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懂拒絕別人?「討好型」人格該如何糾正,讓孩子敢於說不

2020-12-19 琳姐寶貝育兒

前些天,鄰居家七歲的豆豆在學校從窗臺上摔了下來,還好沒什麼事,就是一點皮外傷。事情是這樣的,那天,班級裡組織大家搞衛生,豆豆的任務是掃地,他的好朋友壯壯身高比較高,被分到了擦窗臺,豆豆掃地的時候,壯壯不想擦窗臺,就想和豆豆換,豆豆不知道怎麼拒絕,只好去擦窗臺,由於他個子太小,就想爬上窗臺上去擦,就在他扒窗臺的一瞬間,整個身體失去了平衡,從窗口摔了下去。老師連忙處理了孩子的傷口,並通知家長。事後,豆豆媽媽就告訴豆豆"要勇敢地拒絕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其實很多孩子是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的,我有個小侄女,一個男孩子把她最喜歡的一張卡片拿走了,可是侄女並不想給他,卻也沒說什麼,只是自己一個人很委屈。侄女比較內向、膽小,面對男孩子向她要卡片的事情,她不敢拒絕。

很多小孩不敢拒絕別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害怕拒絕了朋友,他們就不喜歡自己、也不想和自己玩了。這樣長時間下來,很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從而忽視自己感受,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當自己拒絕別人時,會感覺自己犯了天大的錯誤。

其實"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不會拒絕他人的原因不外乎三個。

1、擔心自己沒有朋友

其實很多小孩都會擔心這個,比如一旦拒絕了朋友的請求,他們就會不開心,從而不願意和自己玩,自己也就失去了朋友。有些小孩在被拒絕的時候,會惱羞成怒地說"我們絕交"之類的話。

2、 擔心自己的拒絕會讓朋友傷心

認為自己拒絕後,朋友會對這件事感到難過,心想:這麼一點事,我的好朋友都不願意幫我,我好傷心啊。讓孩子想到拒絕會讓別人傷心,就會很內疚,所以不再拒絕,委屈自己。

3、 父母教育問題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時候,總是希望他們能夠助人為樂,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引導孩子去幫一把了,教導孩子要與人為善、團結友愛。當孩子與他人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總是會要求自己的孩子謙讓,以別人的感受為主,在這樣"教育"的潛移默化下,孩子就會漸漸無法拒絕別人。

太顧及別人的感受只會委屈了自己,還有可能會造成危險情況的發生,像上文的豆豆那樣。

那父母該如何糾正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1、 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會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進行模仿,所以父母就要對一些不合理的事大膽拒絕。有次看到父親帶著孩子出來玩,碰到了幾個朋友,他們逗小孩"為什麼沒和媽媽一起啊,是不是不要你了"孩子聽完快哭了出來,父親馬上蹲下來,並對孩子說:"他們是騙你的,媽媽很愛你,她在家給你做好吃的。"安撫好小孩後,轉身對朋友說,以後不要開這樣的玩笑,小孩子分不清真假,他們會害怕。

父親這樣的做法,給孩子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孩子就會明白,當自己在感覺不好的時候就要表達出來,敢於拒絕。

2、 學會說"不",建立邊界意識

討好型的人格與人交往上沒有界限,自我意識薄弱,自尊較低,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讚賞。要教會孩子分清楚"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誰的事誰自己負責,明確界限,建立邊界意識。

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要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他人。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小朋友,他們會把所有事情和自己聯繫起來,認為自己都應該負責。這時候就要告訴孩子,這是別人的事情,我們最好不要去插手。幫助孩子分清楚"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別人是事情如果自己不情願,或者是會損害到個人利益的,就要勇敢的說"不"。這樣,才不會委屈自己。

3、去除心理的道德綁架

討好型人格身上有很多的不健康的心理觀念,比如"我不能拒絕別人的要求,這樣會讓別人不開心",或者"只要大家開心,我妥協是應該的"。 這些都是自己給自己設定的道德綁架。在分清楚邊界之後,要讓孩子意識到,"別人的事"我們可以力所能及的幫忙,但是在自己不情願,或者會傷害自己的時候,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這不是義務。讓孩子明白"幫忙,是情分,不幫忙,是本分。"的道理。

