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半是父母管教太嚴格,看完這個故事您就懂了

2020-10-03 Tina育兒

文丨Tina育兒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


說實話,我從小就是討好型人格。這種人在中國佔比應該不算少。多數人之所以會有討好型人格,跟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有句話說得特別對,我也十分認同:如果我們可以剝開任何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會發現他們身後必定站在超級權威和暴躁的父母,而他們從小到大一直就是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之所以會討好別人,是因為我們想要讓自己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更完美,給陌生人或者是身邊的人留下更好的印象;並且多數都不會拒絕人,即便是自己明明吃虧,還是忍氣吞聲默默承受,時間久了,累積的壓抑也會越來越多。



先說說我自己的一些狀態吧:

1、遇到問題時候,先問責自己,然後會去主動道歉。

2、跟客戶開會,不敢提自己的疑問。

3、遇到看上去不好惹的人,會變得格外順從,擔心會跟他們發生衝突。

4、當自己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別人拒絕了,心裡還會給別人找理由,人家忙,人家有小孩要帶;輪到他們找我幫忙的時候,我明明分不開身,還不好意思拒絕。

5、不計後果地幫助別人,或者是委屈自己。

以上,這幾點,是我自己經常會遇到也會這麼做的事情。但是隨著寫自媒體一年來的思考和成長,我現在開始學會了「拒絕」。


為什麼會跟大家聊到討好型人格呢?源自我昨天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昨天是國慶節,我們去蛋糕店買蛋糕。畢竟祖國生日,我們也買個蛋糕給祖國媽媽過生日。

在蛋糕房門口,一位年輕媽媽瞪著自己剛4歲左右的女兒,女兒已經開始哇哇大哭了,本以為就是小朋友鬧脾氣,媽媽哄哄就好了。沒想到,媽媽照著女孩屁股就是一腳,女孩邊哭邊說:媽媽,我錯了!我錯了!你別打我了!

我走上前去,跟這位媽媽說:孩子還小,好好說,別打她。你看孩子都成承認錯誤了。

這位媽媽說:您可不知道!她每次都這樣,承認了錯誤,下次還犯,再打,再道歉,再犯,惡性循環。

我說:那既然是惡性循環,就說明您這樣做的方式肯定是有問題的啊?如果用能解決問題的辦法,肯定不會惡性循環啊!

小孩媽媽瞪了我一眼,沒說話。

我先生看到了,趕緊說:你懂什麼?人家自己孩子,人家不會教育啊!趕緊走走走!還好,我先生拉著我走開了,目測那年輕媽媽的目光已經將我在她心中連踢帶踹的千百次了。


我還真是,不但有討好型人格,還有一顆「拯救小朋友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聖母之心。用我先生的話來說就是:這個世界上,那麼多事情,照顧好自己和身邊的人就已經要用盡全身力氣了,還多管閒事,你真是吃飽了撐的,人家要是真的跟你打一架,你也是沒有道理的那方。人家管自己孩子呢!

其實,我是看到小朋友哭,就覺得心疼。更何況,孩子主動道歉,可憐兮兮抬著頭瞅著媽媽,討好媽媽的樣子,讓我感受到了孩子以後可能面對問題時候的處理方式。

如果,作為父母,太過於強勢,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打壓孩子,孩子極其容易變成討好型人格。

舉個例子,我鄰居40歲的一位男士,姑且稱他為大石。他的父母就是打壓式的父母。就是父母說什麼都必須要聽,但凡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肯定通過各種貶低、打壓、詆毀等方式,讓他放棄這種想法。

有一次,大石的老父親,70來歲,在家裡罵罵咧咧,嫌棄大石的妻子要給孩子報班,說:孩子是什麼料就是什麼料!根本就不用報班!沒錢報班!

他們家的模式是,大石一家三口跟老人一起住,工資上繳。眼瞅著孩子越來越大,大石媳婦想好好培養孩子,就跟老兩口提了報班的意見,老人家就開始發脾氣了。

更讓人氣憤的是,大石聽到自己父親怒懟妻子的時候,全程在旁邊低頭聽著,不但沒有幫自己妻子搭話,事後還對妻子說:我說讓你聽我的不?非要報什麼班?他們根本就不會同意的。


大石的妻子跟我說起這些往事,全部都是心酸,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完全是臣服於自己父母的所謂「愚昧權威」之下,遇到任何問題,從來不敢提自己的要求,甚至要求分家,搬出去住的要求,也是這位妻子經過多次斟酌後提出來的。

