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這三句話千萬別對孩子說

2020-08-28 Leo李老師

本文為Leo李老師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討好型人格」

最近跟朋友聊天,聊到人格這麼一個話題,他說他自己就是一個討好型的人格,由於小時候的一些經歷,導致他現在很喜歡去順從別人,不自覺的就會有討好別人的表現,他很不喜歡自己是這個樣子的,同時呢,他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變成這個樣子,所以就非常在意孩子的行為,生怕自己的孩子也變成討好型的人格。

最近呢,他就擔心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就要發生了,為什麼呢?因為他觀察到自己的孩子經常很黏父母,而且呢還很喜歡做一些媽媽爸爸很喜歡的事情,刻意的在爸爸媽媽面前突出的表現自己,試圖不斷的得到爸爸媽媽的肯定。他認為這一系列的表現很有可能就是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前兆,所以,就跟我聊到了這些。在我這幾天對於孩子的觀察呢,我覺得他的孩子並非是會發展成「討好型人格」。

許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 一下,討好型人格的表現,很明顯的就是,討好型人格的人表現出對於他人的依附,很容易跟隨別人去做一些事情,同時呢,做的一些事情也都是為了討好一些人,並且有一個很重要的的特徵就是會有自卑的情緒的產生,而孩子的討好型人格呢也基本類似,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呢,在相應的社會活動中並沒有主見,只是跟隨同伴去遊戲,去迎合同伴的活動。那這些孩子看起來特別乖巧聽話,不跟成人去爭辯,不跟其他小朋友爭吵,但是這種孩子的內心是不開心的,是孤獨的。

那孩子喜歡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或者願意做爸爸媽媽喜歡的事情就是討好型人格的表現嗎?這個是不一定的,就像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很開朗,也很喜歡表達和表現自己,所以,他是 一個很正常的行為表現,所以其人格也是一個很正常的表現。所以,如果我們的孩子有類似的表現的時候,我們應該試著去判斷一下孩子的內心活動,這個才是孩子人格體現最明顯的地方。

那不是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為什麼會做一些爸爸媽媽喜歡的事情,或者說讓爸爸媽媽高興的事情呢?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在孩子的眼裡,成人的一個很厲害的存在,孩子自然而然的會對成人有 一種崇拜的情感的存在,這種崇拜的情感呢就會促使孩子以成人為榜樣來去做一些事情,這樣的情況呢在許多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發生過,大家可以試著回想一下孩子是否有過模仿自己行為或者語言的時候呢?肯定有過吧。

對於成人的崇拜,會讓孩子喜歡做媽媽做的事情

如何避免討好型人格的發生

那作為我們成人都比較害怕和不喜歡的「討好型人格」,我們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注意點什麼,而不至於讓孩子養成這樣的人格呢?那說這些之前呢,我們可以先回憶一下,孩子的這種性格和人格的形成跟什麼有關係,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個跟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與孩子的相處方式以及我們交給孩子的一些處理問題的方式有關。所以,如何避免孩子變成這種人格的孩子,我們成人的教養方式及處理問題方式的影響就是十分重要了。我覺得我們這些類似的語言可能會影響到孩子。

1、媽媽說的都是對的,你什麼都得聽媽媽的。

很顯然這句話是很多家長都喜歡跟孩子說的一句話,總是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跟孩子說,當孩子試圖反抗的時候,就 以成人的權威來去壓制孩子,告訴孩子,媽媽說的都是對的,小孩子應該聽大人的話此類的語言,這些語言的進行呢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呢?

兩個方面,個人思想比較重的孩子呢,可能會選擇還是不聽媽媽的話,導致叛逆的一些行為的產生,久而久之,成人與孩子的矛盾就日益加深。另外還有一種什麼情況呢?就是產生討好型的人格,孩子會特別的聽從媽媽的話,會因為自己的一些利益而去討好媽媽,因為在他看來,我們給他的概念就是聽媽媽的話才是對的,聽媽媽的話才能夠得到好處等。

父母的強勢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


這樣的情況一旦產生呢,就是容易讓孩子越來越沒有主見,甚至於很多時候很小的一件事情都會去徵求成人的一些想法等。慢慢的,孩子失去了處理問題的能力的時候呢,就自然而然的產生自卑的心理了。

2、大孩子就得讓著小孩子

我們是否都有過帶著孩子和比自己的孩子小的孩子一起玩的經歷呢?當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之後,我們是怎麼處理的呢?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大多數的家長都會選擇告訴孩子:你是大哥哥/姐姐,要讓著小弟弟妹妹,來把這個玩具給弟弟玩吧。然後當孩子做了之後,就給孩子各式各樣的誇獎,說孩子懂事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這樣處理的話就很明顯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感受了,不管孩子是大是小,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力,同時也有自己的處理方式,這樣不去詢問事情的發生經過,貿然的跟孩子說讓孩子去讓著弟弟妹妹的話,首先本身對大孩子就是不公平的,其次就是會讓孩子覺得讓著弟弟妹妹媽媽會高興,這個其實就是討好型人格萌芽的體現。

大的讓小的,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的表現


當孩子不能夠為滿足自身的一些發展需要而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呢,會對其以後做任何事情的行為動機都產生影響。

3、你要是不聽話就不要回去了

類似的話有:「你要是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要是不聽話就打你」等類似的語言,這些話呢,在我們看來可能就是很簡單的一些語言,也是很常說的一些語言,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語言卻有著很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呢?

