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KFC,我看到一個爸爸帶著孩子來買了一個兒童套餐,爸爸卻什麼也沒買,坐下吃的時候爸爸邊看著孩子吃邊對孩子說:「你這這一頓飯貴啊,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錢,今天中午一吃,我就白辛苦了半天」,孩子看起來有7、8歲了,聽了這話沒有說話,默默往嘴裡塞著薯條。
其實,在我們的身邊,經常會聽過有人跟孩子說「為了讓你吃好穿好,家裡再窮但也給你買了」、「我自己都捨不得吃都省出來給你吃」這種話。
在我們這樣的三線城市,人均收入不高,但物價卻也不便宜,身在其中的我,很理解在三線城市普通家庭收入的拮据,但同時也很心疼孩子可能從小就要感受到那種莫名的壓力和愧疚,然而在這中間孩子是沒有錯的。
長此以往下去,很容易使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的人。
01、討好型人格是怎麼煉成的
身邊有一個朋友搬了新家,也給女兒轉了一個新學校。為了幫助女兒儘快建立人際關係交到很多好朋友,她在一個周末讓女兒邀請班上的同學到家裡玩。
當天大概來了有十幾個孩子,朋友在家裡準備了很多食物,孩子來了之後又吃又鬧弄得一片狼藉,最後走的時候,其中一個小朋友看上了孩子的一個可以講故事的機器人,說想借回去玩幾天。孩子不願意,可是母親卻說:「哎呀,都是你們班同學,人家既然都開口了,你不借顯得多小氣啊,讓他拿去玩吧。」
孩子在百般不情願之下,還是把機器人借給了那個同學。
孩子們走了之後,媽媽邊收拾殘局邊跟孩子說:「你看,為了你能儘快適應新環境我費了多大勁啊,從昨天都在準備你們要吃的食物,現在都吃完了弄得這麼亂,我還得收拾半天!要不是為了你,我至於這麼忙活嗎?」
媽媽的這種大方和不顧孩子感受的行為,在潛意識裡透露給孩子一個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別人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在母親潛移默化的言行影響下,孩子就不知不覺中形成了,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和喜愛來做事,哪怕委屈自己、犧牲自己的感受也在所不惜,極容易變成了一個「討好型」的小孩。
我曾看過一部電影,名字叫《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裡面的主角斯派維,有一顆聰明絕頂的大腦,十歲的時候就發明了永動機。可是,由於弟弟像爸爸一樣有牛仔的個性和愛好,所以他的爸爸愛弟弟多一點,而他卻得不到爸爸更多的愛,因為他只是一個喜歡圖紙和科學的小宅男。
不光是在家裡,在學校他也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於是,他努力去討好身邊的人,試圖去融入他們生活的環境。弟弟喜歡玩槍,他就繪製槍的聲波圖,他想著這樣就可以和弟弟一起玩了,結果卻導致弟弟玩槍走火而死亡。
即使父母沒有批評他,可是,他那一顆敏感的心,卻總覺得自己有責任的。如果他不去討好弟弟,也許一切都不會發生。可他控制不住討好弟弟,以及身邊的所有人。
從幼兒成長發展來看,他們對家人是有要求和需求的,甚至常常為了達到目的,會耍一些「手段」動很多心思來滿足自己,其實這才是符合正常的成長規律的。
可是,當他們變得小心翼翼,察言觀色,把自己的想法隱藏,一切以別人高興為準則的時候,他也許就成為了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
大多數時候,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孤立的時候,他會因為很難獨自面對和承受自己的孤獨感,想要得到那一份愛和關注而刻意的去做些什麼,來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從來獲得父母和周圍人的關注和讚賞。
02、討好型人格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這樣的:人真的有必要活成被人想要的樣子嗎?
有一個人回答:
「這不是有沒有必要的問題,這是不得不的妥協。十五歲的時候我會在課桌上一天不動,因為害怕自己舉止惹人嘲笑。二十五歲的我,會在並沒有找到理想對象的時候匆匆步入婚姻,因為不想被人認為是異類。現在三十五歲的我,混吃等死,不敢奢望幸福,因為怕別人說我不配。人人說我靜秀,人人都不懂我。因為太多的顧忌,我已經慢慢的失去了一些資格。終究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裡,終究活成了自己最不想要的狀態,最終也並未討好任何人。」
蔣方舟曾經在《奇葩大會》上分享過自己的經歷,說自己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可是最終還是戰勝了這種性格。
她說:「在日常和朋友相處中,我發現我不會表達自己的不滿,我不會展示自己的很憤怒的一面。」
蔣方舟在後來接觸到「討好型人格」這個詞的時候,她覺得非常可怕,可怕之處在於兩點:
「第一點是,在做什麼事之前,我都會去想別人的反應,以及我做這件事情是不是在迎合他人的一種期待,我有沒有符合他人的期待。」
這一點讓我想到了很多,極為細思極恐的是,假如一個女孩是討好型人格的人,還沒有到應該戀愛的年齡就有男孩追求她,她會不會因為害怕傷害對方而答應他呢?那如果這個男孩甜言蜜語地要求提前發生關係,女孩會不會心想:「他對我這麼好,我如果不答應他會不會對不起他讓他傷心」,從而在這種心理建設下,就糊裡糊塗地跟他發生了關係呢?
