽話「的背後都隱藏著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獨立就意味著他有他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法。孩子每次看似的」不懂事「,專門跟你對著幹,其實都是有原因的。

因此,跟孩子之間的溝通,家長首先要學會傾聽。傾聽,本身就是一種平等而開放的交流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一個孩子。

讓他們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給他們說話的機會,才能讓他們真正了解他們不懂事的原因,這樣他們也才有可能擁有自己的自主意識。

2. 面對孩子的」不聽話「,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拿破崙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當發現孩子出現生氣、發脾氣、或者任性的行為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尤為重要。家長的情緒失控,通常會讓孩子」不懂事「的情況越來越糟。

如果家長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用吼叫、威脅的方式企圖」掌控「孩子時,孩子往往會因自想法被壓抑而產生更強的逆反情緒。

相反,如果家長能平和的回應與引導孩子時,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他們怎麼做,如何做,讓他們擁有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才能把「不懂事」愛發脾氣的「犟小孩」變成充滿理性和智慧的「乖小孩」。

3. 可以給孩子制定規矩,但不要遏制天性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自制力差、淘氣、天生有反抗情緒。如果一味的壓制孩子的這些天性,讓孩子變成懂事聽話的「模板式孩子」,處處順從,事事乖巧,那他們反而不是孩子,只是父母的提線木偶罷了。

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規則給人自由。」瑞典著名作家林格倫曾經說過:「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

我們不是要讓孩子變成一個聽家長話的孩子,而是要讓他能自己聽自己話,自己有規矩,做事有原則的人。要讓孩子因為明事理而「聽話」,而不是因為懼怕權威或擔心懲罰而被迫服從。能尊重自己的內心和天性,才能成為一個鮮活而生動的人。

寫在最後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讓孩子聽話懂事的前提在於,我們家長要不斷的自我審視和調整我們所用的育兒方法。

面對孩子種種不聽話、不懂事的行為,家長的態度和做法尤為重要。父母恰當、智慧的引導方式,會幫助孩子成長為有自主、有主見、有自我約束力的人。

大家都在留言區說說,你平時都是怎麼」抗住「孩子的種種」不聽話「的?