當然,搬出去的要求剛說出來,老兩口又是一頓臭罵。妻子也不再唯唯諾諾,理直氣壯地跟他們大吵,告訴他們必須要搬出去,否則孩子的一生就毀了。

她說:不希望自己的兒子,也是討好別人的性格。她希望兒子能夠自由地表達內心,能夠勇敢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現在,大石一家三口,搬到了外面住,自己的三口之家經營的特別好。大石也慢慢開始變得敢於表達自我,孩子也變得更開朗活潑。挺佩服大石妻子的。

一個家庭中,女人的角色真的非常重要。如果一位母親果敢、善良、正直、跟孩子平等對話,孩子自然也會擁有這些善良的品質。

不去討好誰,迎合誰,做自己;放棄自己對「成為一個好人」或者「成為別人眼中的好人」這件事的追求。TED曾經發布過這樣一個演講:你的成長,要從放棄做「好人」開始。

我已經在成長了,你呢?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關注我@Tina育兒,每天分享有趣好玩的育兒教育故事。

查閱更多近期熱文:

相關焦點

  • 知愈心理:自從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我後悔了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父母都希望孩子從小培養自信、獨立的個性,快樂成長。當發現孩子喜歡討好別人,父母擔心孩子形成「不好」的性格,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01珍珍今年5歲,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很忙,所以把爺爺奶奶接過來,請他們一起幫忙照顧珍珍。
  • 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不懂拒絕,試著讓他們自我評價
    表外甥的回答,讓我腦海中浮現出"討好型人格"五個字,他說:"我們經常玩耍,他請我幫忙,又怎麼會拒絕呢?"近幾年,"討好型人格"出現在大眾視野,也成為新型的"心理問題"。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都能被"討好型人格"光顧。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在父母的錯誤教導下,他們很容易變得焦慮敏感,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要求。為了維持某種關係,或是得到朋友的好評,他們會無條件滿足對方的各種請求。
  • 孩子挨批後的兩種表現,多是討好型人格,父母要檢討教育方式
    ,殊不知,這種「懂事」的背後承受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受批評後有這兩種表現,可能正在養成討好型人格。,可能是討好型人格1、默默承受如果面對父母的責罵,孩子不哭不鬧、悶不吭聲,可能是心裡受了傷,他們不去爭辯,只是想封閉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父母置之不理,任由其發展下去,他們會性格自卑、冷漠,長大後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嚴重影響到人際和婚姻。
  • 父母的這個三個行為,導致了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其實,這種性格的孩子其實討好型人格的孩子,要知道,因為性格的原因,將永遠「低人一等」。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討好型人格並不是很理解,這裡我們來全面解釋一下。這種人格類型的人會毫無原則底線的去討好他人,更加不會拒絕他人,因為他們需要通過幫助別人做事來獲得自我肯定,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幹擾孩子自身的判斷力和控制力。與此同時,他們會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害怕自己做的事情會惹被人不高興,而且大多數時候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經常要做出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
  • 孩子的「討好型人格」,多半是家長這幾個行為促成,家長該反省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乖孩子,在赴美留學之前,親手結束了生母的性命,他覺得之前的日子「太苦了」,「媽媽的意思不能違背」的生活,讓他窒息。因此,孩子的「乖」不一定全是好事,其背後的心理需求,同樣需要家長的關注,而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等方面,也是父母需要關注的內容。
  • 李玫瑾:父母脾氣暴躁易怒,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影響一生
    反之,如果家裡有家暴、或者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對父母的臉色或者情緒就會非常的敏感,生怕一個動作或者一句話惹父母生氣,每天都是唯唯諾諾、小心翼翼的樣子。楊爍的兒子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之前一檔綜藝節目中楊爍教育兒子的方式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 生在這些家庭的孩子,易養成「討好型人格」,多半活的很累
    生活中,像早早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或許你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人,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也不會拒絕別人,從來不提意見,只會點頭贊同……殊不知,這種不計較和小心翼翼地討好,只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個軟柿子、好欺負,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 《不完美的她》:「討好型人格」孩子,一生都活在原生家庭陰影中
    "看了一集分享我就要崩潰了,太慘了這女孩子。""蓮生真的太可憐了,這樣的原生家庭不要也罷。心疼她。""我哭得太難受了,太心疼了,願這個世界上快點沒有家暴!"在她幼小的世界裡,只有聽話懂事,拼命討好媽媽和她的男朋友,才能不被拋棄,才能被媽媽喜歡。原生家庭的陰影,讓蓮生變成了真正的"討好型人格"。《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的也是"討好型 人格"的故事。