總之,不要讓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這會非常影響他的健康成長。也會在這種人格下失去自我,只會依附他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如果你喜歡這類文章,請關注我 ,持續與您分享育兒小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不懂拒絕,試著讓他們自我評價
    他說:"我同桌想買一個玩具,他媽媽不給錢,讓我先幫他買,過年再把錢還給我。"我笑道:"你也沒錢呀,為何要答應他的要求呢?"表外甥的回答,讓我腦海中浮現出"討好型人格"五個字,他說:"我們經常玩耍,他請我幫忙,又怎麼會拒絕呢?"近幾年,"討好型人格"出現在大眾視野,也成為新型的"心理問題"。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都能被"討好型人格"光顧。尤其是年幼的孩子。
  • 孩子有以下行為,說明是討好型人格,現在不糾正他長大會活得很累
    他的女朋友說他,對任何人都不拒絕,人家叫他幹啥他就幹啥,沒有主見,要跟他分手。他的老闆也說他缺乏果斷的決策能力,管理不好下屬,不是當領導的材料。發小也很苦惱,他說從小父母就讓他乖巧聽話,要讓每一個人都喜歡他,所以他必須完美,不能對別人說不。沒想到,現在過於討好別人,事業、愛情接連受阻,自己也很痛苦......
  • 不顧自己討好別人,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原因,家長知道嗎?
    昨天我在檢查孩子作業的時候,發現孩子少了一本數學課本,於是我問孩子:「寶寶,你的書去哪裡了?」孩子說:「同學要,我就給她了。但是好像她一直沒有還給我,當時我也不想借的,但是我好意思拒絕。」很多孩子都和我家孩子一樣,有類似的情況,不會拒絕。實際上這並不是性格如此,而是孩子們形成了一種畸形人格——討好型人格。
  • 討好型人格|你還在討好別人嗎?
    對於學生來說,在新的環境中不太適應,面對新同學你也覺得不熟悉,所以,你也不能夠更好地拒絕他們的請求,即便自己並不想這樣做。上面所說的這些,你有沒有遇到過呢?不過,這也只是討好型人格的一部分。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容易長成卑微懦弱的「軟柿子」
    因為想得到認同,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難以拒絕他人的請求。比如在一些社交場合,其他小朋友有一些無禮的、過分的要求,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也難開口反駁。哪怕壓抑自己,也要成全別人。這會導致孩子沒有健康的個人邊界,在社交中受挫。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真讓人心疼呀
    :他們都不會拒絕他人,且處處以自己的退讓、犧牲來討好他人、滿足他人的需求,他們屈從自己的意願來獲得別人想要的愛與讚賞等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後會成為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喜歡察言觀色,不懂拒絕,總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裡自行消化……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一書中提到:
  • 還在這樣吼孩子?小心他變成「討好型」人格,後悔也來不及
    當寶寶想要和這些人一起玩耍的時候,可能會被大孩子拒絕,會被排斥,而寶寶想要融入他們的群體,也許就會聽從大孩子的指揮,討好那些小群體來獲得友誼。這都是源於孩子還小,他不喜歡被遺忘被拋棄的孤獨感,就會刻意去做一些事情來迎合父母和外界小朋友,才能獲得親情和友情。而這種想法會慢慢讓他成為討好型人格,以後走上社會也會總是下意識討好上司討好同事,討好自己的另一半。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半是父母管教太嚴格,看完這個故事您就懂了
    說實話,我從小就是討好型人格。這種人在中國佔比應該不算少。多數人之所以會有討好型人格,跟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有句話說得特別對,我也十分認同:如果我們可以剝開任何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會發現他們身後必定站在超級權威和暴躁的父母,而他們從小到大一直就是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 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就是討好型人格,我該如何喚醒更強大的自己?
    高情商跟討好型人格之間的區別在於你的意識投射點在哪裡,高情商的人意識始終會在自己身上,從自身的情緒出發惠己及人,而討好型人格始終關注的是別人的情緒,誠惶誠恐生怕自己的措辭不當而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那樣就不自然!——陳了凡《意識療法》
  • 知愈心理:自從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我後悔了
    父母都希望孩子從小培養自信、獨立的個性,快樂成長。當發現孩子喜歡討好別人,父母擔心孩子形成「不好」的性格,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01珍珍今年5歲,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很忙,所以把爺爺奶奶接過來,請他們一起幫忙照顧珍珍。最近發現,女兒缺乏主見,做事前會看別人的臉色來行事,會討好別的小朋友。
  • 切記:千萬別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這將會毀了他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不懂拒絕,總是去猜測並迎合他人的想法,如同上癮般習慣以他人為中心。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後會成為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喜歡察言觀色,不懂拒絕,總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裡自行消化。