我是@小稚媽媽愛分享,青雲計劃獲獎者,母嬰領域優質作者,專注分享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育兒知識乾貨。歡迎關注,育兒路上,我們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父母還在用表揚或者懲罰教育孩子?小心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會使得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表面上看確實如此,但是事實上,懲罰和表揚是一體兩面,同樣也會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我們先來看下懲罰,父母為什麼要懲罰?父母會說因為孩子做錯了事。表面上看好像如此,但是事情的對錯由誰說了算?還不是家長。家長說孩子錯了,孩子就錯了;家長說孩子對了,孩子就對了。再說即使錯了,要不要懲罰也是由家長來定義。所以,表面上是孩子做錯了,事實上是父母判斷。因此孩子要想逃避懲罰,就要討好父母。
  • 為啥孩子被罵後扭頭就忘?可能是「討好型人格」作怪,別不當回事
    可能是「討好型人格」作怪,別不當回事漸漸地,星星的父母發現:發現星星越來越「乖」,從不給他們找麻煩,即使他們發火罵她也不記仇,第二天就忘了,父母也就習慣了這種管理方式。像星星這樣的孩子,其實已經形成了一種潛意識的「討好型人格」
  • 還在這樣吼孩子?小心他變成「討好型」人格,後悔也來不及
    這樣會讓孩子成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們會害怕自己被人嫌棄打罵,會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會委曲求全,越來越會察言觀色。還在這樣吼孩子?小心他變成「討好型」人格,到時後悔也來不及童女士的女兒玲玲特別「懂事」,才五歲的年齡就很會看臉色。
  • 孩子過於乖巧不是什麼好事,家長要警惕,可能討好型人格已經形成
    文/萱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家長會說對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總是違背家長的意願,而有些家長則會說自己的孩子很聽話,家長說什麼孩子就做什麼。但孩子過於聽話真的是好事嗎?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有哪些特點?1、不會拒絕。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不想害娃就收手
    我記得她小的時候不這樣的,我堂哥是二婚,小姑娘是前面的嫂子生的,聽我嬸嬸說堂哥閨女突然開始變得「很懂事」,是因為新來的媽媽脾氣不好,小姑娘做錯一點事,她繼母就會各種吼、各種訓斥,後來小姑娘就成現在這樣了,懂得察言觀色,說白了,其實就是形成了一種「討好型人格」。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年紀小小的,卻非常的「懂事」,大人一言一行他們都能猜透大人的心思。
  • 討好型人格孩子的人生是輝煌?還是灰暗?
    討好型人格女孩,做任何事都以討好別人為前提。男人需要的是徵服,男女之間需要的是一種平等的舒服的關係,女孩過分的討好乖巧,會讓男孩覺得不自在,更不舒服。討好型人格的女孩,內心只有別人的感受,沒有自己的感覺。即使別人對她不好,只要她認為好,她都會願意犧牲自己個人的規劃,興趣愛好和三觀,也包括尊嚴,她會妥協,無底線的迎合對方。
  • 不顧自己討好別人,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原因,家長知道嗎?
    昨天我在檢查孩子作業的時候,發現孩子少了一本數學課本,於是我問孩子:「寶寶,你的書去哪裡了?」孩子說:「同學要,我就給她了。但是好像她一直沒有還給我,當時我也不想借的,但是我好意思拒絕。」很多孩子都和我家孩子一樣,有類似的情況,不會拒絕。實際上這並不是性格如此,而是孩子們形成了一種畸形人格——討好型人格。
  • 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這三句話千萬別對孩子說
    「討好型人格」最近跟朋友聊天,聊到人格這麼一個話題,他說他自己就是一個討好型的人格,由於小時候的一些經歷,導致他現在很喜歡去順從別人,不自覺的就會有討好別人的表現,他很不喜歡自己是這個樣子的,同時呢,他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變成這個樣子,所以就非常在意孩子的行為,生怕自己的孩子也變成討好型的人格。
  • 切記:千萬別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這將會毀了他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不懂拒絕,總是去猜測並迎合他人的想法,如同上癮般習慣以他人為中心。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後會成為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喜歡察言觀色,不懂拒絕,總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裡自行消化。
  • 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不懂拒絕,試著讓他們自我評價
    他說:"我同桌想買一個玩具,他媽媽不給錢,讓我先幫他買,過年再把錢還給我。"我笑道:"你也沒錢呀,為何要答應他的要求呢?"表外甥的回答,讓我腦海中浮現出"討好型人格"五個字,他說:"我們經常玩耍,他請我幫忙,又怎麼會拒絕呢?"近幾年,"討好型人格"出現在大眾視野,也成為新型的"心理問題"。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都能被"討好型人格"光顧。尤其是年幼的孩子。
  • 孩子的「討好型人格」,多半是家長這幾個行為促成,家長該反省了
    ——著名作家 安吉羅·派屈文家長都喜歡乖巧聽話的孩子,幾乎沒有人會主動地認為,一個經常忤逆父母意願,不聽管教,行為不知規矩的人是「好孩子」。這是因為大眾普遍覺得,只有聽話的孩子才是世界上最乖的寶寶,也最具有可塑性,實際上,這已經是家長把孩子往討好型人格路上逼的過程了。
  • 討好型人格是怎樣形成的
    最差的,就是討好型人格,軟弱無能,自卑流淚,盲目討好敵人。2可以成長到1,但是3和4很難成長到1,甚至擁有2的勇氣都很難。這裡的區別就在於,年紀小,兒童時期,還處於感知,形象思維的情緒階段,家庭對你的養育如何。
  • 父母的這個三個行為,導致了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其實,這種性格的孩子其實討好型人格的孩子,要知道,因為性格的原因,將永遠「低人一等」。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討好型人格並不是很理解,這裡我們來全面解釋一下。>所以在我們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種行為,避免造成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 別讓「討好型人格」毀了你一生
    再給弟弟妹妹多拿一點,看你怎麼那麼小氣?媽媽平時怎麼教你的。。。」這時候大寶一臉委屈,不管紅怎麼說他也不肯再分享了。什麼是「討好型人格」?概括地說,看似對人熱情,但並非出於自願;積極表現,怕被人否定;即使做不到,也假裝能做到;從不與人爭論,從不與人衝突。
  • 別讓討好型人格,毀了孩子一輩子
    討好型人格問我是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你的孩子現在已經和你一樣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影響,害怕衝突,害怕和別人平等的交流,因為害怕否定、批判或是打罵,在與別人相處中,孩子也會和別人站在不對等的位置上不斷的討好別人,你若是不希望繼續影響孩子,那就先改變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真讓人心疼呀
    這種性格在心理學上則被稱為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後會成為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喜歡察言觀色,不懂拒絕,總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裡自行消化……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一書中提到:
  •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怎麼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怎麼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這種性格,肯定不是基因的問題,不是遺傳的,是後天的環境形成的,如以前有一個50多歲的焦慮症患者,她自述,小時候,媽媽讓自己幹活,很高興的接受,認真的做,做完了告訴媽媽,希望得到媽媽的肯定,但得到的總是這不好,那不行,就會心灰意冷。
  • 討好型人格,其實是在施暴
    看,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厲害之處。在外人面前,他只是一個一直被欺壓的小可憐。如果你說「現在他變了,我達不到他需要的樣子」,身邊的人又會說「他以前對你這麼好,你現在對他好點也是應該的呀。」無處求救,才是討好型人格施暴最絕望的地方。
  • 《三十而已》鍾曉芹:「討好型人格」怎樣活得不憋屈
    鍾曉芹懷孕了,要不要這個孩子的決定要聽老公的,即使她很想要這個孩子,卻還是跟著陳嶼去打胎。像她一樣,有討好型人格模式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內心獨白:「我不值得被愛。」「我應該永遠對別人和顏悅色。」「我絕不能讓別人生氣」。帶著這樣的內心獨白,他們總在關注別人的需求,而很少捍衛自己的想法、感情和需要。
  • 寶寶膽小、不自信、討好型人格?都是因為6歲前沒做好這些事
    那麼,有哪些因素最易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呢?、冷言冷語甚至大打出手的話,那麼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機率會很高。表面上看起來,孩子變得聽話、懂事,但實際上,孩子是膽怯懦弱,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