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這個三個行為,導致了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2020-08-27 嗷嗷哺

在現實生活中,乖巧聽話的孩子總是很討大人的喜歡,這樣的孩子在大家眼裡是那種閃閃發光的孩子,但是這樣的孩子,大都生活的比較辛苦。

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是因為他們從來都不知道怎麼去拒絕別人,他們手上明明有很難完成的事情,但別人拜託的事情,還是會盡心盡力的去做,還生怕自己完成的不好,雖然這樣會把自己累得半死,而且他們從來不會因為自己的事情去麻煩別人,哪怕這個事情對別人來說,只是舉手之勞。

其實,這種性格的孩子其實討好型人格的孩子,要知道,因為性格的原因,將永遠「低人一等」。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討好型人格並不是很理解,這裡我們來全面解釋一下。


心理學家布萊克認為,討好型人格其實是一種心理問題,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

這種人格類型的人會毫無原則底線的去討好他人,更加不會拒絕他人,因為他們需要通過幫助別人做事來獲得自我肯定,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幹擾孩子自身的判斷力和控制力。

與此同時,他們會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害怕自己做的事情會惹被人不高興,而且大多數時候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經常要做出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

為了維持別人對自己較好的評價和認可,他們從來不會覺得別人的請求,而且這種答應是毫無底線和原則的,因此這樣的人很容易淪為別人欺負的對象。


所以在我們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種行為,避免造成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第一,總是吼罵孩子。

根據相關的調查數據發現,我國家長十個有九個都吼罵過孩子,而孩子長期在父母的吼罵聲中,就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因為孩子會為了避免被罵,會主動選擇妥協,生活變得小心翼翼,甚至於做一些討好家長的事情。

在家裡都這樣,離開了家庭,也會自然而然的這樣對待其他人,漸漸的,就會變成一個自尊感及其低下的人,另外心理學家還認為,孩子在幼年時期和父母的相處模式,很有可能成為孩子未來和他人的相處模式。

第二,不和睦的夫妻關係

有些夫妻經常在家裡當著孩子的面兒吵架,甚至直接當著孩子的面大打出手,孩子長期處於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會感到很害怕,他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父母會這樣,然後他們就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們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爸爸媽媽才會這樣經常吵架,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出現濃濃的自卑感,然後在在家裡做什麼事情都小心翼翼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也從來不敢去反駁什麼或者違背父母的意願。

第三,基本不誇獎孩子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基本不誇獎自己的孩子,孩子沒有得到正面的鼓勵,容易對自己缺乏信心,這樣的孩子在面對他人誇獎的時候並不會覺得自己是匹配的,他們只會覺得自己不配,不僅不會有高興的情緒,還會對自我產生一定的懷疑,這是他們自卑、內向的表現,喜歡依附於他人,自己很難自信起來。


孩子討好型人格會有什麼危害?

第一,缺乏自主能力

大多數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都是自卑內向的,而他們有太過在乎他人的看法,所以他們會依附於他人的意念,漸漸的喪失自主能力,這樣不僅生活不快樂,還會吃很多虧,苦了自己。

第二,有人際交往能力障礙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小時候跟其他小夥伴玩耍的時候,就會下意識的用物質去討好他人,因為這樣其他小朋友就會跟他玩兒,一旦咩有小朋友跟他玩兒,他就會變得很無助。

因為習慣性討好他人,通過討好他人的方式來獲得自我肯定,這樣的方式會讓他們的處境非常卑微,然後也容易被身邊的人不認可和忽視,無法很好的處理人際關係,今後走向社會的時候,也容易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中失去自我。


如何幫助孩子改善討好型人格。

第一,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討好型孩子的內心都很缺乏安全感,所以家長需要給到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不僅要相信自己的孩子,還要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任何場合都要給孩子面子,儘量不要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所以當孩子想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家長先不要急著阻止,否定,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不是違背準則和法律,大部分是可以支持孩子的,幾遍最後事情沒有成功,也不要去打擊孩子的熱情,而是要鼓勵他們可以繼續努力,如果事情最後成功了,也不要吝嗇誇獎,這能較好的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第二,讓孩子學會如何獨立思考問題。

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肯定有「聽話」二字,一個是這樣管理上比較方便省事,二個是這樣的方式能幫助孩子避開一些危險,但這樣就很容易讓孩子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