  • 切記:千萬別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這將會毀了他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不懂拒絕,總是去猜測並迎合他人的想法,如同上癮般習慣以他人為中心。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後會成為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喜歡察言觀色,不懂拒絕,總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裡自行消化。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真讓人心疼呀
    其中,最讓人心疼的是「賀子秋」這個「討好型人格」的角色。被媽媽遺棄,養父李海潮將其收養,他從小就懂得幫大人幹活,主動在半夜洗衣服、打掃麵館。「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後會成為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喜歡察言觀色,不懂拒絕,總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裡自行消化……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一書中提到:
  • 討好型人格孩子背後的秘密,養育上父母雖盡力避免,但仍有影響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都哪些特質?1 .這類孩子洞察力極強,心思細膩敏感,能很快了解到他人的需求;2.沒有主見,長時間求和心態與他人相處,漸漸變得越來越沒有逐漸;3.不太會決絕別人,因為害怕得罪對方,進而失去這個朋友。現在越來越多父母開始注意這一點,教育孩子關注他人感受之餘更需要關心自己的感受。
  • 討好型人格孩子的人生是輝煌?還是灰暗?
    討好型人格女孩,做任何事都以討好別人為前提。男人需要的是徵服,男女之間需要的是一種平等的舒服的關係,女孩過分的討好乖巧,會讓男孩覺得不自在,更不舒服。討好型人格的女孩,內心只有別人的感受,沒有自己的感覺。即使別人對她不好,只要她認為好,她都會願意犧牲自己個人的規劃,興趣愛好和三觀,也包括尊嚴,她會妥協,無底線的迎合對方。
  • 討好型人格,其實是在施暴
    討好型人格對別人的討好其實是階段性的第一階段,試探型討好,隱藏自己的目的和需求,在得到了肯定和回應後,就會進入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往往會說「我只是單純想對你好,你不要有壓力。」「我忍不住想對你好,只要你接受我的好,我就很開心了。」
  • 孩子不懂拒絕別人?「討好型」人格該如何糾正,讓孩子敢於說不
    這樣長時間下來,很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從而忽視自己感受,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當自己拒絕別人時,會感覺自己犯了天大的錯誤。其實"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不會拒絕他人的原因不外乎三個。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引發全民熱議 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蔣佑傑說,自己和女友戀愛了近一年,隨著彼此越了解,他越是被女友的「討好型人格」所困擾。 蔣佑傑說,婧婧的「討好型人格」往往不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比如自己和家人,而是對朋友、同事、同學等。 蔣佑傑說,婧婧在江北一家新媒體公司從事網絡編輯工作,有時候同事為了早下班,說幾句好話,就把多餘的工作丟給婧婧,而婧婧會欣然接受並完成。
  • 孩子總希望得到認可?「討好型人格」的養成,可能和父母教育有關
    生活中談到的「討好型人格」到底是指孩子的什麼性格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提「討好型人格」,但是很多父母都對「討好型人格」的概念有些模糊,那麼接下來將為大家科普一下「討好型人格」的概念。如果父母主動沒有給予他足夠的溫暖和愛,那麼孩子便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和溫暖,而成為討好型人格。比如:他們會為了成為父母口中的好孩子而去迎合父母的一切要求,只希望從父母那裡得到正面的評價。因此,父母要給予足夠孩子溫暖與愛,多多陪伴孩子,正確愛孩子,這樣才能避免他成為討好型人格。
  • 周迅新劇揭開原生家庭傷疤: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出自這種家庭
    最近,你有在看《不完美的她》嗎?這部電視劇的劇情牽動著不少觀眾的心,裡面的角色也讓不少父母心疼。劇裡沒有山盟海誓的愛情,沒有峰迴路轉的劇情發展,只有兩個可憐人互相治癒的故事。三、不懂拒絕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拒絕別人,正如蓮生從不會拒絕繼父與虐待無異的遊戲要求。就算幫助別人會給自己帶來不便與困擾,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還是無法開口說出拒絕的話語。
  • 面對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下面這些知識告訴你
    其實妞妞這樣的心理就是一種典型的討好型人格。這種心理說得好聽一點就是善良,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容易被別人欺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孩子的討好型人格。首先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具有哪些典型表現呢?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容易長成卑微懦弱的「軟柿子」
    這種性格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討好型人格。比如在一些社交場合,其他小朋友有一些無禮的、過分的要求,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也難開口反駁。哪怕壓抑自己,也要成全別人。這會導致孩子沒有健康的個人邊界,在社交中受挫。如果孩子形成了「 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來說,不管什麼事情,他們第一時間都會考慮別人感受,一味地迎合別人。
  • 討好型人格|你還在討好別人嗎?
    對於學生來說,在新的環境中不太適應,面對新同學你也覺得不熟悉,所以,你也不能夠更好地拒絕他們的請求,即便自己並不想這樣做。上面所說的這些,你有沒有遇到過呢?不過,這也只是討好型人格的一部分。什麼是討好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