首先,這幾句話,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對於孩子的威脅性的語言,我們都知道,人天生的有趨利避害的意識,就是,人會有意識的躲避一些對自己不好的行為,比如說,我們對其進行威脅的一些話,這些話語孩子會覺得讓自己的身體受到威脅,所以孩子就不會去做。那孩子會去做哪些事情呢?很顯然的就是我們說的相反的那些話了。

恐嚇性的語言讓孩子膽小自卑

當孩子掌握了我們的這些語言的時候,就會有意識的去按照不讓我們生氣的一些情況去做,這個表現是什麼呢?很明顯,就是討好型人格的體現了。

結語

所以,作為成人的我們,在面對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時期,給孩子的性格養成一個正向的引導,引導孩子積極的去面對一些事情,同時對於給孩子的性格產生不好的影響的語言呢,我們也儘可能少的去做,去避免這些的產生,也避免孩子一些負面的人格特徵的體現,為其生活提供相應的幫助。

當然孩子性格的養成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所以,在孩子性格養成的道路上,作為成人的我們任重而道遠。我是Leo李老師,感謝大家的關注,我們一起談蒙氏,聊育兒。關於孩子的「討好型人格」,您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切記:千萬別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這將會毀了他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不懂拒絕,總是去猜測並迎合他人的想法,如同上癮般習慣以他人為中心。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後會成為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喜歡察言觀色,不懂拒絕,總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裡自行消化。
  •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的人?家長一定要做好這幾點
    前兩天在KFC,我看到一個爸爸帶著孩子來買了一個兒童套餐,爸爸卻什麼也沒買,坐下吃的時候爸爸邊看著孩子吃邊對孩子說:「你這這一頓飯貴啊,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錢,今天中午一吃,我就白辛苦了半天」,孩子看起來有7、8歲了,聽了這話沒有說話,默默往嘴裡塞著薯條。
  • 別讓討好型人格,毀了孩子一輩子
    本來我就是這個樣子了,我就不希望孩子也這樣,你說我該怎麼辦?你的孩子現在已經和你一樣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影響,害怕衝突,害怕和別人平等的交流,因為害怕否定、批判或是打罵,在與別人相處中,孩子也會和別人站在不對等的位置上不斷的討好別人,你若是不希望繼續影響孩子,那就先改變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 討好型人格孩子背後的秘密,養育上父母雖盡力避免,但仍有影響
    最近「小透明」、「討好型」人格成為網絡熱議詞,紛紛被網友們搬出,討論,在現有的社會,保持真我不論在哪兒都很跳脫顯眼。比如《乘風破浪的姐姐》中的張雨綺小姐姐,自始至終保有真我,性格上自信,樂觀,處事上懂得拒絕與爭取,在整個節目中是一位無法讓人忽略的姐姐。
  • 不顧自己討好別人,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原因,家長知道嗎?
    昨天我在檢查孩子作業的時候,發現孩子少了一本數學課本,於是我問孩子:「寶寶,你的書去哪裡了?」孩子說:「同學要,我就給她了。但是好像她一直沒有還給我,當時我也不想借的,但是我好意思拒絕。」很多孩子都和我家孩子一樣,有類似的情況,不會拒絕。實際上這並不是性格如此,而是孩子們形成了一種畸形人格——討好型人格。
  • 為啥孩子被罵後扭頭就忘?可能是「討好型人格」作怪,別不當回事
    可能是「討好型人格」作怪,別不當回事漸漸地,星星的父母發現:發現星星越來越「乖」,從不給他們找麻煩,即使他們發火罵她也不記仇,第二天就忘了,父母也就習慣了這種管理方式。有討好型人格潛在可能的孩子,一般都比較敏感,一句話別人聽過就不在意了,他卻會因為這句話產生很大的情緒波動,這是一種自我懷疑、不自信的表現。
  • 導致「討好型人格」的3大根源和表現,孩子若有徵兆,家長要重視
    其實孩子習慣性的迎合他人忽視自己,從上面的特徵就能看出來,孩子的思維、行為和情感上都出現了問題。而這三點,正是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三大根源。然後一次次像討好父母一樣,去討好「問題伴侶」。因為討好是他們習慣的關係模式,這讓他們覺得熟悉和安全。最終的結果卻是越討好,越是善解人意,越是沒人愛。父母如何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的人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性格沒有好壞、優劣之分。討好型人格既然存在,那麼,就應該有它的合理之處,父母需要正確看待。
  • 父母的這個三個行為,導致了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其實,這種性格的孩子其實討好型人格的孩子,要知道,因為性格的原因,將永遠「低人一等」。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討好型人格並不是很理解,這裡我們來全面解釋一下。所以在我們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種行為,避免造成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不想害娃就收手
    我記得她小的時候不這樣的,我堂哥是二婚,小姑娘是前面的嫂子生的,聽我嬸嬸說堂哥閨女突然開始變得「很懂事」,是因為新來的媽媽脾氣不好,小姑娘做錯一點事,她繼母就會各種吼、各種訓斥,後來小姑娘就成現在這樣了,懂得察言觀色,說白了,其實就是形成了一種「討好型人格」。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年紀小小的,卻非常的「懂事」,大人一言一行他們都能猜透大人的心思。
  • 孩子的「討好型人格」,多半是家長這幾個行為促成,家長該反省了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表現為不敢拒絕,不會拒絕,不喜歡求助於他人,不會提要求等。吳洋就是典型的「不敢、不會」型討好人格,他最終的爆發也是因為積怨已久的「為什麼」。