其實在家裡的時候可以適當的讓孩子掌握自主選擇權,小到穿衣吃飯,大到一些決策選擇,都可以讓孩子來,家長不需要過多的限制,只需要從旁做好輔助即可。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就會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思維系統,建立起自己的行為原則,然後讓這些無形的東西陪著自己走下去,他們將來就能擁有自己獨立自主的能力,在社會上也能不吃虧的活下去。

**文章和圖片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不想害娃就收手
    有的父母會感覺孩子這樣是好事,甚至還會沾沾自喜。卻不知,孩子一旦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是很大的。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經常吼孩子、吵罵孩子有關,孩子年紀小,對來自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很多時候他們是害怕的,如果父母總是吼孩子、無端責罵孩子,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就會逼迫自己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去討父母歡心。
  • 導致「討好型人格」的3大根源和表現,孩子若有徵兆,家長要重視
    「討好型人格」孩子基本特徵雖然每個孩子的討好他人的行為表現程度不同,但「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基本會表現出5個共性特徵:善察言觀色,總被大人的情緒所控制;無主見,做事為了博得大人關注賞識;過分乖巧聽話,總優先考慮他人感受;膽小、自卑、敏感,行事小心翼翼;愛道歉,不爭搶,不敢拒絕他人要求。
  • 孩子出現「討好型人格」,父母可用3招,樹立正確價值觀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以後,他們的人格就會開始慢慢被建立起來。而有些孩子的身上會慢慢形成"討好型人格",而這種人格會讓孩子為了討好別人放棄自己的利益,對孩子日後的成長具有非常大的傷害。而孩子討好型人格出現的原因有三個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受盡委屈。家長這些行為是原因之一
    旁邊的我一聽這個話,立馬轉了個彎來,笑著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很高興,誇我是個懂事的孩子,就把那個大蘋果「獎」給了我。之後,我的「懂事」和「分享」,只不過是矇騙長輩們的一種手段。
  • 討好型人格孩子的人生是輝煌?還是灰暗?
    我從討好型人格心理分析,討好型人格的人,特別害怕被拒絕,害怕別人不喜歡他,所以委屈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有一個朋友問我:討好型人格人是怎樣形成的?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一種畸形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受原生家庭教育的影響所造成的。
  • 孩子的「討好型人格」,多半是家長這幾個行為促成,家長該反省了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表現為不敢拒絕,不會拒絕,不喜歡求助於他人,不會提要求等。吳洋就是典型的「不敢、不會」型討好人格,他最終的爆發也是因為積怨已久的「為什麼」。
  • 父母還在用表揚或者懲罰教育孩子?小心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會使得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表面上看確實如此,但是事實上,懲罰和表揚是一體兩面,同樣也會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我們先來看下懲罰,父母為什麼要懲罰?父母會說因為孩子做錯了事。表面上看好像如此,但是事情的對錯由誰說了算?還不是家長。家長說孩子錯了,孩子就錯了;家長說孩子對了,孩子就對了。再說即使錯了,要不要懲罰也是由家長來定義。所以,表面上是孩子做錯了,事實上是父母判斷。因此孩子要想逃避懲罰,就要討好父母。
  • 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這三句話千萬別對孩子說
    「討好型人格」最近跟朋友聊天,聊到人格這麼一個話題,他說他自己就是一個討好型的人格,由於小時候的一些經歷,導致他現在很喜歡去順從別人,不自覺的就會有討好別人的表現,他很不喜歡自己是這個樣子的,同時呢,他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變成這個樣子,所以就非常在意孩子的行為,生怕自己的孩子也變成討好型的人格。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容易長成卑微懦弱的「軟柿子」
    這種性格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討好型人格。比如在一些社交場合,其他小朋友有一些無禮的、過分的要求,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也難開口反駁。哪怕壓抑自己,也要成全別人。這會導致孩子沒有健康的個人邊界,在社交中受挫。如果孩子形成了「 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來說,不管什麼事情,他們第一時間都會考慮別人感受,一味地迎合別人。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真讓人心疼呀
    最近的熱播劇《以家之名》,主要講了因為各自的家庭變故,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在命運的安排下在同一家屋簷下長大的故事。其中,最讓人心疼的是「賀子秋」這個「討好型人格」的角色。被媽媽遺棄,養父李海潮將其收養,他從小就懂得幫大人幹活,主動在半夜洗衣服、打掃麵館。