  • 面對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下面這些知識告訴你
    討好型人格具有哪些表現?其實妞妞這樣的心理就是一種典型的討好型人格。這種心理說得好聽一點就是善良,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容易被別人欺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孩子的討好型人格。首先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具有哪些典型表現呢?
  • 討好型人格孩子的人生是輝煌?還是灰暗?
    討好型人格女孩,做任何事都以討好別人為前提。男人需要的是徵服,男女之間需要的是一種平等的舒服的關係,女孩過分的討好乖巧,會讓男孩覺得不自在,更不舒服。討好型人格的女孩,內心只有別人的感受,沒有自己的感覺。即使別人對她不好,只要她認為好,她都會願意犧牲自己個人的規劃,興趣愛好和三觀,也包括尊嚴,她會妥協,無底線的迎合對方。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受盡委屈。家長這些行為是原因之一
    讓孩子自行決定物品的去留,大人不要越俎代庖對於孩子來說,「討好型人格」更是會導致孩子遭受到委屈,產生負面情緒,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孩子這樣的性格往往來自於家長。「討好型人格」?家長自己不夠自信就容易導致孩子的「討好型人格」,家長們不夠自己,平時待人處事過于謙虛、謙讓,過度的阿諛奉承都會導致孩子也缺少自信。家長們自己都是這類性格的人,孩子很大程度也會受到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太過嚴厲,也會影響孩子的人格塑造,或是家長們從小就教育孩子,要學會謙讓,不要去跟別人爭,這也會導致孩子缺少自信,形成「討好型人格」。
  • 讓孩子過早的懂事,是一種殘忍,如何改變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有一類人,他們總是活的很累,他們異常敏感,特別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事事小心,生怕得罪了別人;他們不懂拒絕,即使對方的要求讓他很為難,他也硬著頭皮答應下來,一旦出錯,會非常歉疚,頻頻道歉。表面看來,他們總是老好人的形象,因為他們總是為別人著想,可正因為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他們也常常覺得很痛苦。
  • 《不完美的她》:「討好型人格」孩子,一生都活在原生家庭陰影中
    在她幼小的世界裡,只有聽話懂事,拼命討好媽媽和她的男朋友,才能不被拋棄,才能被媽媽喜歡。原生家庭的陰影,讓蓮生變成了真正的"討好型人格"。《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的也是"討好型 人格"的故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出自這幾種家庭經常聽到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說:"你為什麼不能懂事一點?"、"你要是有隔壁XXX一半懂事我就謝天謝地了!"就連誇獎也是"你真懂事,媽媽很開心!"、"你家孩子可比我家的懂事多了……"然而家長們卻不知道,"懂事",是無數傷害的循環。
  • 寶寶膽小、不自信、討好型人格?都是因為6歲前沒做好這些事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吃虧在哪裡?討好型人格孩子最顯著的特質就是敏感。他們熟知別人的情緒需要,並情不自禁地做出自我犧牲。對於他人的愛和關注有著超乎尋常的渴望,並懷有這樣的心理暗示:「我必須做得很好,別人才會對我好」。
  • 父母的這個三個行為,導致了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在現實生活中,乖巧聽話的孩子總是很討大人的喜歡,這樣的孩子在大家眼裡是那種閃閃發光的孩子,但是這樣的孩子,大都生活的比較辛苦。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是因為他們從來都不知道怎麼去拒絕別人,他們手上明明有很難完成的事情,但別人拜託的事情,還是會盡心盡力的去做,還生怕自己完成的不好,雖然這樣會把自己累得半死,而且他們從來不會因為自己的事情去麻煩別人,哪怕這個事情對別人來說,只是舉手之勞。
  • 周迅新劇揭開原生家庭傷疤: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出自這種家庭
    蓮生的討好型人格卑微得讓人心酸,即使一直在受傷,她也不願意媽媽因為她而犯難。即使被遺棄,她也不會怪怨媽媽,反而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留給了她,甚至微笑著面對媽媽的離去。一、性格敏感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看起來往往要更乖巧,他們會揣測大人的想法,從不做讓大人不高興的事情。如果父母流露出了一點不高興的神態,他們就會表現得很緊張,總擔心是自己做錯了事情。
  •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我沒覺得怎樣,婆婆急了,視頻結束後,教訓女兒說:老師問你想不想她,要說想!記住了沒有?!我反駁:媽,你不要教她這麼說話,她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只要不說髒話就行,這麼大孩子,老師不會介意的。我也是一直警惕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所以只要不涉及原則問題,向來主張她有什麼說什麼。不過我也明確感覺到,那天氛圍有點尷尬,孩子和老師聊了幾分鐘就掛了。