我自己也是有孩子的人,一想到如果我的孩子為了迎合他人而違心地委屈自己,我就會覺得無比心疼。
蔣方舟提到的第二點是:
「我發現在跟別人交往當中我經常是一個沒有原則和底線的人,所以自己已經非常不愉快,但是不會表現出來。」
這一點讓我想起三毛曾經在《西風不相識》裡面記錄了自己在西班牙留學時被同學欺負的事情。
三毛在西班牙留學的時候,為了儘快跟宿舍的人建立友好關係,經常無條件地幫助其她同學,承包了宿舍的雜事,自己的所有東西都拿出來當公共財產。
可是這一切非但沒有換來友誼,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欺負,直到有一次宿舍的幾個女孩子偷瞭望彌撒的甜酒,都擠到她的床上橫七豎八的傳著酒喝,被前來查房的院長逮個正著,而那些喝酒的同學卻冤枉三毛說是她拿的酒,忍無可忍的三毛拉住了掃把對著那一群同學雨點似的打下去。自此以後,沒有人再欺負過她,那些經常使喚她幹這幹那的同學們,竟然約好似的爭搶著幫她幹活。
一味地討好和忍讓並沒有換來友誼,還使得對方越來越過分,最終的奮起反抗,反而為她贏來了尊重。
善良和大度從來都是有用的,但也應有自己需要遵循的原則跟底線,更要有技巧。
03、父母如何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的人
要給予孩子無條件地愛
父母要給予孩子無條件地愛,不要在自己的任何付出前面加上附加條件,不要讓孩子心存愧疚感。
現實中很多父母總是為孩子會出時加上一句話,那就是「你不做好怎麼對得起我為你付出的這些」,孩子其實是天然愛父母的,經常聽慣這樣的話的孩子,時間長了就會把父母所有的負面情緒歸咎到自己身上,認為「都是自己的錯,爸媽才這麼辛苦」,所以為了減輕父母的痛苦,孩子只能壓抑自己的需求來討好父母。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討好型人格的性格。
即便孩子犯了錯,父母在批評教育後,也不忘了說一句「我依然愛你,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無條件地愛,讓孩子內心獲得滿足,心裡不會因為愛的匱乏,而去關注別人是否關愛他,也不會為了得到別人的關注,去討好別人。
不缺父母愛的孩子,心理才是自信和健康的。
不要讓孩子生活在嚴厲壓抑的成長環境中
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小就對孩子嚴格要求,不允許孩子犯錯,一旦孩子被老師或者他人表揚就笑臉相迎,一旦受到批評就劈頭蓋臉地責罵。
父母長期的高壓和專制主義的教育方式也容易引發孩子的「討好型人格」模式。
允許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給孩子選擇和參與意見的機會,即使意見不同,也要跟孩子解釋,為什麼父母的想法更好,這樣的有商有量,不會打擊孩子的積極心,也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尊重。
有自主選擇權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有主見,不會隨便依附別人的想法,在有異議的時候,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
多些欣賞和鼓勵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肯定,長時間在否定式的教育下,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進而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得到父母的肯定。表面上看起來,孩子變得聽話、懂事,得到親朋好友的交口稱讚,但實際上,孩子是膽怯懦弱,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潛意識裡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自覺地討好別人。
孩子每次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願時,父母應該細心聆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尊重孩子的意願並儘量與期保持一致。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父母只需為孩子提供自由平和的成長環境,讓孩子自主體驗人生的風景就好啦。
童年應該是快樂、純粹的,高興就笑,難過就哭,累了就睡,喜歡就要,不想就拒絕……然而,一旦陷入「討好別人」的模式,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失去遵從自己內心的勇氣。討好型人格一旦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父母應時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學會表達心中的真實情感,學會說「不」。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百家號或者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