  •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我反駁:媽,你不要教她這麼說話,她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只要不說髒話就行,這麼大孩子,老師不會介意的。我也是一直警惕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所以只要不涉及原則問題,向來主張她有什麼說什麼。不過我也明確感覺到,那天氛圍有點尷尬,孩子和老師聊了幾分鐘就掛了。我覺得是孩子不適應,應該過幾天就好了。
  • 李玫瑾:父母脾氣暴躁易怒,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影響一生
    反之,如果家裡有家暴、或者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對父母的臉色或者情緒就會非常的敏感,生怕一個動作或者一句話惹父母生氣,每天都是唯唯諾諾、小心翼翼的樣子。楊爍的兒子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之前一檔綜藝節目中楊爍教育兒子的方式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 孩子總希望得到認可?「討好型人格」的養成,可能和父母教育有關
    「討好型人格」的概念。剛上班她便忙碌個不停,忙著幫同事修咖啡機、列印文件、送文件等等,甚至忙到連自己的工位都沒空去收拾。她對同事們的要求簡直有求必應,完全不懂得拒絕。擁有這樣討好型人格的鐘曉芹,屏幕外面的我們都開始心疼了。
  • 討好型人格孩子背後的秘密,養育上父母雖盡力避免,但仍有影響
    最近「小透明」、「討好型」人格成為網絡熱議詞,紛紛被網友們搬出,討論,在現有的社會,保持真我不論在哪兒都很跳脫顯眼。比如《乘風破浪的姐姐》中的張雨綺小姐姐,自始至終保有真我,性格上自信,樂觀,處事上懂得拒絕與爭取,在整個節目中是一位無法讓人忽略的姐姐。
  • 討好型人格|你還在討好別人嗎?
    討好型人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略有耳聞的,因為這種人格其實在我們的周圍很常見。尤其是那些剛剛來到職場的新人,見到許多新同事,因為是新人的緣故,面對這些個前輩難免會有些尷尬。討好型人格,顧名思義,就是討好別人的一種人格,討好型人格往往很在意別人的看法與感受,而忽略自己內心的想法。討好型人格的表現有哪些?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半是父母管教太嚴格,看完這個故事您就懂了
    說實話,我從小就是討好型人格。這種人在中國佔比應該不算少。多數人之所以會有討好型人格,跟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有句話說得特別對,我也十分認同:如果我們可以剝開任何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會發現他們身後必定站在超級權威和暴躁的父母,而他們從小到大一直就是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 不顧自己討好別人,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原因,家長知道嗎?
    當然討好型人格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不自信,他們極度自卑,總是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總是害怕別人會拋棄自己。其實這背後離不開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就是在這種不斷被壓迫的成長環境中,孩子們就會形成一種壓力感,最後就會為了討好家長而行動,從而養成了一種習慣,形成討好型人格。2、家長教育方式父母對孩子過多的否定,甚至給孩子帶來了許多的壓力,最後讓孩子形成了一種自卑的心理。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也會直接影響孩子們的生活習慣。
  • 知愈心理:自從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我後悔了
    父母都希望孩子從小培養自信、獨立的個性,快樂成長。當發現孩子喜歡討好別人,父母擔心孩子形成「不好」的性格,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01珍珍今年5歲,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很忙,所以把爺爺奶奶接過來,請他們一起幫忙照顧珍珍。最近發現,女兒缺乏主見,做事前會看別人的臉色來行事,會討好別的小朋友。
  • 「討好型人格」的10個跡象,我們如何改善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如果你總是這麼做,那麼它最終會變成一個令人沮喪,甚至帶有一些破壞性的性格特質:討好型人格。在某個時刻,你可能會發現你把自己的需求和個人時間完全置之事外,壓力也越來越大,僅僅是為了確保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開心的。以下是我整理的10個你太想取悅別人的跡象,以及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 別讓討好型人格,毀了孩子一輩子
    問我是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本來我就是這個樣子了,我就不希望孩子也這樣,你說我該怎麼辦?你的孩子現在已經和你一樣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影響,害怕衝突,害怕和別人平等的交流,因為害怕否定、批判或是打罵,在與別人相處中,孩子也會和別人站在不對等的位置上不斷的討好別人,你若是不希望繼續影響孩子,那就先改變自己的討好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