  •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我沒覺得怎樣,婆婆急了,視頻結束後,教訓女兒說:老師問你想不想她,要說想!記住了沒有?!我反駁:媽,你不要教她這麼說話,她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只要不說髒話就行,這麼大孩子,老師不會介意的。我也是一直警惕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所以只要不涉及原則問題,向來主張她有什麼說什麼。不過我也明確感覺到,那天氛圍有點尷尬,孩子和老師聊了幾分鐘就掛了。
  • 討好型人格孩子的人生是輝煌?還是灰暗?
    討好型人格女孩,做任何事都以討好別人為前提。男人需要的是徵服,男女之間需要的是一種平等的舒服的關係,女孩過分的討好乖巧,會讓男孩覺得不自在,更不舒服。討好型人格的女孩,內心只有別人的感受,沒有自己的感覺。即使別人對她不好,只要她認為好,她都會願意犧牲自己個人的規劃,興趣愛好和三觀,也包括尊嚴,她會妥協,無底線的迎合對方。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真讓人心疼呀
    這種性格在心理學上則被稱為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後會成為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喜歡察言觀色,不懂拒絕,總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裡自行消化……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一書中提到:
  • 常對孩子說3句話,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爸媽們要留心
    導讀:常對孩子說3句話,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爸媽們要留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常對孩子說3句話,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爸媽們要留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出生在這5種家庭的孩子,易養成「討好型人格」,網友:感同身受
    長此以往,一個人就會成為真正的無能者。而這種「討好型人格」的養成,往往和他們的原生家庭有關,而以下這5種家庭,最容易培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的五種家庭1.缺少父母的關愛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太少,所以孩子缺少安全感,性格敏感自卑,因為缺少愛所以渴望愛,為了博得父母多一點點的關愛,孩子努力討好。
  • 面對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下面這些知識告訴你
    討好型人格具有哪些表現?其實妞妞這樣的心理就是一種典型的討好型人格。這種心理說得好聽一點就是善良,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容易被別人欺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孩子的討好型人格。首先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具有哪些典型表現呢?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受盡委屈。家長這些行為是原因之一
    讓孩子自行決定物品的去留,大人不要越俎代庖對於孩子來說,「討好型人格」更是會導致孩子遭受到委屈,產生負面情緒,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孩子這樣的性格往往來自於家長。「討好型人格」?家長自己不夠自信就容易導致孩子的「討好型人格」,家長們不夠自己,平時待人處事過于謙虛、謙讓,過度的阿諛奉承都會導致孩子也缺少自信。家長們自己都是這類性格的人,孩子很大程度也會受到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太過嚴厲,也會影響孩子的人格塑造,或是家長們從小就教育孩子,要學會謙讓,不要去跟別人爭,這也會導致孩子缺少自信,形成「討好型人格」。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容易長成卑微懦弱的「軟柿子」
    這種性格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討好型人格。比如在一些社交場合,其他小朋友有一些無禮的、過分的要求,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也難開口反駁。哪怕壓抑自己,也要成全別人。這會導致孩子沒有健康的個人邊界,在社交中受挫。如果孩子形成了「 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來說,不管什麼事情,他們第一時間都會考慮別人感受,一味地迎合別人。
  • 還在這樣吼孩子?小心他變成「討好型」人格,後悔也來不及
    但這樣長期吼叫打罵對孩子的壞處大於好處。這樣會讓孩子成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們會害怕自己被人嫌棄打罵,會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會委曲求全,越來越會察言觀色。還在這樣吼孩子?小心他變成「討好型」人格,到時後悔也來不及童女士的女兒玲玲特別「懂事」,才五歲的年齡就很會看臉色。
  • 《三十而已》鍾曉芹:「討好型人格」怎樣活得不憋屈
    電視劇《三十而已》火了,三個女主角演繹了都市女性的成長與覺醒的故事,相較於學霸型的「全能」主婦顧佳和努力拼命要在大城市站住腳的「櫃姐」漫妮,我更想聊一聊每天樂呵呵,永遠不會說「不」的平凡女孩鍾曉芹。送文件、複印、買下午茶、修咖啡機……鍾曉芹被同事呼來喚去,卻總是有求必應,這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她認為自己有求必應的服務很有價值,會被每個人喜歡著,實際上呢?她的同事毫不在意她的付出。她沒有得到過同事真心地感謝,更沒有成為同事心中的重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